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3000多年前 北阴阳营是稻田
· 快报邀您说出心中的秦淮情怀
· 金星、木星将“亲密接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 月 3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省农科院专家认为,中国最早的栽培稻在江苏——
3000多年前 北阴阳营是稻田
  在湖南的考古研究所里,有两粒一万多年前遗留至今的炭化米。这两粒米是不是中国稻米的祖先?最近,有关栽培稻究竟起源于哪里,国内专家们有了争论。

  昨天,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汤陵华认为:中国最早的栽培稻起源于江苏。他表示,虽然全国各地都发现了古稻田和炭化米,但那都是野生稻,或过渡时期的栽培稻,并非真正的栽培稻;而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上,发现了4个文化层,不仅有野生稻,还有中国最早的栽培稻。“由高邮龙虬庄遗址的炭化米,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栽培水稻的整个过程。”

  起源

  中国最早栽培稻出现在江苏

  日本发现了2000年前的古水稻,韩国发现了3000年前的古水稻,这一系列科研让中国粮食作物研究学家们非常不甘。汤陵华告诉记者,“中国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史前古代稻作遗址,湖南有一万多年前的古水稻,浙江河姆渡也发现了几千年前的古水稻,江苏就更多,草鞋山遗址、龙虬庄遗址上都发现了几千年前的古水稻。”

  在汤陵华的办公室里,他小心翼翼地取出4个小瓶子,每个瓶子上都贴着标签,分别标着“8、7、6、4”,瓶子内留着几粒黑色残“米”。“这些都是炭化米,都是从龙虬庄遗址取来的样本,数字越大文化层离地面越深,年代越久远,其中写着7和8的瓶子内装的是第七、第八文化层的,距今6300年~7000年,应该是过渡时期的栽培稻;而标着4的瓶子内装的是距今5500多年前的古稻米,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栽培稻米。”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汤陵华认为,一万多年前,稻米还只是人们的一种辅助食品,那时人们还不知道稻米可以种植;渐渐地人们发现这种食物比较好吃,于是就开始采集,并学会培养。“渐渐地,古人们会选择一些颗粒大的来栽培,因此,最早的栽培稻比野生稻颗粒大。”从野生稻向栽培稻过渡,需要三四千年的漫长过程。

  揭秘

  古栽培稻比现代稻更细长

  几千年前的古稻长啥模样?汤陵华先取来一张白纸,把瓶子打开,然后用一根细长的小镊子把炭化米拨弄出来。“这是龙虬庄遗址第八文化层的,现在仅剩下三粒了,根本无法用价钱来衡量。”汤陵华把4个瓶子内的炭化米一一倒出来。

  肉眼看去,6300~7000年前的炭化米,非常细小,不是很饱满;而5500~6300年前的炭化米,看起来跟今天的大米没啥两样,有的米粒已经相当饱满了。

  汤陵华说,国内其他地方发现的炭化米都是一个文化层的,唯独龙虬庄遗址的炭化米是多个文化层的,可以看到古稻发展的脉络。6300多年前的炭化米,还是野生稻向栽培稻的过渡期,所以看起来并不饱满,由于产量相对小,能够征集到的数量就少;5500多年前的炭化米,由于夹杂了古人的智慧,米粒已经变大了。“不过总体而言,古代的栽培稻还是比现代的稻米细长,现代稻米都是精心栽培的,口感也相对好。”汤陵华告诉记者,古栽培稻的口感应该比籼米还要粗。至于5500多年前古稻的产量如何,汤陵华笑着说:“我们也想做一个这方面的调查实验呢。”

  发现

  北阴阳营 南京最早的稻田

  “你看,3000~4000年前,南京人也已开始大量种植水稻了,稻田就在北阴阳营一带。”汤陵华打开电脑,给记者看了一个他做的全国古稻分布地图。地图上,有的用蓝色标明,有的用红色标着。他说,蓝色部分是发现炭化米的,也就是说发现了古稻米的,而红色部分是没有发现炭化米,采用植物蛋白石分析法测验出来的,北阴阳营就属于红色地带。“经过我的测验,可以准确判断出,北阴阳营时代南京人就种过古水稻了。”

  那么,他是如何测验的呢?汤陵华进一步解释说,硅是岩石圈土壤体的主要物质成分,它就像人的脊梁骨一样,撑起了水稻的叶子。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硅,然后以蛋白石的形式沉淀在植物细胞内。我们都知道玻璃的主要成分就是硅,它不容易被酸碱腐蚀,因此水稻的叶子脱落到土壤里后,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土壤里留下的唯一水稻的痕迹就是植物蛋白石。因此植物蛋白石分析法就成了科学家们进行稻作起源和农业考古研究时最受推崇的手段之一。

  储备

  这里收藏着8000多份稻种

  说到水稻,你能数出几种?江苏农科院的专家们从75年前开始就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开始搜集水稻的品种,专家们在实验田和这些水稻进行无声的交流,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农科院一共搜集了8000多份水稻的种质,其中2000多份来自于江苏地区。

  汤陵华告诉记者,这8000多份水稻的种质都在冰库里保存着,每10~20年都要拿出来重新种上一次。这些水稻在研究人员的眼里都是水稻的“天然基因库”,他们将从不同品种的水稻中,发现抗病虫害以及提高产量的基因和品种,选育出优秀的水稻。

  汤陵华说,搜集到的水稻大多来自农家品种。由于水稻不容易保存,因此一些历史悠久的地方水稻品种如果不及时搜集保存,很有可能就灭绝了。

  应用

  野生稻其实也有弱点

  20世纪7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在海南岛的一条水沟边发现了一株雄性器官发育异常的野生稻,为水稻杂交优势的利用找到了途径。但汤陵华却告诉记者,其实野生稻并不完美,它的缺点和优点一样鲜明。

  汤陵华告诉记者,野生稻的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成熟参差不齐,要分次采收。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发芽不整齐。汤陵华说,这是因为普野的茎秆再生能力很强,它并不完全依赖种子繁殖。就野生稻本身而言,这些所谓的“缺点”,恰恰是野生稻在自然生存竞争里立于不败之地的优点。

  “如果没有经过改良的野生稻和水稻杂交,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杂交后的水稻,会产生很多杂草,也叫杂草稻,现在市面上看到红色的米,就是杂草稻的产物。同时这种杂草稻的落粒性很强,种到田里面,稻穗全部掉到庄稼地里,无法收获。”

  探索

  有的水稻能自己杀死稗草

  水稻能不能自己抑制稗草的生长呢?汤陵华从8000多份稻种中一一筛选,并在实验室内做起了试验。这两年终于小有收获,“我终于找到了两份稻种,这两份稻种分泌的赤色物质能够主动杀死稗草的生长,是一种很好的天然除草剂。”汤陵华兴奋地跟记者讲起了做试验的过程,在试验田里,他把稗草和水稻同时种下去,天天都去观察这对“冤家”是如何争斗的。他发现,水稻发芽时,会产生一种分泌物,在这种分泌物的作用下,水稻周围的稗草渐渐没了。即水稻分泌的赤色物质把稗草杀死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稻种都能分泌出“天然除草剂”,汤陵华神秘一笑:“我研究10多年了,才发现两种水稻种子有这种奇效。一份是江苏的,还有一份是云南的。”至于这种天然除草剂什么时候可运用到农田中,汤陵华说,“现在还不行,毕竟试验田和农田的环境不一样,农田的环境太复杂啦!”

  快报记者 胡玉梅 安莹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