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遗憾!南京有不少中小学生 从未去过艺术场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2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遗憾!南京有不少中小学生 从未去过艺术场馆
  柒调查

  南京博物院从今年春节的大年初二起,正式永久性免费向公众开放。没有了“门票”的阻拦,“憋”久了的观众可能会如潮而来。

  这免费的“大餐”对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场馆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因为,长期以来,这些艺术场馆离市民多少有些遥远。原本可以成为孩子们艺术教育大课堂的美术馆,事实上,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快报抽样调查了南京市区十所中小学,向长江路小学、南大附中、游府西街小学、第三初级中学、火瓦巷小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昌路小学、南师附中、南京一中、洪武北路小学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279份。有15名学生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去过艺术场馆,占5.4%,81.7%的家长很少带孩子去艺术场馆。

  如果说,这种遥远的距离是因为门票这道门槛造成的话,那么可喜的是,如今门槛已去掉。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在美术馆也能瞥见老师带着学生在名画前上艺术课的美丽场景。

  81.7%的家长很少带孩子去艺术场馆

  有228位被调查学生表示,家长很少带自己去艺术场馆,占81.7%。吴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四年级,一方面从小学开始学的小提琴没放下,现在又开始补英语和“奥数”。吴女士说,以前还经常带孩子出去看看展览,现在已经忙不过来了。“现在还练琴也是为了考初中的时候能‘加分’,要不然也得给小升初让路了。”吴女士说。

  小云今年初二,还有一年多才考高中,不过现在已经因为中考的压力,很久没有去艺术场馆了。“我小学时弹过钢琴,那时候有音乐会或是一些演出,妈妈都会带我去文化艺术中心和五台山听音乐会。”现在小云的钢琴已经落了灰,准备送给朋友家的孩子。每个周末,半天在学校上课,半天写学校布置的作业,还有一天要从早到晚在校外培训机构上学。

  “现在学习可紧张了,我没时间去艺术场馆,同学们也都是一样的。”小云想让爸妈带她去梅花山看看梅花,爸妈已经答应了。“去外面走走呼吸新鲜空气,爸妈一般会答应,但是如果因为到艺术场馆,他们肯定不答应。他们肯定会说:对中考有好处吗?”小云说。

  小学生:艺术馆没多少适合小孩的

  “过年的时候去博物院看泥人展览挺有意思的。”小威是三年级男生,他告诉记者,自己很少去参观艺术馆,也不太喜欢,因为里面适合小孩子看的东西太少了。今年春节,父母带他去南博参观,东西很多,父母看得津津有味,但他只对色彩鲜艳的泥人展感兴趣。

  “我们在博物院呆了两个多小时,还没看够呢,他就不耐烦了。”小威的妈妈生气又无奈,本来是想一家人都增加一些历史知识,可小孩不感兴趣,只好看了一半就走了。“有些文物看不出来是什么意思,也没人告诉我,就是名字和简单的介绍,有的名称根本认不识。”小威才上三年级,很多古代器具的名字根本不认识,不过就连小威的爸妈有的也认不识,自然不能告诉他。

  小威曾经在江苏省美术馆看过一个儿童画展,都是小朋友画的,他挺喜欢。“但是这样的展览不多,而且爸爸妈妈也没那么多时间带我去,我只去了一次。”

  “如果有儿童的什么艺术馆,我可能就会常去的,现在的这些都是以大人为主的,我们小孩感兴趣的很少。”小威告诉记者。

  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众多小学生认为去艺术场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开阔眼界。不过有12个中小学生回答自己并不喜欢艺术场馆,觉得无聊,没太多意思,感觉浪费时间。

  学校想组织参观无奈没经费

  调查中,87名中小学生表示学校没有组织去艺术场馆参观过,占到31.2%。对此,一些老师也表示无奈。

  “其实孩子们对文化场馆很感兴趣,特别是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书本上出现一些历史知识,如果能近距离地感受一下,孩子们的印象会更深刻,也更能激发兴趣。”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说,尽管学校普遍愿意带学生去参观文化艺术场馆,但苦于没有经费,一般很难成行。

  “现在小学一费制,综合实践活动费一学期交80元,看电影、春游,交通费都是在里面出,如果不够学校要自己贴。”这位小学老师说,虽然南博等场馆门票免了,但是从学校到参观地的交通费还要付,而且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也令校方比较担忧。因此,除了春秋游等活动,一般学校较少组织学生大规模地进行参观活动。

  

  在博物馆里学习语文、外语、科学

  在这次问卷抽样调查中,南师附中IB班(国际文凭班)在教学中,对艺术场馆的充分利用让人眼前一亮。

  IB班龚燕老师介绍,“除了必修的科目外,学生课外活动特别多,学校每个星期都会组织课外活动,比如去紫金山捡垃圾、去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等。除此之外,博物馆等艺术场馆也是学生们学习的一个大课堂。”

  学科老师会带着学生们去博物馆里找相关学科知识。语言老师布置学生去博物馆里“看文字的发展”;外语老师让学生们“找博物馆里翻译的错误”;科学老师让学生们“分析博物馆里的化学”,如博物馆里如何保持恒温,如何防止金属器皿生锈。

  刚结束的寒假,IB班有17名学生获得了一次去美国的机会,到了华盛顿、纽约、波士顿、费城四个城市,每到一个地方,学生们都必去当地的博物馆、艺术馆。这次美国之行到过的博物馆等艺术场馆中,IB班衡文宇印象最深的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其中,兵器、现代艺术、抽象艺术的展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博物馆里可以了解历史文化,还可以感受艺术气息。”衡文宇说。

  快报记者 黄艳 戎华

  ■声音

  艺术场馆应成为城市文化地标

  美术馆免费开放

  但几乎没有学生来参观过

  艺事后素现代美术馆馆长 海波

  看一件艺术作品的图片和直观地欣赏作品本身产生的震撼力大不一样。这一点,对于美术院系的学生尤其重要。而美术馆就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欣赏原作的平台。美术馆将作品收进来,不是为了将它藏起来,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艺术作品。

  目前,艺事后素现代美术馆的藏品有500余件,不少作品的价值是有历史定论的。

  中国当代艺术与公众之间一直有某种隔阂,公众对当代艺术是陌生的,甚至是排斥的。渐渐地,当代艺术也成了一种小圈子艺术。有了一个专门面向当代的美术馆,就有了一个平台,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

  私人美术馆都是免费开放的,前来参观的人并不多,来的主要还是跟艺术产业相关的人士,比如艺术院校的学生、艺术爱好者等。中小学组织来参观的几乎没有。不过,现在也开始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了。

  缺乏艺术教育

  是一种遗憾

  四方当代美术馆馆长 李小山

  艺术场馆和艺术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国内,艺术场馆的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不管民营还是官办的,都缺乏系统性收藏。从国外看,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是以丰富藏品做支撑的。这些艺术藏品的陈列,对观众来说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艺术院系的学生来说,则是很好的教材。国内美术馆也好,博物馆也好,陈列出来的作品并不够多,这种缺乏对艺术教育而言是一种遗憾。

  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通过作品展示,让爱好者接触到自己平时没法接触的艺术原作,提高了艺术的鉴赏能力。这种提升,对城市的文化也是促进。

  国内艺术场馆在推广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艺术场馆内常常冷冷清清。文化艺术的普及,不可能是强制,它需要宣传和推广,才能让更多市民知道,才能拉近艺术场馆跟市民的距离。

  艺术场馆职责之一

  是服务公众

  南视觉美术馆馆长 葛亚平

  美术馆、博物馆承担的一个职责就是服务公众。就国内现状而言,这些艺术场馆为公众做的工作还不够多。普通人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很少,主要就是因为美术馆应该承担的普及当代艺术的工作没有做好。这种缺失造成了普通人对当代艺术的误读与偏见。

  艺术场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识,纽约、巴黎、伦敦,这些地方的美术馆、博物馆都是当地重要的标志。就中国情况来看,私人美术馆的兴起是一个挺好的现象。艺术场馆对城市整体审美提高作用很大,它本身作为非盈利的机构,需要政府更多政策的扶持。

  免费开放

  重要的是要把人气吸过来

  著名画家、艺术批评家 陈丹青

  艺术场馆免费是好事!国外的美术馆、博物馆都是可以随意进出的。美术馆、博物馆不仅是欣赏艺术、陶冶性情的地方,还是超级课堂,是超级大学。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以后,最重要的,是把人气吸引过来了。以前,很多人到了博物馆门前,本来还想进去看看,但一看到要买门票,掉头就走;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你想进去,不用买门票,就能参观了。

  博物馆免费以后,不论走进来的人是真心想接受历史文化的教育还是为了上一次免费洗手间,在艺术场馆内,潜移默化间都能获取知识。

  快报记者 戎华 胡玉梅

  ■相关新闻

  南京平均

  每14万多人

  拥有一座博物馆

  和别的城市相比,南京的大大小小博物馆并不算多,共50多座,平均14万多市民才拥有一座博物馆。但南京不仅有全国第三的大型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就连世界遗产明孝陵内也有孝陵博物馆,甚至连一些校园里也有博物馆,所以,南京人参观博物馆的机会并不少。

  这50多座博物馆中,既有藏品40多万件的南京博物院,又有专门收藏民俗民风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还有云锦博物馆等专业博物馆和私人开设的博物馆。

  按照常理推算,南京的大大小小博物馆该被挤爆了才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些博物馆门可罗雀,有些市民到了博物馆门口,看到要买门票掉头就走,就连南京博物院这种大型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前,有的时候客流量也才300多人。一些私人博物馆,由于客流量太低,已经举步维艰。更让博物馆界人士伤感的是,很多市民分不清南京市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常有的哥的姐,把位于中山门附近的南京博物院当成了南京市博物馆,而把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当成了南京博物院。

  但一声“免费”令下,却让博物馆赚足了人气。原本大家觉得离生活遥远的博物馆,感觉一下子距离就近了,一些从来没进过博物馆的人,也因为好奇走进了博物馆看稀奇。

  在参观南京博物院的人群中,中小学生是生力军。南京博物院统计了去年下半年参观的客流,结果显示,去年下半年,南博的总客流是303576人次,其中中小学生占了27.98%。

  曾经,公民与文化资源的距离还比较遥远,再加上平时缺乏一些必要的文明习惯,这样,在“免费大餐”前很容易暴露出一些弱点,从而破坏场馆设施甚至于破坏文物。因而,大众在走进免费开放的场馆前,不妨适当充实一下相关的文化知识,检点一下自己的文明习惯。

  博物馆是“无声息”的远古文明载体,需要静下来慢慢品味,才能穿越时空和古人进行对话。只有懂得如何去利用博物馆,才能体验到馆藏文物为己服务的愉悦。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