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最早的功能是祭祀天上星辰——
元宵节
不是“团圆节”
快报讯(记者 郑春平)“吃元宵,庆团圆!”这话听起来特别温馨,但要较起真来可就是句“错话”。著名民俗学家、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昨天对记者表示,最早人们吃元宵并不是为了庆团圆,而是为了祭祀天上的星辰。“古代人们在上元节这一天燃起很多花灯,万家灯火就像漫天星斗落到人间。人们通过这种形式来模拟人星合一,天人合一,祈祷风调雨顺。”陶思炎教授说,就这个观点看,人们吃的元宵其实也是星星的模拟,圆圆的,下在汤里一颗一颗的。但是到了后来,元宵节祭祀的功能逐渐被人们淡忘,倒是“元”与“圆”同音,这一天又是一年中第一次月圆的日子,所以反而将此节日赋予更多的“团圆”内涵了。
下个元宵节,我们还要一起过
昨天这个传统的元宵节,是贡鸣年第六十五个生日,也是她与病魔抗争的第七个年头。晚宴上,看着一家人团聚在自己身边,老人忍不住热泪盈眶:“下个元宵节,我们还要一起过!”
她是“最坚强的人”
贡鸣年总是笑眯眯的,要不是捂得严严实实的帽子,真看不出这是位已经与病魔拼搏了数载的顽强老人。她的眉毛始终舒展着,看不到一点其他顽症病人惯有的忧郁与悲伤。也是她的乐观与坚强,让她一直走到了今天。
老人一生操劳,用她同事朱女士的话说,“没享过一天清福。”她本是南京交家电公司的一名会计,因为工作勤恳,退休后又被公司返聘。就在2000年的一天,她忽然觉得腿脚发软,前去医院检查,却被告知患上癌症。
出院后,要强的老人坚持自己照顾自己,每天做饭、煎药。“有时候咽不下饭,好不容易吃下一点点,又吐出来。”但不管怎么难受,她强迫自己每餐吃进一两米饭,实在咽不下就和着汤水冲下肚。痛得厉害了,就自己去医院打针,尽量不惊扰家人和朋友。直到一个多月前病重,老人才接受了家人的建议,找了保姆照顾。
多次看望过老人的社区主任周蓉告诉记者,她的自强不息给社区的其他患病人员作了个好榜样,去年还被白下区政府评为“最坚强的人”。
六年 三本笔记记录真情
一见到记者,老人开始念叨:“前天有人给我送来了四百元钱,现在还不知道是谁呢。”
老人递给记者一本笔记本,翻开一看,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一些看似琐碎的信息:
1月13日,小马送猪肝汤;
1月26日,小徐送药一盒,50元蛋糕券;
2月11日,老张送肉松一袋。
……
原来,自从2002年生病以来,无论是病友送的一只苹果,还是老邻居打来的一个电话,她都清清楚楚记录在案——现在已经记到第三本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她做事的原则。老人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相识四十年来,老人一直都热心帮助别人,而对于别人的好意,更是想方设法报答。
许老太在淮海新村里摆摊卖菜几年了。她说,“贡鸣年人好啊,已经在我这儿帮忙择了三年多的菜。”
据了解,淮海新村社区里的双职工家庭居多,贡鸣年就主动帮大家择菜,提供方便。邻居们也都啧啧称赞:“大好人一个!”
昨天是元宵节,也是贡鸣年的生日。一大早,周蓉就带着热心居民给老人送来了生日蛋糕。
谈到别人的帮助,老人感慨道:“大家已经帮了我太多了,能克服的我会尽量自己解决。”
过完元宵节,贡鸣年最迫切的心愿就是等身体好点后,把为自己忙碌过的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朋友们,请到一块儿聚一聚。
见习记者 沈晓伟
昨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则有关元宵的消息让很多人吃了一惊:继汤圆产品行业标准实施后,国家将出台元宵产品国家标准——原来“元宵”与“汤圆”不是一回事啊?记者采访发现,相当多的南京市民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而认为是“两码事”的人,对两者区别的描述则千差万别。
观点一:
就是一个玩意儿
“汤圆和元宵,不就是一个东西嘛,哪个顺口就说哪个,反正都是糯米粉里面包馅儿。”“平常家里做的叫汤圆,正月十五的时候往往会改口叫元宵!东西还都一样。” “北方人叫元宵、南方人叫汤圆吧?叫法不同而已!”“口语叫汤圆,书面语叫元宵吧?”记者随机采访的市民尽管认为汤圆和元宵是一个意思,但理解也各自不同。
对此,网民们也早就热议开了。有网民说,“就像地瓜和红薯、土豆和马铃薯、西红柿和洋柿子的关系是一样的。”
观点二:
是两种不同的食品
“汤圆和元宵怎么能一样呢?”老家在北京的小陈直摇头,“我们北京的元宵是糯米粉摇出来的,你们南方的汤圆是手工包出来的!”而南京土生土长的小孙也认为,“本来就是两种东西,元宵是手工做出来的,夫子庙不是有个很著名的‘老太元宵’吗?汤圆有时候是机器加工出来的,像现在超市里卖的那些速冻包装的,都应该叫汤圆,不能叫元宵!”
另外,也有一些市民用口感和吃法来解释两者的不同:“元宵的糯米粉是一层一层裹上去的,皮子比汤圆厚多了。”“有炸元宵吃的,没有炸汤圆的。”
专家:
其实叫什么都一样
元宵和汤圆究竟有没有区别呢?因为此前尚无权威的国家标准,所以暂时无法从中得到准确信息。但著名民俗学家、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认为,“元宵”和“汤圆”是一样的,只不过后者比较口语化、简单化;且最初是只有“元宵”而没有“汤圆”一说的,后来因为元宵煮在汤里,所以又叫汤圆,南京人有时候在特定的场景下还会叫“圆子”。至于为什么南方和北方在制作工艺上存在差别,是因为南、北方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不同造成的。
记者了解到,北方做元宵通常是将馅儿切成块在糯米粉中“滚雪球”,而南方做汤圆则像是包饺子,这样做出来的口感和味道也不同,前者更糯、更软,煮出来的汤也稠稠的、厚厚的……说到底,无论叫“汤圆”还是叫“元宵”,能感觉到共同的节日的喜悦就行了!快报记者 郑春平
[这里的感动]
小朋友动手包元宵
老人们吃得乐呵呵
昨天,在月安社区文娱活动室,一群6岁左右的小朋友齐聚一堂,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小手包起了形状各异的元宵。
小朋友包出的元宵千奇百怪
社区妈妈孙秀英首先给小朋友们做起了包元宵的动作示范,“来,小朋友们,你们首先要取出一小块粉团,然后把它们捏成圆圆的皮子,像这样,看到了吗……”
在现场,记者看到,有的小朋友很听话,他们学着孙妈妈教的元宵制作方法,有板有眼地做了起来。可是有的小朋友却很调皮,他们完全把软软的粉团当成了心爱的橡皮泥,有的捏成了五角星的形状,有的捏成了长条形、正方形。
面对这些调皮的小朋友,社区阿姨们并没有责怪的意思,还不时夸奖他们,“嗯,你们捏的元宵真可爱,真漂亮。”
老人边赏书法边品元宵
在另一个活动室,社区里的老人们正在欣赏着名人书法展。
记者看到,展出的书法作品中不乏名家的真迹,如林散之、武中奇、郭沫若、费新我等当代大家的作品。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周老先生告诉记者,“今天是元宵节,我就是要让社区的老人们过一个有文化氛围的元宵节。”
就在老人们醉心于艺术时,孩子们包的元宵可都“新鲜出炉”了。给谁品尝呢?“快给爷爷奶奶尝尝。”不少小朋友喊道。
不一会,小朋友们包的可口元宵就送到了正在观看书法展的老人们的手中。老人们看着书法展,吃着热腾腾的元宵,个个喜气满面。
见习记者 王敬群
无论是叫元宵还是叫汤圆,吃着都很甜蜜 资料图片
[这里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