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拿出三分之一收入买的养老险,再过十几年每月可拿到1000元左右,但1000元现在来说就已很少了,再过10年、20年,还能保证基本生活吗?”几个月来连续高于5%的通胀率,让不少投保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放到更远的未来考虑,传统的长期保单、尤其是用来养老的储蓄型保险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那么,现在通过购买保险,我们还能保证老年时的正常生活吗?养老保单该如何抵御通胀?我们不妨看看业内资深人士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认识保险] 在保障功能下追求最大收益
“通货膨胀是全面性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解释的是,买保险的主要功能还是保障,比如医疗、意外方面的保障,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理财的功能,相对于其他理财产品,保险的资金安全性也有保障。”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首席秘书、高级经济师余志远昨天表示。
她表示,银行加息和物价上涨的幅度不可能是同步的。所有理财产品也很难讲一定能够跑赢通胀。“保险产品是复利的形式,问题是如何在保障的基础上,带来尽可能多的收益,并且它是免税的”。
“在同样的生活水平下,买了养老保险肯定能尽可能多地解决问题,通过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来减轻这方面的影响,保险公司也在努力解决客户收益最大化的问题。”余志远说。
[商业险种] 养老金在通胀下“打折”
1998年,沈先生买了某寿险公司的一款养老保险,并且是“包你付出去的钱肯定能拿回来的那种险种”。买了8份,交到55岁,每年2800元,差不多交给保险公司10万元,条款保障是任何情况下至少给你10万元的回馈,你活得越长,领得越多。
按照这么计算,55岁以后,每月可有1000元左右的养老金,65岁以后保险公司每年给付将近20000元。当时看来,这是个很不错的计划!不过10年过去了,沈先生担心在通胀影响下,再过二三十年,这一两千块钱还能买到多少东西。这些养老保险所能提供的保障,实际上都在大打折扣。
记者算了笔账,目前,市民养老所习惯选择的商业险种多为满期可返还保费的两全保险和专门的养老年金保险。如,30岁时每年缴一些保费投保了一款两全保险,想在60岁退休时,拿回10万元养老。可即使按照最为温和的通胀率2%计算,10万元钱的购买力,10年下来就打了8折,30年后,最多只能当5万元用了。
如果是买养老险,一样难以避免以上的问题。如30岁时,投保一款从60岁开始可以每年给付1万元养老金的养老年金保险,假设通胀率高达10%,30年后,这每年的1万元,其实只相当于现在424元的购买力。
[追求收益] 投资型保单拉长投资周期
来自中国台湾的中英人寿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吴锡麟向记者表示,实际上,有关“一个保单定终身”的想法是不科学的,养老金规划需要持续的理财观,也就是说,每5到10年要做固定的回顾。
他介绍,在现有的资金作出配置后,个人和家庭每个月的固定收入和非固定收入也要有良好的储蓄和投资的配置概念。在定存、活储、包括股票的资金等有一定的配置后,基金和中间型的投资型保单是不错的选择。
目前,比较积极的措施除了基金外,可以选择新型的投连险和万能险。而这种投资,也不是看一个月两个月,而至少要看两年三年,要拉长时间。
“去年,整个行业的表现超越了大盘,不管是在股市上升阶段还是波动阶段。”吴锡麟说,基于大盘还会上行的考虑,按照台湾个人寿险60年的发展历程经验来看,如果按照5到6年的周期,每年都有9%的回报率,这样,基本上都是可以跑赢通胀的。
中国大陆目前还是以同时设置风险高、中、低的账户供投保人选择,并且每年提供几次免费转换账户的机会,来控制风险。比如,股市快牛时,选择股票型基金账户、现在慢牛时,则可转到指数型基金账户,如进入熊市,则可选择平衡型和避险型账户。比如现在中英人寿的金芒果B款,就设置了四种类型的账户供选择。
他介绍,目前大陆正在酝酿的第二代投连险的形式,将不再是目前账户的形式,而是有200只基金直接由客户来选择,当然这有个基础,就是客户对股票和基金很熟悉,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快报记者 陈刚
(下转A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