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
·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2 月 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建国初期,我们党反对野心家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惊心动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这场斗争作出了准确的评价。本书以此为指导,依据丰富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地再现了高饶联盟从形成到覆灭的整个过程。

  纪实文学

  张聿温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友情推荐

  拾

  壹

  多事之秋

  1953年的秋季似乎是多事之秋。

  这一年,中央拟定中的两个重大会议都开过了。尽管夏天的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和秋天的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开得一波三折,沸沸扬扬,不那么顺当,但最后毕竟还是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议程。

  党内的注意力,又转向了另两个焦点——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大幅度调整和人事变动的酝酿。

  党如何对国家实行领导,党中央的领导机构如何运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采取什么形式,由谁来担当哪一方面的重任,这些问题,毛泽东在思考,刘少奇、周恩来在思考,高岗、饶漱石也在思考。

  年初,根据毛泽东关于加强集体领导,反对分散主义的意见,党中央拟将中央书记处下属的办公机构加以调整。中央书记处七大以来一直是刘少奇负责的,刘少奇按照毛泽东的意图,着手找人商拟调整方案。刘少奇考虑,可以试行中央各部部长集体办公的制度,并征询高岗的意见。高岗听了,脑子一转,心想,这肯定是刘少奇想把握书记处的权力,便采取了不予合作的态度。

  高岗在中央的地位举足轻重,没有他的点头,刘少奇的意图自然得不到实现。

  斯大林的逝世,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了党和国家领导机构大幅度调整的催化剂。

  3月4日,毛泽东获悉斯大林突患脑溢血的不幸消息,即以个人名义向斯大林发去慰问电。第二天,斯大林便病逝了。噩耗传来,毛泽东悲痛得流下了眼泪。几天后,他到苏联驻华大使馆吊唁。在返回的路上,他神情抑郁,默默无言。车子行到长安街府右街口,快到中南海时,他突然冒出一句:“我不想当国家主席了,想尽快从这个位子上退下来。”车上除了司机,只有秘书叶子龙。司机当然不便插话,叶子龙闻言,回头望望毛泽东,感到毛泽东像是自言自语,并没有同自己谈论此事的意思,也就没有搭腔。

  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后,党中央提出了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否采取部长会议的形式、党中央是否增设副主席或总书记的问题。

  全国第二次组织工作会议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央分一线、二线的问题。按照毛泽东的设想,他和年龄大些的同志如朱德、董必武、林伯渠等退居二线,由相对年轻的同志组成书记处,在一线工作。

  从1952年夏秋之交到1953年夏秋之交,一年来,毛泽东一直在思考党和国家的格局问题,由于事关重大,加之没有经验,毛泽东采取了慎重态度,先放风,酝酿,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最后再拍板决定。

  机构怎么设置,叫什么名称,问题都不大,都不会引起什么争议。难的,容易引起争议的,是人选。

  如果按照党、政府、人大这三驾马车的设计,似乎都已名花有主。

  党,毫无疑问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即使毛泽东退居二线,也必然保留党的主席的位置。

  政府,周恩来本来就是政务院总理,即使实行部长会议制,部长会议主席一职也非他莫属。

  只有人大是新产生的,该由谁来干呢?看来只有刘少奇了。

  不是还有国家主席一职吗?毛泽东一旦不想当了,谁来填补这一空缺呢?另外,如果设立党的总书记或副主席,谁来出任也是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以当时党内的位置排列和呼声,除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之外,就是高岗了。高岗决定在这个关键时刻,下狠心拱倒刘少奇和周恩来。只要刘、周一倒,他就可以一跃成为毛泽东的唯一一助手了,可以成为党的一二号人物,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