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传承人喻湘莲、王南仙在南博一展技艺,二人透露已搭档半世纪,亲如姐妹
黑色的泥巴在她手上就像变戏法,一会儿就摇身变成了英姿飒爽的穆桂英;细小的毛笔在她手上则是“颜料库”,轻轻挥舞间,高力士的谄媚,杨贵妃醉酒后的迷离样就“蹦”出来了……这两位“神奇”的人,一个叫喻湘莲,一个叫王南仙,她们都是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承人,和泥娃娃已打了50多年交道,一个负责捏塑,一个负责彩绘,两人就这么搭档了半个世纪。
昨天,两人一同来到南京,在南京博物院正在展览的《手捏戏文 泥土神韵——喻湘莲、王南仙捐赠南京博物院惠山泥人》展厅内,她们掏出随身携带的工具,手起手落间,泥土被赋予了生命。
[亮一手]
一块泥巴变成“穆桂英”
一块方形的小木板,一抔黑色的泥巴,弓、笃板、小竹棍……就是喻湘莲捏泥人的工具。在南博展厅里,喻湘莲掏出工具,捏下一块比较大的泥,在木板上揉了起来。“手捏泥人对泥有特殊要求。这种泥是惠山三尺地底下采集来的,搓不断,弯不断,干而不裂,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不下塌。”喻湘莲说,捏泥人其实工具可有可无,60%以上都是靠手的感觉。说话间,喻湘莲手中的泥土就变成了一个瓜子脸,头上又冒出了几根发簪;头部捏好后,喻湘莲又捏下一些泥巴,揉搓出了一个正在指挥千军万马的“穆桂英”,英姿飒爽。
“手捏泥人不像雕塑,是全凭手感捏出来的。”说话间,喻湘莲又用一小块泥巴搓成了一面小旗,插在了穆桂英的肩膀上。
短短半小时,搓搓捏捏,一个正在发号施令的“穆桂英”就出来了。但喻湘莲似乎还不太满意,她说:“你们要是细看,会发现很多‘败笔’。正常情况下,我们一个手捏戏文要一天左右完成,今天很赶,捏得有些粗糙。”
上彩后,“杨贵妃”醉意朦胧
和喻湘莲不同的是,王南仙掏出来的却是一个半成品,那是一个素色的“贵妃醉酒”片段,高力士端着盘子,单膝下跪,眼睛却看着杨贵妃,一脸谄媚;而杨贵妃满脸红晕,微闭着双眼,挥舞着水袖,醉意朦胧。“三分坯,七分色。上色后,戏曲人物形象就会生动起来。”王南仙边说边掏出一个白色的小颜料盒,打来一杯水开始调色。
记者看到,高力士的形象几乎已塑造完毕,这是一个花脸形象,他的鼻子和眼睛之间还特意留了一小块白色;而杨贵妃才刚戴好头饰,她的脸部也刚上好色。王南仙的画笔在金黄色的颜料里蘸了一下,就在杨贵妃的衣服上画起来,不一会儿,杨贵妃的衣服就多了许多云彩,手臂上还多了一朵正在绽放的牡丹。
“我上色从不在泥人上打基础,样图都在我心里。我们不能打草稿,而且描绘的形象必须符合戏剧中的人物性格、服饰。在我心里,现在已经有几千种图样了。例如,关公是红脸丹凤眼,而张飞是暴眼蝴蝶脸,我就不能描错形象。”王南仙一边和记者聊着,一边还忙着她手中的“贵妃醉酒”。半个小时后,高力士和杨贵妃都鲜活起来,高力士的手上除了托着盘子外还多了一个拂尘,一个舞一个跪,让人一看就能看出高力士的小心翼翼。
“上彩最难的是头部,因为戏曲人物头部装饰多而精细,而且神情很重要。”王南仙说,上色彩一般要等到捏制的泥人干透了,在冬天一般就需要晾半个月才能干,干透后,一件作品上彩需要三五天。
[谈合作]
一次分工,铸就一世缘
开工前,王南仙给喻湘莲倒了一杯茶,两人相视一笑,一脸的默契。“我们已经合作50多年了,从没间断过,早就亲如姐妹了。”喻湘莲说,“巧的是,我们的师父蒋子贤、陈毓秀过去也是搭档,而且我们都是家传的。”
喻湘莲告诉记者:“8岁那年,我父亲去世了,母亲就把我和妹妹带到外公家。我外公是捏泥人的,16岁那年,我想考苏州农业专科学校,竞争太激烈,我落榜了。外公见我不高兴,就跟我说:‘你三个舅舅都没有继承祖业,我看你图画成绩不错,就学做烂泥模模吧,蒋家也总算有个接班人。’”就这样,她成了一个捏泥人的民间艺人。
而王南仙则天资聪慧,家境殷实,自幼便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南仙学起了泥人的彩绘。后来,喻湘莲和王南仙一同考进了由省文化厅委托无锡市举办的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
无锡泥人分雕塑、制模、手捏、彩绘四个行当。“你那时力气很大,像个小男孩,自然学起了手捏。”王南仙微笑着指指喻湘莲。“你那时倒是蛮秀气,有点清高的样子,好像要当艺术家,就学起了彩绘。”喻湘莲“回敬”王南仙。当年两个小姑娘没有想到,最初的这个分工,成了两人一辈子合作的引线。
戏曲人物扎根在心里
当时,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是为振兴无锡泥人而专门举办的,孩子们由一批泥人老师傅手把手传授技艺。巧的是,喻湘莲、王南仙的师傅蒋子贤、陈毓秀也是一对配合默契的搭档,这样,两个学生也就自然走到了一起。
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内容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而“细货”是指手捏戏文,作品取材于京昆戏剧中的精彩场面。为让她们熟悉戏曲人物,喻湘莲、王南仙的师傅们一有空就带她们去上海、苏州等地看戏,戏曲人物扎根在心里,成了她们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目前两人收了9个徒弟
喻湘莲告诉记者,惠山泥人现在是国家级非遗,应国家的要求,她和王南仙目前收了9个徒弟。
“学艺太清贫,有很多人学了一段时间就走了。”两位老人对自己相守了一辈子的古老技艺能否传承下去很是忧虑。不过,王南仙的儿子龚琦,早已悄悄学会了妈妈和喻阿姨的看家本领。
快报记者 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