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偏瘫丈夫给孩子上课 妻子风雨接送18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2 月 2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偏瘫丈夫给孩子上课 妻子风雨接送18年
  刚刚过去的元宵节,杜广云和妻子李正洁一起到南阳市去领奖,他被评为“南阳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此前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教育先进人物”。有人计算过,18年的时间,李正洁背负着杜广云走过了3万多公里,超过了两个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距离。

  18年来,河南省南召县留山镇大沟村小学教师杜广云和他的妻子李正洁一天的生活轨迹是这样的——天刚蒙蒙亮,李正洁总是在5点半醒来起床。做好饭,招呼孩子们吃完,推着自行车,带着杜广云赶时间到学校。

  经过山势险峻的路段,李正洁得停下自行车,把杜广云背过去,然后回去推自行车。尤其经过村边的留山河时,乱石密布,他们跌跌撞撞地前行。

  在早晨8点之前,当预备钟声响起的时候,杜广云在李正洁的搀扶下,走进教室,在椅子上坐好,开始上课。

  李正洁做完这些,便离开教室匆匆赶到责任田里忙农活。中午放学之前,她会准时赶到学校,接杜广云回家吃饭,下午再送到学校,晚上再接回家。在夜幕四合万家灯火时,李正洁开始做晚饭,杜广云则开始批改作业。

  从杜广云李正洁夫妇的家到大沟村小学两公里的路,杜广云已经走了28年,其中18年的时间,他趴在妻子李正洁的脊背上度过。

  放弃吃皇粮 回乡当教师

  南召县留山镇大沟村地处伏牛山腹地,位于留山河的源头,被陡垛山和牛角山环抱,因山势陡峭,河宽谷深,称大沟村。

  大沟村是留山镇面积最大的行政村,500余口人散居在方圆三四十里的沟沟坎坎间。这里的村民解放前大部分是佃农后代,上个世纪70年代,村里面能识文断字的人没几个,直到大沟村第一次建起了小学,这种状况才得到些许改观。

  大沟小学西侧的牛角山,在连绵的群山中如牛角般突兀。杜广云就出生在牛角山下的碾道组。他是大沟村小学建校的第一批受惠者,从小功课好,成了全村第一个读高中的人。那时,每周挑着粮食和柴火,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到留山镇去读书。

  杜广云在1981年高中毕业,以0.8分的差距与大学擦肩而过。他父亲杜俊然曾托关系在县机械厂为他谋了一个职位,可以稳稳当当地吃皇粮。但是,杜广云对自己艰辛求学的经历难以忘怀,如今深山里那些孩子像自己当年求学一样艰辛,这种牵挂,使他毅然放弃了吃皇粮的机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

  据从教35年的留山镇中心小学赵校长介绍,当时杜广云作为民办教师,每月两元钱,生产队给记280工分。后来的工资不断增长,幅度是3元、5元、7元。

  大沟村是留山镇最偏最穷的村,自从建校起,上面多次下派过很多教师,都因为太远太穷,在这里多则干一年半载,少则一学期,就想办法调走了。

  “那时确实太穷,几十个学生的复式班,集中一个教室里,连老师的灶台和床铺也安在教室里。”杜广云回忆当时的情景,仍然理解离开教师的苦衷。

  村民们说起杜广云的种种好处如数家珍:从杜广云开始在学校任教,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儿童入学,千方百计让家在偏远地方的孩子一起吃住。春季杜广云采集药材为学生防病;夏秋季留山河涨水,他一个一个地接送学生;冬季大雪封山,他沿路扫雪,确保学生安全。

  1985年,在杜广云的努力下,大沟村小学办起了5级复式班,使全村50多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她背他翻山越岭

  1990年夏天,学校原来的草房倒塌,村里决定另选校址,建造瓦房教室。杜广云白天教书,稍有闲暇便到工地上忙乎,晚上还自修中师函授教材。

  这时的杜广云拥有了多重身份:大沟小学骨干教师、行政负责人、“后勤总务”和“基建负责人”。

  1990年8月23日,他利用学生放暑假的机会,在村民的帮助下开始翻修教室的屋顶。当天晌午时分,正在房顶忙碌得早已汗流浃背的杜广云,没有注意远处天际奔涌而来的滚滚乌云,也没有在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炸雷。他在一块瓦一块瓦地细心检查着,以免开学后出现屋顶漏雨的情况。就这样,一场倾盆大雨,把杜广云淋了个透。

  劳累过度的杜广云突然晕倒在地,他牙关紧闭,两眼翻白。妻子李正洁赶快将不省人事的他拖到床上。后来在镇里和县里的医院检查,年轻的杜广云竟然得了脑血栓。经过抢救,命是保住了,但是身体出现了左侧偏瘫。

  李正洁觉得天一下子塌了。他们没有钱治疗,考虑再三,她卖掉了家中唯一值钱的耕牛,但这点钱对治病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这时,乡亲们闻讯赶来了,人们三块五块、十块八块地凑钱。

  杜广云在神情恍惚中仍然喃喃着:“让我去上课……我要上课!”一旦醒来,便拉着妻子的手说:“我瘫痪了以后咋教学啊?”

  快开学了,学生们脸上布满了乌云,一个个来到老师的床前看望,摸着老师的衣襟,拉着老师的手。

  想到当年回乡的初衷,看着几十个孩子渴望求知的眼神,夫妻两人的心都碎了。

  李正洁看着孩子们,又看着丈夫痛苦的神色,她啜泣着无奈地说:“你真想教学,我就背着你去吧!”

  听到这些,杜广云的精神为之一振,一旁的孩子们脸上的阴云立刻烟消云散。

  9月1日,李正洁背着杜广云上学校了。两公里的山路,李正洁背着杜广云歇了十几次,也摔了好几跤。

  “同学们,咱们开始上课!”杜广云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时,李正洁一下瘫坐在了地上。她只有一米六出头的个子,却要背着一米七几的汉子,翻山越岭两公里。

  坐在地上喘息的李正洁,这时感到腰酸心也酸。她知道,从这天起,只要男人教一天学,她就得背他一天。

  2003年的“非典”期间,上级通知不要集中上课,杜广云便在李正洁的帮助下挨家挨户给学生上课。

  花开花谢,冬去春来,崎岖的山路上,李正洁背着杜广云在艰难地跋涉。这一背,就是18年。

  孩子们叫李正洁“娘”

  李正洁和杜广云两人同属牛,1961年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同住一个村。上小学时,5年同班。初中时,李正洁读了一年就因为家庭原因辍学了,而杜广云则一直读到高中毕业。

  他们的恋爱和结婚过程都很简单。

  看到杜广云放弃了县城的舒适生活,回村里当孩子王后,李正洁便约他去村后山林里说了几回话,然后就让他托媒人上门提亲。“知道他家里穷,我一分钱彩礼没要,还陪了一个大箱子和两床被子。”这是李正洁对1982年他们结婚往事的幸福回忆。

  杜广云教书,李正洁种田,两个人相互体贴孝敬父母,生活虽然清贫却安宁幸福。

  自从杜广云偏瘫之后,家里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李正洁不但要照顾好两个孩子、年过花甲的老父亲,同时还要打理责任田、照顾杜广云的生活。

  在最初的几年里,杜广云身体的恢复并不理想。家中经济日渐窘迫,他每天服药不断,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杜广云的父亲杜俊然感慨地说:“为了给儿子治病,儿媳妇都快成医生了!”在给杜广云治疗的过程中,李正洁已经能够熟练地扎针、输液、量血压、听诊等,甚至熟知多种草药的属性。

  李正洁说起当年的苦难经历泪眼婆娑:只要能挣钱的,比如收荆条子等活都干。

  他们的大女儿读中专、儿子读高中时,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更加不堪重负。当时杜广云月工资还是100多元,他实在不忍心看着妻子一个人如此艰辛地劳作。他的内心经历着煎熬,这种煎熬使他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他便想到了一个办法——跟李正洁赌气闹离婚,让妻子放弃眼下艰辛的生活。

  多次闹腾之后,李正洁只好带着杜广云到镇民政所去办理离婚手续。到了那里,工作人员一看就乐了:“别骗我们了!他下车你还扶着,夫妻感情这么好,闹啥啊,回去好好过日子吧!”两个人尴尬地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

  杜广云晚上在煤油灯下静静地改作业,李正洁端茶倒水,静静地服侍在一旁。煤油灯长时间烟雾熏染,他们每每在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吐出黑痰。这种境况一直到1998年,大沟村通了电才有所改观。

  20多年来,大沟小学的代课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始终没有留住一位,只有杜广云这个老民办教师坚持了下来,直到转为国家正式教师。1981年,大沟村的识字人只有9人。2007年4月,国家“普九”验收时,全村的528口人当中,解放后出生的青壮年全部达到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其中还出了4名大学生。

  一位村干部说:“杜老师两口子是我们一个村的老师!”

  李正洁天天背着杜广云上学校,有时还要帮助丈夫领教材,驮着他参加会议。除了这些,她帮助家中困难的孩子穿衣吃饭,遇到下大雨或者大雪,孩子们离家远的或不方便回家吃饭的,杜广云夫妇便留下这些孩子跟他们一起吃。有时家访,李正洁还要背着丈夫走很远的山路。

  孩子们亲切地叫李正洁“娘”,村民称她是学校名副其实的“编外教工”。

  据《民主与法制时报》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