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封面快评/封面江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过年不回家”需要多部门合作
· 雪灾中,请拿出你“善”的一面
· “冰封之城”即将断粮说明了什么?
· “3·20劫案”两被告昨天受审
· 南京市法援中心
为被砍民工维权
· 学生家长热情参与
快报“名师特训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 月 3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过年不回家”需要多部门合作
  【媒体思想之曹林专栏】

  无疑,雪灾成了这个岁末最牵挂人心的公共事件。肆虐的暴雪压塌了民房,封冻了路面,切断了交通,阻断了水电,使数百万归心似箭的游子滞留异乡。媒体称,随着恶劣雨雪天气的继续,救灾难度已超过1998年的抗洪——为应对这场灾难,社会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凝聚力,有市民自发上街扫雪破冰,有饭店主动为滞留学生免费供餐,媒体联合倡议“如果您在滞留旅客附近,请给他们提供帮助”,更多的人则发出了“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呼吁。

  在暴雪阻路、流动艰难、交通压力超高的情况下,“过年不回家”确实是一个非常及时非常现实的呼吁,既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又有利于公众自身的安全。这种时候扎堆儿赶回家过年,既可能因无车而滞留于车站,雪大路滑又有旅途危险,还加剧了铁路和民航的压力。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挤着回家过年的代价都相当高。一个理性的公民,有责任在这种公共危机中作出利人利己的理性选择:暂时压一压似箭的归心,改变一下原有的假期安排,忍受一下异乡过年的孤独,等过了这段时间再回家“补”年,家人会理解你的。

  公众有责任“不回家过年”,政府部门更有责任为他们创造“不回家”的氛围和条件。

  中国人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赶着回家过年?这不仅是一个尊重传统和延续文化的习惯问题,更有着许多现实的因素。首先,“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寻求精神归属的一种方式:从城乡差距到东西差距,再到城市间差距,形形色色差距的必然结果就是是现代人家与工作地的高度分离,因为人们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得离开自己的家——这种分离中,由于户籍制等一系列制度的区隔,一个人在工作的城市很难获得家乡那样的精神归属感,“回家过年”是对这种精神漂泊的一种补偿。然后,“回家过年”是中国人休养生息的一种方式:因为资方的强势和劳动部门监管的缺位,中国的劳动者活得非常累,种种现代性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假期少又得不到保障,带薪休假又很难落实,好不容易有个春节长假,而似乎只有回到家中才能躲避那些压力,人们更多将“回家过年”当作一次难得的休息机会。

  还有,“回家过年”在中国还承担着一种家庭保障功能:一般来说,特别在农村,出门打工的人都是一家的顶梁柱,一家生活来源全靠他的收入,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老人需要看病,小孩需要上学,老婆需要买衣服,这一切都需要顶梁柱“过年回家”把钱带回来。在社会保障体系非常不完善的情况下,“回家过年”承载着非常重要的家庭保障功能。

  所以,要让公众不赶回家过年,公共部门要在这些方面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比如,如果公民响应号召不回家过年,政府能不能出台个规定,让企业可以补偿这些人一定的假期,让其年后可以选个时间回家。然后,城市要为不回家者创造“家”的氛围,组织种种公共活动让其找到精神归属感,让他们在异乡能同样感受到家的温暖。还有,输出地政府要做好不回家者家庭的保障工作,安顿好留守儿童和老人的节日生活,让在异乡过年的人不至于为亲人的生活而担忧。

  还有,一些垄断企业也应该站出来为抗灾承担责任,以实际行动支持公众不回家过年。比如,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可以站出来宣布春节期间大幅降低通话费,如果运营商们能大幅降低通话费用,因暴雪被分居两地的亲人就可通过电话自由畅谈,在手机中实现“合家团圆”,减少不回家带来的遗憾和冲击。还有,中国邮政和各大银行可以宣布减少春节期间的异地汇款费用,许多人之所以赶着回家,是为了将一年辛苦劳作的血汗钱带回家,银行如果能降低汇款费用方便外来人员通过网络将钱汇回家,解决不回家者的后顾之忧,也算是对抗灾尽自身一点微薄的责任。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编辑)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