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温暖新春·年夜饭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在南京吃的这顿年夜饭,和家里一样热闹温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2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在南京吃的这顿年夜饭,和家里一样热闹温暖
  大年夜伴随着喜庆的气氛来到每一个人的身边,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充满了人们对阖家团聚的温馨念想与期待。昨天,现代快报与南京市建工局,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与江苏电信“我的e家”,分别邀请了留守在南京过年的民工兄弟,以及南京4所大学40名留校大学生们,与他们一起吃年夜饭,共度除夕。

  昨天,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还特地走访了“帮困送年货”活动惠及的贫困市民家庭。记者看到,他们的年夜饭吃得开开心心,其乐融融。

  快报记者回访收到年货的贫困家庭

  “今年的年夜饭,就像满汉全席”

  现代快报

  南京市建工局

  留守民工

  民工们正在举杯欢庆新春佳节

  快报记者 顾炜 摄

  半个月前,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就开始筹备一年一度的“帮困送年货”活动了。这是快报创刊8年以来,每年必做的一件“实事”,今年我们“帮困送年货”活动覆盖的面广,惠及的贫困市民达400多户。

  这个除夕,他们过得好吗?记者晚上马不停蹄,拜访了几户居民,发现他们吃得开开心心,每个家庭都其乐融融。“今年的年夜饭太丰盛了,就像满汉全席。”三条巷小学五年级学生小芳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丰盛!民工除夕宴上了18个碗

  ■心声

  “这顿饭就像满汉全席”

  第一站:东白菜园9号楼梯道王素勤家

  家庭简介:2003年,王素勤与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12岁的女儿,住进了东白菜园9号阴暗的楼梯道。如今,她靠给人送盒饭,每个月挣400元左右,这笔钱刚好够付房租水电。此外,每个月320元的低保金,就是她和女儿的全部生活费。

  晚上6点,记者走进王素勤家时,明显感受到了一股“年味”。十来个平方米的楼梯道里,贴满了“福”字,她告诉记者,墙上的石灰总是掉,而好心人送给她很多“福”,她干脆全贴上墙,这样可以免受落灰之苦,还把家里也装扮一新。

  年夜饭是现成的,快报2天前给她们送来了老母鸡、红烧狮子头、糖醋排骨、鸭肫,还有什锦菜……一共10样。“你们想得太周到了,帮我们把菜都烧好了。”王素勤说,这是她和女儿过得最丰盛的一个年。

  她告诉记者,因为经济太困难了,她和女儿平时不是吃炒饭,就是吃面条,一个月难得买一点肉丝炒菜。

  “妈妈,今年我们吃上了满汉全席。”12岁的小芳突然来了这么一句,把妈妈和记者都逗笑了。

  ■心声

  可以“款待”一回子孙了

  第二站:大杨村79岁的崔秀英老奶奶家

  家庭简介:崔秀英老伴去世多年,2个儿子都下岗了,每人每月只能补贴她30元至50元生活费。崔秀英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每个月150元的遗属补贴。

  走进大杨村19号的每一个人,会心酸得掉下泪来。这间阴冷的平房内,住的就是白发苍苍的崔秀英老奶奶。因为经济拮据,崔奶奶没有买一件家具,衣服就装在纸箱里。为了节省电费,老奶奶舍不得开灯,她请人在屋顶上开了3个天窗,以增加采光。

  儿女都下岗了,她的生活来源主要是150元遗属补贴。崔奶奶没有电视机,惟一的娱乐工具就是那台老式半导体收音机。记者到她家时,两个儿子媳妇早已经回来,正在打扑克,崔奶奶正在忙年夜饭。“今年菜很多,有鸡有鱼有排骨……”崔奶奶边说边小心地往炉子里添加煤块,旺盛的炉火映得她整张脸红彤彤的,格外喜气。

  ■心声

  这个除夕,有年货还有人陪

  第三站:仓巷61号张仲玉老人家

  家庭简介:92岁的张仲玉老人,儿子和女儿都不在身边,自从30多年前丈夫去世后就一直独自生活。如今张仲玉老人靠老伴每月300多元的遗属金生活,没有其他收入。

  屋子里光线暗淡,今年已经92岁的张仲玉老人正认真地擦着锅盖。儿子和女儿都不在身边,自从30多年前丈夫去世后就一直独自生活。如今张仲玉老人靠老伴每月300多元的遗属金生活,没有其他收入。日常起居都要靠政府出资雇佣的居家养老服务员帮忙。

  “你们送的米、油、肉都在橱子里,今天就烧着吃了。”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往常过年因为价钱太贵,她根本不买年货,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凑合凑合,吃一点面条,就过去了,跟平常没有什么两样。“今年过年有肉吃,真得谢谢你们啊。”

  实习生 李胜华

  快报记者 钟晓敏

  看电影、吃茶果、观演出、吃大餐……昨天,快报与南京市建工局联手为部分没有返乡的民工大摆除夕宴。在主会场中华路鹏欣水游城工地,200多位民工与建工局6位正副局长欢聚一堂。大食堂里张灯结彩,笑语喧天,一片喜气洋洋,民工邢圆标高歌一曲《十五的月亮》后激动地说,“我活了50年,第一次经历这么大的场面,真是太高兴了。”快报记者 陆鸣 赵守诚

  真情:建工局6位正副局长都来陪民工

  由于大雪,不少民工滞留南京,没有回家过年。昨天下午,市建工局选取了6个民工相对集中的工地,由6位正副局长带队,分头走访慰问,对6处工地的所有民工,每人送上一份价值50元的大礼包,送一张德基广场的电影票兑换券,每人发给50元年夜饭补贴金。

  位于中华路的鹏欣水游城工地滞留民工最多,有200多位。昨天下午,工地大食堂墙上贴着大红标语,“在宁民工春节联谊大聚餐——民工兄弟们辛苦了!”晚上约6时,除夕晚宴正式开始,大厅共摆了6桌,每桌安排一位建工局领导陪同,局长贾德裕端起酒杯,发表热情洋溢的祝酒词,“民工兄弟为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过年了,你们因各种原因没有回家与亲人团聚,在此我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慰问。希望你们把南京当做第二故乡,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建工局办公室吴主任透露,建工局6位正副局长全都来了,把与最基层的农民工一起吃年夜饭当做头等大事办好办实。

  ■故事

  在南京打工

  感觉真好

  郭宿福,憨厚朴实的大西北庄稼汉,如今一家4口人都在南京,老两口在南京凯盛公司燕山路工地打工,两个女儿在酒店上班,“南京工作比老家好找,4口人都能挣钱了,这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老郭乐呵呵地说。

  老郭笑眯眯地算了一笔账,“我在工地上做瓦工,算是有手艺的大工,每天能挣75元。妻子在工地上做小工,每天也能挣40元。家里两个宝贝女儿都在南京酒店里上班了,每人每月工资都在1000元上下。”说到这,老郭的工友们都羡慕万分,“你一家人每月收入五六千元,比在老家种地强多了,难怪你老说南京好呢。”

  “本来打算回老家过年的,但等结清工钱时,下大雪了,票不好买,所以干脆一家人就留在南京过年了。这是第一次在南京过年,这两天忙着办年货,割了肉,买了鸡、鸭、羊肉,还有鱼,年年有余嘛。南京政府部门挺关心我们外地民工,春节送红包,还大摆除夕宴请民工,在南京打工感觉真好。”

  大学生们正在吃年夜饭

  快报记者 赵杰 摄

  现代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

  江苏电信“我的e家”

  除夕一如既往伴随着喜庆的气氛来到每一个人的身边,就在大家与亲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其乐融融地享受一年一次的丰盛晚宴时,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记者依旧奔赴在“战斗”一线,我们联手江苏电信“我的e家”,邀请了南大、东大、南航、南理工4所大学40名留校大学生,与他们一起在张生记酒店吃年夜饭,共度除夕。

  “妈,放心吧,很多人关心我。”南京大学吴江源同学给远在海南的父母打电话报平安时说,大雪封住了他们回家的路,而南京给了他们家一般的脉脉温情。

  “哇!从来没吃过这

  ■开心

  早饭“省”了,赶吃澳龙

  1月5日,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与江苏电信“我的e家”联手倡议的“助贫困学子回家过年”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短短10天,我们一共向社会募集爱心捐款近14万元,圆了400多名贫困学子的回家梦。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场50年难遇的雪灾与南京不期而遇,迫使一部分学子留在南京。此外,还有一些利用寒假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也继续留在校园。为了给孩子们送去“家”一般的温暖,我们放弃了休息,给孩子们筹备起年夜饭。

  为了增添节日喜庆氛围,一大早我们就去张生记酒店,贴福结彩,“真的感觉过年了。”南京理工大学王丹同学流露出一脸陶醉的笑容。当服务员把丰盛的菜肴端上桌后,大学生们更兴奋了,“好丰盛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虾子?!”南京大学张同学惊呆了。“这是澳龙。”服务员赶紧告诉他。“我长这么大没吃过。”“我也没有吃过。”孩子们议论起来。一位同学不禁捂住肚子,腼腆地说:“我饿死了。”原来,她没有吃早饭,记者随后了解到,40位同学竟然一个都没吃早饭,都是饿着肚子赶过来的,“我们从昨天晚上就没吃东西了,就等着今天大吃一顿。”一位同学的风趣幽默,把大家都逗笑了。

  留校大学生

  ■感动

  大雪留人,快报有爱

  除了请留校学生吃饭,江苏电信“我的e家”还给学子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红包”,“红包”里装的不是钱,而是一张可以和远在家乡的亲人沟通交流的电话卡。

  “太好了,今天晚上就可以和家人好好聊天了。”接过面值50元的电话卡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柳刚高兴地说道。“有了这50元的电话卡,晚上可以聊很长的时间!”柳刚笑了。南京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张艳婷接过电话卡,现场就给远在陕西的父母打去了电话,“妈,你们吃饭了没有?晚上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张艳婷有问不完的问题,还不时发出“咯咯”笑声。

  这次我们邀请到的40位留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湖南湖北的,有四川云南的,还有新疆的,即使同在一所大学,也有互相不认识的。不过,昨天中午他们就像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一样,相处交流非常融洽。

  “你家是哪的啊?”“哎呀,我也是贵州的。”吃饭敬酒时,学子们互相聊了起来,找了不少老乡,大家兴致盎然,餐桌上不时传出一阵阵笑声。

  南理工郭雪姝同学说,去年此时,她正与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其乐融融地享受一年一次的丰盛晚宴,而今年除夕,她却在远隔千里的南京……“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挺贵的,我买了一大包方便面,做好了一个人在南京过年的准备。”她说,实在没想到快报会邀请她参加聚餐。

  上大三了,郭雪姝同学与南京有了一定的感情,正如她所说的“南京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一样”。“与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和江苏电信‘我的e家’工作人员一起共度除夕,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你们给了我和其他不能回家过年的学生一份脉脉温情。”

  实习生 王敬群 李胜华

  快报记者 钟晓敏

  么大的虾子”

  快报组织的送年货活动中,一盘盘美味可口的年夜饭菜肴送给了贫困家庭 快报记者 唐伟超 摄

  丰盛:民工除夕宴上了18个碗

  昨天傍晚,记者来到鹏欣水游城工地大厨房,进门就闻到扑鼻的肉香,大厨们正挽着袖子忙乎着。晚宴各道菜基本准备就绪,看看菜单就让人直流口水。

  大厨吴师傅介绍,民工除夕宴准备了18个碗,其中冷盘8个,有牛肉、鸭肫、海蜇、鲍鱼、盐水鸭、虾、皮蛋、五香肉。4个热炒,有炒虾仁、炒肉丝、炒肚片、炒什锦。4个红烧,有红烧猪蹄、红烧鸡、红烧鱼、红烧鸭。最后上两个汤碗,是汤圆和蘑菇蛋汤。“18个碗,寓意民工兄弟来年一定要发,发大财。”吴师傅乐呵呵地说。

  “长这么大,还从未尝过鲍鱼的滋味呢,今年的年宴饭是我们吃过的最丰盛的。”民工们个个笑着说。

  热闹:局长与民工唱歌大PK

  酒足饭饱,文艺表演开始了,建工局干部员工与民工们各亮出“绝活”,魔术、小品等精彩纷呈。其中贾局长与民工老邢的独唱赢得满堂喝彩。

  建工局局长贾德裕高歌一曲《牵手》,嘹亮的嗓音,优美的音色,显出相当的功底,唱出了政府对外地民工兄弟的深切关怀,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50岁的民工邢圆标也登台了,一曲《十五的月亮》圆润、高亢,唱出对家乡的思念,更唱出为了国家建设甘愿牺牲家庭团聚的宽广胸怀,同样赢得全场阵阵喝彩。唱完歌,老邢腼腆地告诉记者,“我平时喜欢唱歌,夏天晚上爱到广场露天卡拉OK,花一元钱,吼上几嗓子。说心里话,今天太激动了,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大的场面。我是工地上的勤杂工,每天挣50元钱,也从未吃过这么丰盛的年夜饭。一个泥腿子农民,能成为局长们的座上宾,别提我心里有多高兴了。”

  心声:今年在南京过年最舒心

  “在外打工7年,今年是最舒心的!”民工尹家宝虽然是在看电影,可仍然习惯性地戴着安全帽,“吃得好,住得好,挣钱多,过年建工局还请我们吃年夜饭,给我们发礼品!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待遇!”回顾一年来在南京的打工生活,尹家宝很是激动,“今年一年挣了2万多呢!”

  尹家宝的老家在连云港灌云县农村,出来打工已经整整7年,“去年年初来南京。”尹家宝是工地上的水电工,“上午8点上工,下午5点下工,中午有2个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虽然工作十分辛苦,但尹家宝很是满足,“在南京干挣钱多,吃住等生活标准也高,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工资不拖欠!”

  尹家宝说,这是自己打工7年来,第一次在外地过年,南京好的城市环境,南京人的热心,政府的关心,也是尹家宝最终过年留在南京的原因。

  “局长还给我们敬酒呢!”尹家宝说,自己曾在多个城市打过工,这次在南京的待遇,还是头一次。

  江苏电信向学生们赠送了电话卡

  快报记者 赵杰 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