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没有一株百年古梅?
· 周六去听历史学家解读南京
· 喝茶不用担心睡不着觉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2 月 2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植梅历史数千年,“活古董”却寥寥无几
南京没有一株百年古梅?
  南京人素来爱梅,从六朝时就广植梅树。可南京市园林部门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在市区范围内进行古树名木普查,到现在却没有发现一株百年以上的古梅!

  最近,中山陵园梅花研究中心的梅花专家搜遍整个紫金山,找到了11株“老梅仙”。为何数千年的种植史,保存下来的“古董”却寥寥无几?专家认为,也许正如南京这座城市的命运坎坷,梅花随着一次次的战火纷飞,也香消玉殒。

  古树名录不见梅花

  南京植梅历史悠久。据介绍,早在公元前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在冶城,即今南京朝天宫一带就有梅树种植;六朝时,城内城外很多地方广植梅树。原本以为遗留下来的“活古董”也会有不少。然而,昨天,记者查询南京古树名木的名录,一页页翻过来,却没找到一株古树是梅花。

  “确实没有。”南京市园林局园林处臧工告诉记者,从1982年第一次古树名木普查到现在,三次普查共登记了1234株古树,主要是银杏等高大乔木,但石榴、紫薇等小乔木或花灌木也有;而南京人最喜爱的梅花却没有。

  难道是梅花的寿命很短?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的陈翔高教授告诉记者,并非如此。古人赏花讲究“老梅花,少牡丹”,越是历经了沧桑岁月的梅花越好看。虽然不像银杏那么长寿,但目前国内最老的梅树,已经有2500多岁,在湖北沙市章华寺内,相传为楚灵王时所植;还有隋梅、唐梅、宋梅等。之前有专家调查称,全国探明的200年以上的古梅就有60多株;而近年在贵州、广东一些山区,甚至发现了成片的古梅林。

  那为何南京的梅花保留不下来?陈教授认为,这与南京城的坎坷命运有关。梅花一般是种植在庭院里观赏,园子废了花也就没了;而一些规模较大的赏梅佳地,在朝代变迁中随着一次次战火纷飞,也香消玉殒。

  搜遍东郊找到11株老梅仙

  那么,南京究竟有没有古梅?中山陵园梅花研究中心的梅花专家宫庆华觉得一定有。“就拿东郊来说,从明朝起,这里就是南京的赏梅佳地,虽然当时的梅花坞早就消失了,但相对于城区,紫金山植被保护还比较好,总该留下些什么。”

  她搜遍全山,终于找到了11株树龄可能在百年以上的“老梅仙”。“因为不能破坏树干,所以大多数古树是通过干径、株粗和传说、典故来判断年龄的。但山上的树,缺的就是故事。”宫庆华介绍,因此只能按照干径、株粗来推断了。

  她选取了古梅研究权威——武汉王启超教授的标准:干径在32.5厘米以上,结果在中山陵地区共找到了11株。其中最粗的古梅干径达到48厘米,树龄约300岁左右。不过,可惜的是,这株古梅是早些年从外地引进的盆景;而长在山上的古梅,其实只有5株。最古老的一株干径达到42厘米,专家推测它在300岁左右;另外4株,约在200岁。记者看到,这些野生老梅树个子比较高,一般都有6米,最高的树冠已高达8米左右;品种主要为“南京红”以及白色的江梅,宫庆华介绍,这两种正是南京土生土长的老品种。

  发现古梅请打96060

  担心古梅遭到不文明游客的“毒手”,专家一再叮嘱,暂时不要透露它们的具体地点等详细信息。“这些古梅,现在的生存状况并不太好。”宫庆华介绍,大多数目前的体质都较弱,有的树皮破损,但中上部依然活着;有的成为半边活树,也有的大半边破损空心,但韧皮部依然活着。特别是天牛、白蚁这些害虫,严重威胁着古梅的健康。因此必须好好保护,让它们的生命力能得以延续。作为珍贵的活文物,宫庆华建议应该建立起南京古梅档案,编号挂牌保护。

  南京与梅花的故事这么多,除了东郊这11株“老梅仙”,会不会还有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古梅,不为人知,尚未得到妥善的保护?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古董”级梅树,欢迎拨打快报热线96060,告诉我们。

  通讯员 钟宣 快报记者 孙兰兰

  ■新闻链接

  出于南京的梅花典故

  梅花妆:《金陵志》记载:“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可说是用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而寿阳公主正是主掌梅花的花神。

  

  梅花三弄:《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二十三》均有记载:王徽之(王羲之之子)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今南京),所乘之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而“三弄”指的是乐曲主题在不同的段落重复三次出现。正因为两位名人在南京的不期而遇,才诞生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据说,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秦淮河的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笛声,为当时一佳景,于是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景观。

  

  青梅竹马: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此长干里即在南京秦淮河附近。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