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许多城市街头,人们对这样的场景已习以为常:红灯一亮,乞丐们就纷纷从马路两边疾步走到轿车两侧,向已然盯上的目标讨要。如果车窗是关着的,他们会先用又黑又脏的手指敲击几下,然后指指自己的嘴,念念有词:“大饼、大饼”。
乞讨方式各显神通
乞丐多,是印度城市给外国人留下最深印象的现象之一。而且由于印度乞丐年龄跨度大,组成成分复杂,因此他们的乞讨方式也千奇百怪。
印度的儿童乞丐,一般都是头发蓬乱,浑身黝黑,瘦弱矮小,衣服肮脏,守在人群较多的街头或大饭店门口,跟着出入饭店的有钱人和外国人,不拿到卢比就不停步。
还有一些十岁上下的“小报童”,实际上是以卖报为幌子进行变相乞讨。新德里的每个十字路口,几乎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手拿当天出版的小报在车流中险象环生地钻来钻去,敲着车窗强行推销。若不答理,他们就把报纸扔入车窗、塞进门缝,或干脆撂在挡风玻璃上,不由你不掏钱。
除了这些,还有一帮用技巧强行乞讨的乞丐。他们往往身穿宽大的服饰,脸上涂着化妆品,打扮得稀奇古怪,手里提着棍棒,在必要时念着咒语勒索一些店主施舍钱财和食物。为了尽快打发这些类似强盗的乞丐,多数店主都只好塞给他们一些钱或食品,破财消灾。
令游客印象最深的,还是孟买乞丐的安稳。孟买著名的“哈吉阿里”清真寺建在海上,由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陆地。这条近200米长的“海上走廊”上,守候左右的乞丐排成了两列长蛇阵,与出入的信徒和游客呈“夹道欢迎”状。
他们有的坐着,有的蹲着,有的跪着,还有背海而卧的;年迈的已是耄耋老者,年幼的尚在牙牙学语,还不乏残疾人,静静地等待施主在他们的钵里投入几枚硬币。这阵势反倒更能打动乐善好施的人们,连我这“外来户”也先后扔下了好几十枚硬币。他们算是印度最“文明”的乞丐了。
还有一群特殊的“乞丐”,那就是被称作“苦行僧”的人。他们为了修行而四海为家,偶尔也在寺庙里找些活干,但多数时候要靠乞讨或别人施舍为生,他们中不少人属于突然看破红尘,于是将烦恼连同物欲一起抛开,一意求得自我心灵的平静,有的甚至是散尽万贯家财后走上云游之路的,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受尊敬的。
一次,我问一个乞讨到面前的“苦行僧”,他们与一般乞丐有什么区别,他坦然答道,他们鄙视物质享受,乞讨仅仅为了肉身的基本需要,填饱了肚子就不再索要财物和食品;乞丐则不同,不断乞讨,永无满足,即便超出生存需求仍希望得到更多的物资和钱财。
他人小孩被致残成丐帮工具
现在的印度乞丐与他们的前辈有很大不同,他们更职业化,分工合作,坐地分赃。而且有些乞丐即便有其他工作也不屑一顾,因为乞讨的钱来得简单容易,既不受老板的气,也不用按时上下班。
在印度,一些势力大的丐帮“帮主”可以日进斗金,成为百万富翁,即便是入门不久的小乞丐,机灵一点,每天也有数百卢比的“收入”,比卖苦力打工轻松得多。一位朋友告诉我,一位职业乞丐在一个比较好的小区买了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并体面地给三个孩子举办了婚礼。这些钱加起来至少需要600万卢比。
但靠乞讨发财的毕竟是少数。据报道,丐帮里很黑暗。一些帮主殴打和虐待小乞丐,盘剥他们的乞讨所得,并逼迫他们每天在街头乞讨15个小时以上。一些乞丐正是利用别人的同情心,甚至把自己或者别人的小孩弄成残疾,成为自己更有力的乞讨工具。
因此,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不应该给这些乞丐钱物,因为这样做等于助长了“帮主”的残忍,让他们用狠毒的手段残害更多的少年。
有一次遇到一个中年乞丐向我伸手,我忍不住说,你正当壮年,为什么不去找份工作,自食其力?他不愠不怒,认真地问我,你能告诉我你是什么职业吗?我想,我的工作是记者,是最体面的工作之一,看你怎么说。于是便大声告诉他。
哪知道他听后笑道,你也是乞丐呀。你所乞讨的只不过和我们乞讨的东西不一样而已。我讨的是钱和食物,你讨的是新闻信息。你说我在乞讨,没错。那么谁不在乞讨呢?我们不比政客肮脏,不比贪官卑鄙,不比行贿的人下贱。我做的你做不了,或者你不屑去做,你做的我做不了,或者我不屑去做。这只是社会的定位各异,分工不同而已。
他最后振振有词地说,要饭是神赋予穷人的权利,同其他工作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有就给几个子儿,没有就算了,为什么生气呢?
印度究竟有多少乞丐,恐怕无人能做出精确的统计。有社会学家估算,仅新德里就有80万人居住在条件极其恶劣的贫民窟,其中约四分之一已沦为乞丐;而西部海港城市孟买,贫民窟里的居民更数以百万计,乞丐比例远远超过新德里;其他地区的乞丐比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与宗教文化背景有关
印度社会深刻的宗教文化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种奇特的乞讨现象。譬如,印度教提倡施舍,认为施舍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因为这是“法”的规定,履行这种“法”规正是达到解脱的手段;向他人索取也非不道德行为,这同样是“法”的规定,同样是达到解脱的手段。
因此,在印度,行乞与施舍是一种受到鼓励的社会行为。人们认为,这让那些企望积德行善的富人有了可以施舍的对象,乃是成全他们通往天堂的桥梁。
据观察,一些非政府组织也一直从事着救助乞丐和流浪者的工作,并且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除此之外,个人和公司对无家可归者、慈善机构及乞丐的捐款捐物,还能得到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对乞丐也算给予了间接的资助。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印度教文化中不认为乞讨是件丢人的事,但有一个群体却从没有人沦为乞丐,这个群体就是印度的锡克教徒。
锡克教产生于16世纪初的旁遮普地区,他们最明显的标志是包着厚厚的头巾,占印度总人口的2%,他们自尊心强、倔强高傲,有尚武传统,作战骁勇。
在印度,锡克人曾受到过歧视,但他们凭个人勤奋努力和朋友帮助,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他们团结,精明,善经商,肯帮助,抱团,而且从心底里鄙视乞丐,认为那不符合本教教义。他们不仅自己不从事“乞丐行业”,也从不向乞丐施舍。他们认为乞丐是依附在社会躯体上的毒瘤,早应该铲除。所以乞丐们都害怕锡克人,从不向他们伸手要钱。
最近有报道称,为迎接2010年在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印度警方打算推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几年之内,彻底消除新德里街头的乞讨现象。
警方的计划可以让印度首都的街头清净一段时间,但要减少并最终消除乞讨现象,关键是从根本上采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措施,与此同时,调整人们的观念。
作为社会现象和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印度的乞讨现象必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下去,印度政府扶贫救弱的工作显然也有相当漫长的路程要走。 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