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5版:人间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生于南京的我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
· 花甲老人14年“律考”终圆律师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生于南京的我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
王苹导演的部分作品的海报

  1935年,易卜生的多幕话剧《玩偶之家》在南京正式公演,她扮演女主角娜拉。她的“出格”行为让学校愤怒,学校将她除名,父亲也因为她“伤风败俗”而禁止她外出。一不做,二不休,她干脆离开南京北上。此后,她出演了一系列电影,并与著名剧作家及导演宋之的结为夫妻。新中国成立后,她导演了一批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柳堡的故事》、《江山多娇》、《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她就是我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王苹。

  饰演娜拉让她丢了饭碗

  王苹原名王光珍,出生于南京一个回族知识分子家庭。优越的学习环境,使在南京女中就读的王苹毕业即考取了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她被保送到南京兴中门小学教书,边教书边参加南京文艺爱好者组织的磨风剧社活动。

  1935年元旦,易卜生的多幕话剧《玩偶之家》在南京正式公演。王苹饰女主角娜拉,轰动了六朝古都金陵,人们争相观看。王苹的父亲看到报纸,十分恼火,斥责她伤风败俗,规定不准再出家门,学校把她除名,教育局以“一个戏子岂能为人师表”为由,将她革职,并通令南京各校永不聘用她担任教师。

  王苹被迫出走山西,在那里,她主演了由宋之的编剧、石寄圃导演的《无限天涯》。当时拍摄的情景,由阿郭的日记作证:

  (1935年11月24日):拍周彦、王苹决裂一幕,石公嘱王苹与周彦争执,王苹说:“我不会吵架呦。”王苹平日始终笑面常开,此盖天性,后经宋一舟在旁历述所经之可悲可愤之事,始激动伊愤怒感情,而造成一幕极完美之表演。

  (1935年12月4日):补拍李定家门外景,朔风凛冽,削面若钢刀。王苹穿着夹衣,傲立山坡,镜头一摇,“无限惆怅”,若不觉其寒者,盖“情感来了”也。

  (1935年12月9日):保晋煤矿开办以来,历30余年从不允许女性越坑口一步,是日王苹亦随队入矿,作女性之破题儿第一遭入坑尝试,保晋矿友,多方阻拦终不顾之。入坑后,纵横地下,亢声高歌。

  皖南事变发生,蒋介石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在重庆的文艺工作者,根据周恩来同志指示,一部分赴延安,一部分去香港。当时已辗转到了重庆的王苹,在八路军办事处登记去延安,但在周恩来的劝说下,她和丈夫宋之的最终还是去了香港,并和沙蒙、虞静子,金山、王莹等联合成立“旅港剧人协会”。他们演出《雾重庆》、《希特勒的杰作》、《北京人》等剧,特别是《雾重庆》,观众达到“人潮如涌、水泄不通”之盛况。剧团不得不刊登广告:“上午午时一定售票,请勿于晨6时前即往立等;已看过者请勿再看。”

  刘伯承帮女导演拍戏

  抗战胜利后,王苹夫妇被安排到上海,不久,宋之的奉调外地工作,王苹独自一个人带着两个女儿宋时、宋密留在上海,她一边参加剧社的演出活动,一边在昆山影业公司参加一些影片的拍摄。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丽人行》、《天堂春梦》、《关不住的春光》、《亲闺怨》中扮演角色。

  1948年底,获悉国民党政府将对进步文化工作者进一步迫害,党组织通知分批转移出上海。王苹被通知到华北解放区,她辗转到了石家庄,住在干部招待所。一天,周恩来同志来电话,询问她各方面的情况,征求她的意见,安排她到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室。

  上世纪50年代,王苹导演了《河川进攻》、《速成识字法》、《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江山多娇》、《永不消逝的电波》和《中国革命之歌》。这一束束的灿烂花朵,为我国的电影百花园增光添彩。

  1951年,王苹接受导演一部《河川进攻》的军事教学片任务。人多,场面大,动作快,既要有整体又要有局部特色。它不能像故事片那样,可以事先在摄影棚内反复排练,事后又允许补拍和重拍。一句话,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王苹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带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介绍信来到南京军事学院报到,院长刘伯承亲切接见了她。

  王苹:“我什么也不懂,既不懂军事也不懂电影。”

  刘伯承:“不懂,愿不愿意学呢?”

  王苹:“愿意。”

  刘伯承:“这就好办了。只要你不怕苦,有毅力,我们会帮助你。”

  刘伯承同志当即派郭化若和陶汉章两位同志给王苹当军事顾问,还从各军兵种调人来给她讲有关方面的军事知识,武器的名称、使用和性能,她像一个小学生一样,一切从头学起。每天学习8小时,顾问跟着她,讲解员陪着她,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派出最好的摄影队配合她参加拍摄。演习在某地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进行。面对这样一个广阔的战场,作为导演的王苹就要像这次战斗的总指挥那样,熟悉和掌握演习的全局,以便对庞大的摄影队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演习开始后,王苹和摄影师们一道,奔来跑去抢镜头。《河川进攻》的拍摄成功,使她积累了不少经验,接着又导演了一部教学片《速成识字法》。

  王苹的名言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王苹导演的第一个故事片是《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一下子拍了4万米胶片,她十分难过、更使她想不到的是,她的丈夫、著名戏剧家宋之的住院一个多月,突然被肝癌夺去了生命。那时,他们最大的孩子宋时才17岁,最小的孩子宋昭才9个月,4个孩子,40岁的年轻母亲,今后怎么办?然而,王苹没有倒下,她让上学的孩子住校,没有上学的孩子寄居。一切安顿后,便投身于影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制作工作。接着又拍了《柳堡的故事》。她大胆起用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当时还没有走上银幕的陶玉玲饰二妹子,影片意外地获得了成功。至今,一曲《九九艳阳天》仍在神州大地传唱。

  1962年,王苹导演的《槐树庄》获得《大众电影》举办的第二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周总理亲临发奖大会,会后,总理把导演《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任务亲自交给了王苹。当时这出话剧已在全国各地上演,反响强烈,但把舞台艺术转换成电影艺术则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艺术再创造。

  为了导演好《霓虹灯下的哨兵》,王苹深入连队采访南京路上好八连连长,与连队干部战士谈心,一块站岗值勤,她又请陶玉玲饰该片的重要角色春妮。影片一出来,群众争相观看,王苹知道自己又成功了。

  1988年,拍《霓虹灯下的哨兵》续集,王苹应邀去拍两场戏,但王苹病了,医生诊断为“房颤”,向她发出了警告:“上海坚决不能去,路上出了事,谁负责?”

  “不能让摄制组等我,耽误一天,摄制组要花多少钱?”她不听医生劝阻,坚持去了上海。

  还是说说《中国革命之歌》吧。那是1984年,王苹受党中央委托,出任《中国革命之歌》总导演。她不顾68岁的高龄和体弱多病,欣然接受了这一光荣任务。这是舞台戏,要把140多年的历史通过银幕用几个小时反映出来,难度是相当大的,她去伪存真,既保持了每个节目(事件)的完整性,又使节目与节目(事件与事件)之间有连贯性,每次拍摄,她都亲临现场指挥。由于王苹的以身作则,《中国革命之歌》不到半年就完成了制作任务。

  王苹说:“《中国革命之歌》凝聚着集体智慧的心血和劳动的结晶,是1700多名文艺工作者废寝忘食、集思广益、辛勤培育的艺术成果。它比《东方红》所表现的历史更准确、更完整,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王苹的名言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要知足,工作要知不足……她还说:“一部片子的成败,并不决定某一个人。冷漠,是创作不出好作品来的;激情,是创作的生命。而激情不是凭空来的,必须依赖于生活。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徐光灿/文

  据《文史月刊》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