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政坛新风 吹皱一池春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2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发帖、开博、拍砖头……加强与公众互动、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党政领导的共识——
政坛新风 吹皱一池春水
  每年全国两会,温家宝总理在举行记者招待会之前,都会上网浏览网民的意见。而近来,无论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开表示欢迎网民“拍砖”,还是云南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的新闻发布制度,一系列的举措都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党政领导的共识。2月16日《昆明日报》用4个整版公布从昆明市委书记、市长到区、市、县及市直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欢迎市民监督政府的工作;而在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曾更早、更“大胆”地在网上开起了博客……

  凡此种种,一股政坛新风扑面而来。

  快报视点

  各地官员力挺舆论监督

  2月16日《昆明日报》用4个整版公布党政官员的电话号码,不仅在市民中间引起强烈反响,而且还创造了一个有意味的新词“昆明纸贵”。这个词是昆明市民对这一举措的最好评价,也体现出他们对这一举措的设计师——市委书记仇和的一种赞赏。有人称仇和是中国政坛的一个异类,因为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多半会发生一次“仇和”式的震动。但是这次不同,在善待和欢迎舆论监督这件事上,仇和并不孤单,国内有一大批地方党政官员和他不谋而合,形成了一股推动舆论监督的合力。春节期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联袂向广东网友拜年,他们肯定了互联网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表示愿意成为大家的网友,求计问策,接受监督。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欢迎大家“拍砖”。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也力挺舆论监督,“如果自己工作出了问题,却捂着别人嘴巴不让说,只能归结为私心作怪。我们能不能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是对我们是否出于公心、从善如流的检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把新闻宣传形容为“软实力”,在他看来新闻舆论监督对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改进工作具有独特的作用,而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干脆表示新闻媒体也是生产力。

  舆论监督年年讲,但是从来没有哪一年像今年年初这样被地方政府领导普遍而有力度地强调和支持。这似乎有点突兀,有点缺乏过程铺垫,有点戏剧性,但是听了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一番话后,你就会觉得这一切来得很自然。王国平坦承政府对媒体监督职能的认识,经过了3个阶段——“首先是害怕监督,如临大敌;第二阶段是不怕监督,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现在我们认识到,办好一件事情,必须欢迎媒体监督”。王国平说的三个阶段恐怕不是个案,恐怕是相当多的政府领导共同的心路历程。

  期待媒体监督权力能成为制度化

  一个人的声音再大,它所传播、影响的范围还是有限,如果由一个人的声音变成了两个人、3个人、10个人的声音,由独唱变成了合唱,那么它就成为一股气势,进而成为一股力量。今年官员力挺舆论监督就形成了这样一股气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影响。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相对应的时评,及时进行了跟进和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它引起了权威媒体的重视。2月18日,一篇名为《中国各地官员高调力挺媒体监督 舆论监督推动“善政》的评论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该文肯定了官员们的声音,并为这种声音找到了它的现实基础,“舆论监督在施政者心中的地位,实际上是顺着民主政治不断进步这条主线,渐渐走强的。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当中央政府强调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并以一套监督体系予以保障时,舆论监督便不仅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对干部执政的一种要求。”该文指出,近年来,黑砖窑事件、厦门PX事件、华南虎事件,桩桩件件舆论监督,不断深化着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舆论监督从来就不仅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更是民主政治的利器。“在今日中国政治生活中,舆论监督必将成为一种常态,每个施政者都身居其中、不容回避。”

  2月20日,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也参与了这件事的讨论。《期待媒体监督权力能成为制度化》一文,直接了当地为舆论监督找到了最好的保障——制度化。 它以新一届云南省政府推出的两项“舆论监督新规”(一是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纳入对行政首长进行“问责”的依据之一;二是在新修订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中,新增“省政府及各部门要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规定)为依据,为舆论监督的制度化鼓与呼,“尽管批评、监督、问责的具体落实还很复杂甚至艰难,但我们仍能从云南省政府的做法中感觉到民主执政新风扑面而来。从党的十七大后各地领导人关于对待人民批评、监督的言行中,我们看到了民主政治的希望,看到了跳出当年黄炎培先生忧虑的“周期率”的前景。”

  权威媒体的介入是一个信号,那就是支持和保障舆论监督的顺利实施,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愿望,它必须是一种现实。

  南京只做不说 走在国内前列

  与国内兄弟省市对新闻监督的高调支持不同,南京似乎“安静”了一些,这个冬春之交很少听到南京的声音。但是最近一周南京市政府的两项举措却显得“此时无声胜有声”。1月19日,南京市政府10位领导干部在媒体上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2007年工作“答卷”,包括1位市长、8位副市长和1位市长助理均对照去年制定的工作职责和承诺,向市民报告了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南京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每位市长的职责详细分解并公布,是希望群众能够更多地了解并监督政府领导的工作,以促进各项工作更好地落实。2月22日,南京市的10位市领导又在媒体上公布了2008年每一个人的工作职责,继续接受社会的监督。“年初有承诺、年底有交代、全年有监督”,已经成了南京市政府接受舆论监督的一项常规制度。

  与此相近的是,江苏省党政领导对舆论监督的支持也落实在了工作中。拿宿迁市举例,早在2006年,宿迁市的200多位领导干部就在市委书记张新实的带领下,在网上开了政务博客,到今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张新实曾在博客上自曝家丑,各级领导则把自己的工作进展、对工作的认识写在博客中,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公众可以上网在他们的博客上跟帖、留言,针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一对一的官民零距离交流。网民对官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府的工作既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监督。

  快报记者 倪宁宁

  ■新闻语录

  欢迎大家“灌水”、“拍砖”

  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使我们之间的直接对话、平等沟通成为可能。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建设管理互联网,共同发挥好互联网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们愿意成为大家的网友,求计问策,接受监督。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我们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我们也欢迎大家“拍砖”。

  党报要加强舆论监督的力度

  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党报要加强舆论监督的力度,记者编辑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作调查研究,本着实事求是、帮助党和政府以及有关方面改进工作的精神,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讲真话、报实情,促进有关部门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新闻记者要敢于曝光阴暗面

  王金山(安徽省委书记)

  安徽是一个发展中的省份,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希望新闻记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舆论监督,要敢于曝光阴暗面,勇于鞭挞假恶丑,对于那些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

  新闻宣传是“软实力”

  郭声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说新闻宣传是“软实力”,还因为新闻舆论监督对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改进工作具有独特的作用。监督得准,监督得好,我们发现和改进得及时,就能减少或避免经济和政府形象的损失,这实质也是创造了物质财富。群众究竟最盼望什么?最希望党委、政府做什么?希望媒体记者多给我们传递,多给我们反映。

  必须欢迎媒体监督

  王国平(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对媒体监督职能的认识,我们经过了3个阶段:首先是害怕监督,如临大敌;第二阶段是不怕监督,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现在我们认识到,要办好一件事情,必须欢迎媒体监督。没有舆论监督,我们的执政理念不会上升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样的高度,执政水平也不可能提高得如此之快。

  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朱小丹(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

  如果自己工作出了问题,却捂着别人嘴巴不让说,只能归结为私心作怪。因此,我们能不能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是对我们是否出于公心、从善如流的检验。我们的事情做得不对,老百姓有怎样的想法、希望如何改进,媒体把这些东西反映出来并且积极为我们出主意,这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推动。总而言之,加强舆论监督,可以使我们不至于盲目、不至于懈怠、不至于失职。所以我们是支持舆论监督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