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封面专栏/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为什么要“批驳”郭锡龄
· 孩子们应有不唱京剧的自由
· 能否心平气和地把样板戏当艺术看
· 每人发一千不现实
还富于民思路可行
· 艳照门:网民是更大的受害者
· “样板京剧课”:教育的权力魅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2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能否心平气和地把样板戏当艺术看
  ■第三只眼

  京剧进音乐课倒也没什么,关键是教育部选中的15首京剧中大部分是当年的革命样板戏,真正传统的京剧较少,这样一来可就捅了马蜂窝了。网上铺天盖地的都是人们对教育部的批评和质疑,比如“大唱特唱样板戏能传承什么文化”“如此大比例的样板戏入选,是否别有用心”等等。我不敢说网友们的这些批评没有道理,但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人对样板戏如此敏感,这种心态实在值得探究。

  样板戏之所以让这么多人如此刻骨铭心,甚至时刻保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敏感心态,当然与文革十年浩劫密不可分。在“文革”中,样板戏因为其“唯一性”形成了“强迫流行”,你不想听也得听,你不想唱也得唱,因为没有其他的东西可听可唱,以至于样板戏都让很多人得了强迫症,人家唱了上一句,马上就会自然地接上下一句。现在回望样板戏在当年的“强迫流行”,的确是很傻很荒唐。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在资讯极度发达、娱乐形式极度多元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要对样板戏保持如此敏感的抵触情绪?我看大可不必。你大可以看完超女接着听样板戏。按我的理解,样板戏已经不再是当年饱含政治符号的宣传工具,而纯粹成了一种京剧艺术。所谓世易时移,样板戏当年的唯一性已经不复存在,当然,它的强迫流行也已没有了可能。样板戏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当年我们只能听到样板戏。既然如此,今天的我们又何必对样板戏保持如此敏感的抵触情绪呢?把它当作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来看,不也很好吗?不要忘了,那些样板戏还有一个名称叫“现代京剧”。

  事实上,如果单从艺术成就来看,《沙家浜》等现代京剧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与那些经典传统京剧可谓不相上下。并且,尤其这些样板戏是现代京剧,也就自然要比某些传统京剧更加通俗易懂,容易上口。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部选择一些样板戏进入音乐课堂,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样板戏在教育部选定的曲目中是否比例过大?地方戏曲是否也应该纳入选择范围?范围更广的戏曲鉴赏课是否比京剧课更利于文化传承?这些问题都可以探讨,毕竟,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试点。但在这次的样板戏风波中,很多网民对样板戏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却让我隐隐感到不安——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剥离政治符号欣赏样板戏的艺术成就,也许,我们对待艺术和历史的心态也就真正成熟起来了。

  本报评论员 赵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