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南京是一座最悲伤的城市;是偏安王朝和短命王朝所在的城市;是一座怨妇式的城市;是很情绪化的城市。提起南京,人们总是会想起孙吴末帝孙皓、陈朝末帝陈后主、南唐末帝李后主,不知所终的明代建文帝朱允炆,起义成功后迅速腐化变质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南京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昨天,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在大行宫会堂的市民讲座上慷慨激昂地说,南京是一座英雄城市。
文化辐射力曾达东南亚
贺云翱说,从公元211年到公元589年,其间除去西晋27年(280~307)外,南京都是中国半壁江山的中心城市,号称“六朝都城”,其文化辐射力达整个东亚地区。虽然隋唐时期南京北可以贬低,但五代十国时期,南京再次复兴。“1368年,朱元璋用12年时间,以应天府为中心,完成了灭元建明的历史任务,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颁《立南北两京诏》,‘以金陵、大梁为南、北京’。自此古金陵得称‘南京’。”南京的地名就这么来的。
南京的崛起,在中国国土范围内塑造了又一个政治中心城市,使中国的政治中心城市走出黄河文化板块的一元格局(西安——洛阳东西横向轴线),开启了多元竞美(南京—北京、东京—杭州南北纵向轴线)的中国都城文明的新时代。同时,南京作为都城之时,引领了中国长江流域及整个南方地区的发展。
“六朝以来,这里有过侯景之乱、隋军耕垦、朱棣屠忠、《南京条约》签订、太平天国失败、侵华日军大屠杀等大规模灾难。但是这座都城不断‘死而复生’,百折不挠,并能再创辉煌,再攀高峰,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城市品性,是值得引以自豪的城市优良传统。可以说南京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大萝卜”是善良的代名词
历来,南京人都有“大萝卜”之称,在贺云翱的眼睛里,“大萝卜”三个字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孙权、周瑜、周处、陆机、陆云……历史上南京有很多历史名人,有趣的是,在这些人物中,绝大多数都不是真正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在保存至今的南京名人墓葬中,国家领导人这一层面的墓葬中没有一位是南京本地人,这说明南京是一座真正的“移民城市”,是一个可供各类优秀人才建功立业的大舞台。正因为这样,南京也是一个绝少本土意识、狭隘意识的开放城市。“博爱之都”的城市个性正是由此而奠定。
现在,南京人有“大萝卜”之称,这是通俗的说法,其实就是善良、宽容、憨厚、朴实,即南京人不排外,但也有天子脚下臣民、见多识广、宠辱不惊、长于消费、短于经营、不擅开拓的弱点。
建议设立“中国诗歌节”
“我们可以设立‘中国诗歌节’,因为南京对中国的诗、词发展有过重大贡献。没有南朝的永明体和音韵学中的四声以及谢朓、谢灵运等一批南朝诗人的创作实践,就没有后来唐诗的光耀天下;特别是这里是我国‘词圣’李煜的诞生地和成长地,他的优美词作品迄今仍然脍炙人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贺云翱说。
贺云翱还建议设立“中国书画艺术节”,因为南京是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曾经生活过的“城市”,他们曾是我们的“市民”,它们的书画成就至今还哺育着我们的书画学习者。北京故宫中的“三希堂”,是因乾隆皇帝拥有和极喜爱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而得名,这三位著名书法家都在秦淮河边居住过。还有颜真卿、欧阳洵等也在南京生活过。明清时代,南京的十竹斋、芥子园版画创作都对中国书画的发展发挥过深远的作用。快报记者 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