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改变官员形象从上网开博开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2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快报记者对话“博客书记”
改变官员形象从上网开博开始
  打开电脑、插上网卡,张新实操作起这些显得十分熟练。与不少官员面对媒体采访要准备一沓子资料不同,他拿出的是一台笔记本电脑。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电脑已经成为他必不可少的工具,即便在出差的路上,他也会用随身携带的网卡来上网。当“张新实的博客”页面弹出后,我们的话题由此开始…… 

  不是“作秀”——

  市委书记率12个部门“一把手”开博

  上网发帖批评部分干部陋习引发轰动还不够,2006年11月23日,张新实干脆正式开起了自己的实名博客,大有“还要说话”的意味。更让人关注的是,与他同时开博的,还有该市12个部门的“一把手”……又一番轰动是早在预料之中的,只是无论肯定还是质疑,一年多后的今天,该市建有实名博客的副处级以上干部已有200多人。

  快报记者:采访之前,刚读了您一篇最新的博客《全部外出——写在招商途中》,图文并茂,内容是有关招商引资的。

  张新实:昨天刚从上海赶回来,这篇博客是我在路上写的。这两天我们的领导干部们全都在各地招商,我去的是上海,其间自己的感受特别强烈,所以就把它写下来。我工作当中有很多感受、感悟,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写都来不及写。

  快报记者:有人说您率领宿迁的干部开博客是“作秀”。您自己开博、宿迁的领导干部们开博,初衷是什么?

  张新实:开博不开博,我只是倡议,没有强制性要求。我认为,在平时的工作中,你向我介绍了很多情况、很多体会,应该通过博客让大家来谈谈;你的工作做出了成绩,可以通过博客让更多的人了解,为什么就不能“张扬”呢?何况,这种方式对沟通也很有好处。有时候我会对一些部门的领导说,“最近听不到你的声音了嘛?”有了博客,了解工作情况就更方便。宿迁早就取消了“简报”。简报主要是给领导看,很少说问题,而且要人写稿、要人编辑、要人寄发,现在全部上我们的网站——既然你们的工作能给领导看,为什么就不能给群众看呢?

  快报记者:您本人和宿迁领导干部们的博客都是实名制,为什么?

  张新实:方便更好地与公众互动。哪个部门、领导是谁,群众想上他们的博客反映情况通过名字就能找到。现场演示——

  下属和市民博客我每天都看

  宿迁有400多名副处级以上的干部,其中200多人都开了博客,记录自己的工作体会,对生活、对基层和群众的看法。在一股浓烈的“网络氛围”中,宿迁不但领导干部开博,市民也纷纷开博,而且市民可以直接将博客“开到”市委市政府的官方网站上。说到这个时,张新实特别“自豪”,轻点鼠标进入“网上宿迁”,向记者现场演示起来……

  张新实:你看,原来我们有“宿迁三博”:“政务之声”版块是各级政府部门领导的博客,这是大学生村官的博客,这是市民博客,现在又多了一块各部门新闻发言人的博客,“四博”了!有了这几块博客,领导干部与客商、与群众的互动性更强了。

  快报记者:光是下属的博客就有那么多,你每天有时间看吗?

  张新实:看!基本上每天晚上10点钟以后,我会点击看他们新上传的博客。因为不是每人每天都要写,每天更新的博客大约五六篇。

  快报记者:只是看看,还是也会跟帖?

  张新实:这个要看具体情况,比如博客的内容,还要时间允许。不过,即便不跟帖,我也会留下“足迹”。例如这篇博客,我就跟了帖;这篇博客我没跟帖,但是留下了“足迹”。毕竟,我看他们的博客,对大家的工作也是一种鼓励和认可。

  快报记者:我们看到市民博客也非常多,您平时也看吗?

  张新实:当然。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我都挺熟悉的,我有时候还会在后面跟帖。例如这位×××,他的博客不错,提建议很好。

  快报记者:看了您刚才的演示,我们觉得宿迁领导干部之间的交流、与群众的交流,其实并不仅仅是通过博客这一个渠道,还有公众论坛、政务信息公示、媒体新闻报道、咨询投诉等。能否举例说明这种交流与互动的实际效果?

  张新实:很多啊!我们经常利用公众的监督来促进工作。例如有市民专门写了有关今年春运市场整治的博客,其中有些帖子我还专门下载下来,在领导干部会议、常委扩大会上念给大家听……现在我们主要线路的客运车辆都安装了GPS,有没有超载、有没有违反既定路线,都能监控到,春运秩序改善很多。

  也是正业——

  我写博客用的是业余时间

  “到今天我已经写了404篇博客,平均每个月20篇左右。”按照这样的频率,张新实的博客也算得上“高产的”。正因为此,网上有关“市委书记开博是不务正业”、“利用上班时间写博客”的批评之声也不少。

  快报记者:平时工作繁忙,您如何解决开博与工作的关系?

  张新实:说老实话,我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节奏非常快,哪有时间一直挂在网上呢!我上网也好、写博客也好,都是利用业余时间。

  快报记者:通常哪些时间用得较多?

  张新实:我中午没有午休的习惯,晚上用的时间也比较多。还有就是在出差的路上,我随身带着网卡,经常利用这段时间上网,我的不少博客都是在车上完成的。

  快报记者:我们发现您的博客上传时间不固定,有的是中午,有的是晚上,有的是凌晨。

  张新实:其实有些显示的时间并不一定是我写博客的真正时间。我的博客转载、链接的网站很多,且各家采用的时间都不固定、不一致,所以有些网民认为我用工作时间开博,我也没办法一一解释。

  应对“拍砖”——

  市委书记写博不能“思想裸奔”

  博客一开,让许多网民感受到了这位市委书记的开放与亲民之风。张新实的博客之所以点击率很高,经常能上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这与他在博客中不回避问题、经常能出“精彩言论”的特色有关。然而,由此而产生的“麻烦”也不少。

  快报记者:不久前您在一篇博客中写了登门向外商道歉一事,后来在媒介和网络演变成一场“市委书记自揭家丑”的风波。诸如类似的事情会让您头疼吗?

  张新实:往往市委书记写东西最困难,不能“思想裸奔”,必须深思熟虑。否则抓住一句话,网民紧跟着就会“拍砖”了,我“打伞”也来不及!就像刚才提到的“自揭家丑”,实际情况是我们对投资环境、对外商的服务非常注重细节,并非后来演变的那样,更不能因此而误读宿迁的投资环境。

  快报记者:现在感觉您在博客中好像也渐渐学会“自我保护”了,“括号说明”用得比以前多,而且有时候干脆说明“不是某某意思”。

  张新实:(笑)网络就像一把激光刀,时时刻刻对你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和剖析。所以别看我有的文章很短,可都是经过推敲的。比如有些可能会引起误读的词句,我会主动写上这样的话:“我先戴上头盔、打上伞再说”,等等。

  快报记者:那么,有一篇有关春节该怎么“慰问”贫困户的博客,其中写到的问题让很多网友共鸣,您在这篇博客里是如何拿捏自己的“度”的?

  张新实:这篇博客全国各大网站几乎都转了。我要求全市的领导干部,今年春节前不准在报纸、电视上露面。你提着一袋米、一桶油,能解决几户的困难?充其量100多户吧。更重要的是,这个钱是你出的吗?这是财政的钱,老百姓的钱!

  快报记者:那您主张的做法是什么?

  张新实:个别贫困户或许会说,“别慰问了,直接给我钱吧!”这是没有志气的表现!不是贫困户没有志气,而是领导干部没有志气。要解决贫困户的问题,关键还是怎么“脱贫”,要制度性保障、长远安排。我们现在大力推动招商,将企业引进来,让贫困户有了工作,这样才能真正脱贫。

  连带效应——

  改变官员形象从开博开始

  随着博客知名度的增加,张新实和宿迁的知名度也随之越来越大。有媒体报道称,“宿迁博客书记成招商大使”,对这样的提法,他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坦言,博客和网络的运用,除了强化了沟通外,还提升了宿迁领导干部们的整体形象。张新实对干部形象的重视非比寻常。他是南京人,如今却比宿迁人还要“宿迁人”。对网上的部分跟帖他这样说:对我个人的攻击我都无所谓,但是对宿迁干部群众的不实攻击,我从内心里感到愤怒,不能容忍,要看到我们的变化!

  快报记者:您觉得这段时间以来,宿迁的领导干部博客和对网络工具的运用最大的益处是什么?

  张新实:加强了思想沟通、总结了对问题的看法、推动了工作、提高了素质。

  快报记者:提高了素质具体是指什么?您曾经公开发帖批评干部陋习,与此有关吗?

  张新实:是的。现在我们所有的副处级以上干部都会熟练运用电脑和网络工具,外出招商引资,没有太多的“材料”,都是多媒体现场演示给大家看。平时的工作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作报告,两三个小时一张纸片都没有,都在电脑里,有文字、有图片,效果更好!今年,我们还会对干部进行新一轮培训,还要学会建QQ、做搜客……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计算机专家,但起码要学会操作,不能在新一轮的产业大发展中被边缘化!

  另外,关键是大家的精神状态也不一样了。2005年宿迁全市财政收入25个亿,2006年38个亿,去年61个亿,今年90亿没问题,但我们也有野心想冲一冲100个亿。虽然宿迁经济发展起点很低,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安于现状的理由。与客商打交道,也不要畏畏缩缩。过去我们有些干部,开会坐旁边,走路溜旁边,发言不吱声,胆怯啊!我就是要把过去那种“我穷、我难、我不行”的弱势心理,改变为“我行、我能、我成功”的强势心理!

  快报记者 郑春平 倪宁宁

  

  宿迁经验

  成就“昆明纸贵”

  一个仇和,一个张新实,很多人禁不住发问:“怎么宿迁尽出政坛名人?”

  当年一个是市委书记,一个是市长。如今仇和由江苏省副省长调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张新实作为宿迁市委书记,虽一南一北,在媒体眼中却依旧千丝万缕、难以割裂。甚至就连“出新闻”,两人也挺同步:一个博客屡屡引发热议,一个新政屡屡引发轰动。

  对话中,记者给出评价:两人虽然工作作风不同,一个比较豪放,一个更重细节,但骨子里有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身上的那股子冲劲!

  对此,张新实点头接受。

  仇和云南履新,媒体很快传出一句名言。在要求属下收集有关昆明的报道时,特地指明:“只要负面新闻!”对此,张新实微微笑了笑,未作过多评价,但以自己对仇和的了解,他认为“可能媒体在报道时过度‘集中’在这句话上了”。

  不过,他肯定的是,仇和会很注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因为这在宿迁一直是个传统,如今依旧。“今年春节前我专门抽出时间开了一次新闻媒体座谈会,新闻单位的总编、记者、编辑面对面拿起话筒向我提问,让我发表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我觉得这种交流很好。”对负面报道,张新实的态度很明确:欢迎实事求是的批评监督。

  几日前,昆明公布全市各级部门领导办公电话,成为仇和走马上任后的“最热新闻”。这在张新实看来则很正常、平淡,“这是他从宿迁带到云南去的,早几年前他还在宿迁时这样做了。”如今,宿迁同样继续保留着这一传统,公布全市各级部门领导的办公电话,而且每年都会刷新,根据领导职务的变动情况公布新的版本,并且将形式改造成“市情手册”,服务性更强。所不同的是,此举当初却并无目前的“轰动效应”。

  快报记者 郑春平 倪宁宁/文

  快报记者 赵杰/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