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9版:人间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自家儿子变养子 顶缸爸爸争权利
· 千奇百怪的西方社会假新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2 月 1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千奇百怪的西方社会假新闻
  为了战争播放假新闻

  二战期间,英国一座秘密电台“大西洋德语短波广播”常在新闻节目中,将真新闻和假新闻混在一起播出,目的是在德国制造混乱,散布恐慌情绪。例如,在1943年10月的一次广播中,它将两条真消息和两条假消息混杂在一起播报。其中一条假消息是:法兰克福市各医院住进了650名市民,因为他们喝了有毒的自来水。消息播出后,在当地引起了普遍的恐慌。

  当时,德国“哈哈爵士”广播的新闻和解说节目是其秘密电台中影响最大的节目。“哈哈爵士”每天通过设在柏林市郊的短波发射台向全世界播送15分钟的英语新闻,时间不固定。他故意将短波频率安排在非常靠近BBC短波频率的地方,以误导听众,让人以为这是BBC的广播。他用一口流利而纯正的英语与听众进行亲切的交谈,并不时地播报一些关于战争局势的假新闻。在英国,竟有1800万台收音机收听他的广播,除了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竟成了他的忠实听众。

  类似的例子在二战中不胜枚举,后来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借由广播为媒介的心理战术被广泛应用。再如,1943年8月15日至18日,德军大批西线部队向东线集结,其间必须经过一个名为马格登堡的小镇。为了制造混乱、阻滞德军集结,盟军设立的秘密电台“德国之音”精心设计了“紧急通告”:“为了德意志居民的安全,元首已拨出专列等候在马格登堡车站。登上这列车,你将会被载往一个难以听到隆隆飞机声的理想所在。在马格登堡,元首已为你备足了免费的食品、衣物、饮料和巧克力。居民们,放心地向着马格登堡进发,祝你平安。”许多人放下了原本携带的衣物食品,徒手向着马格登堡涌去。其实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衣物食品和列车,居民们将这里挤得一塌糊涂,不少人挤死挤伤,德军也无法按时集结。

  假《希特勒日记》出炉

  1983年4月20日,《明星》杂志首先长篇连载长达60卷的《希特勒日记》,一时间全世界为之轰动,人们纷纷抢购杂志以一睹这位二战罪人的内心独白。紧接着,英国著名报纸《星期日泰晤士报》也花大价钱买下来长篇连载。

  1983年5月,当时的西德档案馆、西德刑事和联邦材料检验局终于对《希特勒日记》进行联合调查。1983年5月6日,西德科学家们宣称这些日记全属伪造。手稿是由4种墨水写成,然而没有一种在二战期间被使用过。通过测量墨水中氯化物的蒸发,科学家们鉴定出这本写于1943年的日记实际问世时间才不到一年。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星期日泰晤士报》宣布不再刊登《希特勒日记》,两名责任编辑被迫辞职。《明星》杂志则把这一切账都算到了《希特勒日记》的发现人——新闻记者杰丹·黑德曼的头上,控告他诈骗出版社财产。经过长时间的审讯,黑德曼最后吐露了日记的来源。

  原来,所有这些日记,都是黑德曼跟斯图加特市的一位古董商人、造假大师肯拉德·库贾买下的。此人在西德经营一家纳粹纪念品专卖店,当然,里面大多数纪念品都是他伪造的,包括希特勒的诗、纳粹密件、像章等,但普通人绝对看不出来。当纳粹旧物爱好者杰丹·黑德曼看见柜台里展出的三册贴有希特勒私人标记、系着黑缎带的《希特勒日记》,他惊住了。记者的新闻敏感告诉他,如果这些日记是真货,那他绝对能创造新闻史上的吉尼斯纪录!黑德曼相信——或者宁愿让自己相信这些日记是真的,他当即将它们全部预订了下来,以每册8.5万马克的价格付酬,并要他不要对外张扬,而是一致宣称日记的来源是一位逃到南美的希特勒前副官。于是库贾总共花了整整3年时间,关在家里创作了这长达60卷的假《希特勒日记》。

  木乃伊怀孕子虚乌有

  2002年10月8日,美国《世界新闻周刊》刊登了一则名为《3000年前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了》的消息,并且配有新闻图片——一具“怀孕”的木乃伊。消息中描述到:木乃伊的看守者坦承自己难以抗拒女木乃伊的美色,不禁对她表达爱意,致使其怀孕。某科学家指出,这具已死去3000年的木乃伊仍能受精怀孕,或许浸泡这具木乃伊的液体具有神奇功效,并且科学家经过检查后已断言胎儿是一名女婴。整个消息言之凿凿。

  这是一则很有趣的假新闻,因为稍有科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个死人是不可能怀孕的,更别提是一具被掏空内脏(包括子宫)的干尸!至于那张假新闻图片,后来经过查证,照片的原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之一的埃及的国王King Sethos一世,也是木乃伊中第一个双手掌贴前胸的国王。

  再如,2001年7月22日有报道说,美国医生怀特将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据怀特透露说,经过近30年的实验,换猴头手术已经达到了绝对娴熟的程度。在最后一次移植猴头手术中,两只互换了头的猴子在手术结束后6个小时内就苏醒过来。这则假新闻因为寄托着人类换器官的梦想,很能迷惑一些读者,也会迷惑一些编辑。但仅过3天,一位留美生物学博士在网上揭露,有关怀特医生“换头术”的最早报道出自1979年6月5日的美国超市小报《全国探究者》,所言全部不真实。

  获得普利策奖的假新闻

  1980年,《华盛顿邮报》女记者珍尼特·库克曾杜撰了一个令人揪心的故事:一个年仅8岁的海洛因吸食者男孩吉米,一个在华盛顿贫民区内饱受猖獗毒品交易摧残的受害人。他成长于毒瘾、暴力和绝望之中,小小年纪就在其母亲的同居男友教唆下染上毒瘾。故事写得非常精彩、感人,读者常常在阅读时流下同情的泪水。这篇报道因此而获得了最负盛名的普利策新闻奖。然而正所谓树大招风,小吉米吸毒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强烈震动,很多人要求珍妮特·库克说出这个男孩的所在,好让他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救助,美国华盛顿警方则要求报社提供吉米的真实地址,以便调查。几百名警察和便衣在报社提供的地区侦查了3个星期,没有发现这个叫吉米的8岁吸毒小孩。这篇编造的报道露出了马脚,她被报社开除,并勒令退回奖品。

  事后,珍尼特·库克发表声明承认“《吉米的遭遇》这篇报道基本上是杜撰的”。她在辞职声明中说:“我从来没有遇见或访问过一个有海洛因毒瘾的8岁孩子。1980年9月28 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是一次使我深感遗憾的严重歪曲。我向我的报纸道歉,向我所从事的职业,向普利策奖金委员会和追求真理的人们道歉。面对真理,我今天已提出我的辞呈。”自此,美国没有一家媒体敢雇用这位声名狼藉的女记者。因为她的任何作品,都可能被人调侃地质疑:“这篇是真的还是假的?”试问哪个报社消受得起?

  《纽约时报》自揭伤疤  

  2003年5月,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自揭伤疤,主动披露该报记者杰森·布莱尔剽窃及编造假新闻的丑闻,并将其开除,同时主动向读者、不真实新闻的受害者和被剽窃者道歉,也向“有良知的专业新闻从业人员”道歉,并鼓励读者专门针对此事来函来电指正。6月,《纽约时报》发表声明说,该报执行总编豪威尔·瑞恩斯因受到其部下年轻记者剽窃他人作品丑闻影响,而被迫宣布辞职。与此同时,《纽约时报》总编辑杰拉尔德·博伊德也宣布辞职。

  据介绍,杰森在实习期间就通过不断炮制虚假新闻,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从一名小小实习生被提拔为报道国内新闻的重要记者。而后,杰森一直在纽约布鲁克林居住,但是他却通过使用手机和电脑与报社联系的方式,创造了其正在外地四处奔波、辛勤工作的假象。从《纽约时报》发稿记录上看,马里兰州、西弗吉尼亚州、俄亥俄州、得克萨斯州等地都留下了这位年轻记者那“勤奋工作的足迹”。自从2002年10月升任国内新闻记者后,杰森总共发表了73篇文章,其中竟有至少36篇“存在各种抄袭问题”。最终,在《旧金山快报》质疑这位大记者可能“剽窃”该报一篇有关失踪美军的新闻报道后,杰森向上司提交了辞呈。

  2003年5月,《纽约邮报》承认,该报一名自由撰稿人的作品是通过对《国民问询》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进行抄袭后得来的。

  2004年3月,《今日美国报》在头版刊登一篇文章,承认该报的一名明星记者杰克·科利在最近10年间至少凭空捏造了8篇重大新闻,另外还从其他媒体剽窃了很多当事人的谈话和素材。

  杨倩烨/文 据《世界文化》

  King Sethos一世

  “今天人们造假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人们辨别真假的能力”,这是出自美国电影《西蒙尼》中的一句对白。如今,各式各样的“假”存在于人们的周围,而假新闻已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漫天飞舞之势,令人防不胜防,稍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之中。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