从上月起,快报报道了一系列的“梅文章”,引来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昨天,记者从中山植物园了解到,这里藏着与恐龙同时代的“梅”——银缕梅。其实,它与现在的梅花并没什么关系。
有意思的是,专家们是先发现了银缕梅的远古化石,后来才在宜兴找到了它们的“活化石”。目前,银缕梅在全世界野生植株还不到50株,被列为国家一级濒危珍稀物种。
寻找化石上的远古植物
银缕梅似乎与南京、与中山植物园、与今年已78岁的邓懋彬教授有种特殊的缘分。
1940年,中国植物学奠基人胡先啸在国外刊物上撰文:山东三旺地区发现了一批植物化石,其中一种植物被胡老先生归类为北美植物的一个“属”——弗特吉属。现在的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还保存着一块这种化石。
“上世纪50年代,我师从著名的植物学家单人骅,他拿那篇文章让我看,说这种植物已有6500万年左右的历史,如果能逃过第四纪冰川,也许现在的苏浙皖一带还有。”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当时邓懋彬寻找化石上远古植物的研究被暂时尘封。
同时,中山植物园有一批民国时留下的标本,其中有一个植物标本没有名字,“是植物专家沈隽从宜兴老家采来的,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1960年,一位权威人士给它定名为“小叶金缕梅”。
“我的导师和我觉得这是错的,因为标本只是个果子,没有花。不过当时,我也没有将它和化石上的植物联系起来。”
1987年,邓懋彬被选为《中国红皮书——珍稀濒危植物》的编委,承担了40个物种的工作,而寻找当年三旺化石上的植物则是重中之重。
纪念导师命名为“单氏木”
这时,导师已逝去。导师曾说过,这种植物如果保留下来,应该在苏浙皖一带。可这么大的范围,究竟该在哪找呢?重读当年胡先生的文章,邓老突然发现上面的图有点熟悉,与馆里沈隽发现的标本很像。沈隽是宜兴人,也许,“活化石”就在宜兴!
1987年,邓老去了宜兴,在当地人的带领下,他在石灰岩地区的善卷洞旁找到了这种“活化石”,并且一次发现了7株。
邓老赶回南京后,拿出叶子与书上的化石图案一对比,正是自己要找的东西。“它的叶脉很特殊,左右两根侧脉,一根与主脉在根部合并,另一根则相对独立;与金缕梅绝对不一样。”不过,当时花期已过,究竟自己找到的是不是一种新属种的植物,邓老还无法确定。
因为太不熟悉,一年年预测的花期总是不对,直到1991年3月,邓老再次来到善卷洞,终于看到树上开满了红色的小花。
非常奇特,每朵花上都没有花瓣,一团团红色向下垂着。显然,这是植物分类学中没有任何记载的新物种!而它却活了6500万年!后来,专家为它新建了一个属种——“金缕梅科银缕梅属银缕梅种”。它的中文名叫“银缕梅”,为纪念单人骅又被命名为“单氏木”。
破解“活化石”的繁殖秘密
银缕梅的身份确定后,邓老又扩大范围搜索,最终在江浙皖其它地区又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总计还不到50株,最老的一株在浙江安吉,已经100多岁。让邓老不解的是,为什么每次都只发现寥寥几株?难道,它们的繁衍有什么问题?
当年秋天,他采集了种子回南京培育,效果却不理想,出芽率还不到10%。后来,邓老才发现秘密:一株银缕梅上,有雄有雌,可它的雄花总是比雌花要早开10~12天,因此必须开花时间不同的异株才能完成授粉。
“这太复杂了!宜兴的7株生长位置不同,有6株花开得比较早,还有一株在山上的,开得较晚。但离得比较远,有时候风力不对,这一年也许就只开花不结籽了。”破解了这个秘密,邓老开始对它们进行人工授粉。再将收到的种子带回南京进行处理,发芽率提高到了98%。
等待花开,一等就是十几年
这些年来,邓教授成功培育了2000多株银缕梅,不过现在,在南京还看不到银缕梅花。
“它生长速度太慢了!”邓老慨叹着。
最初,邓老猜测它的生长周期从幼苗到首次开花大概需要十来年,可从1994年幼苗成功培育到现在,还没有一株开花。“现在看来,也许需要20年左右。”现在,邓老的最大心愿就是,能早日看到自己培育的银缕梅开花。通讯员 田松沪
快报记者 孙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