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市场焦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平安巨额再融资成暴跌“导火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平安巨额再融资成暴跌“导火索”?
募集资金投向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
  回归A股尚不足一年,中国平安就向市场抛出了千亿规模的再融资计划,其大举扩张、投资收购的“野心”袒露无遗。

  然而,中国平安A股的再融资计划甫一公布,市场即以“恐慌”回应。昨日,中国平安复牌后跌停,报收于88.39元,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两大保险股同时出现一路下跌走势,连续创出新低。

  保险股不“保险”

  金融股已成市场重灾区

  ■市场表现

  ■融资规模

  ■机构反应

  中国平安在创出A股历史上最大再融资纪录之前,率先创出了其上市以来的第一个跌停纪录。受此影响,昨日两市金融股做多信心再遭一记“当头棒喝”。

  据统计,周一两市在交易的近30只金融股中,除安信信托小幅报涨1.26%、ST长运继续“涨停之旅”外,其余个股纷纷深跌,超过五成金融类个股跌幅超过6%,中国平安、东北证券午后双双打跌停。辽宁成大、吉林敖东等参股券商的龙头品种也溃不成军,盘中纷纷跳水下探跌停价。

  据Wind统计,近七成的金融股跑输大盘,宁波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5只个股昨日创出30个交易日以来的新低,也就是说,它们昨日的盘中最低价已经“打回”了去年12月中旬大盘上一波调整时的“原形”。次新股中国太保一周以来也接连不断创出历史最低股价,昨日该股再将新低定格为40.43元。

  国泰君安高级分析师伍永刚对记者表示,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方案纵然是金融股大跌的导火索,但两市金融类个股的持续疲弱则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来宏观层面的调控压力一直存在,市场对调控趋紧的预期没有改变;二来上周花旗银行报出单季巨亏98亿美元的消息引发出了投资者对银行股的隐忧,另外,金融股的市值往往较大,其上涨需要较多的资金予以支撑,目前在没有新基金发行,且大小非逐步解禁的大环境下,金融股在资金上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也是造成其持续下跌的重要原因。快报记者 马婧妤

  触及再融资“天花板”

  谨慎对待

  平安再融资

  昨日中国平安披露,拟公开增发12亿股A股,并发行412亿元分离可转换债。如果不出意外,平安再融资额将达到1612 亿元,刷新A 股市场的融资纪录。此次平安A股再融资采用公开增发股票和分离交易可转债两种方式“双管齐下”,并考虑给老股东优先认购权的模式,在A股市场上并不多见。

  安信证券保险业研究员杨建海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考虑到市场接受程度,中国平安此次加上了一部分债券融资,而为了降低债券融资成本以及未来的再次融资,采用了可转债的形式。同时,可转债模式也是为了给市场以信心,因为如果股价未来表现不好的话,公司就没有办法利用认股证进行再次融资。

  根据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再配售股份总数不能超过此前股本总额的15%;增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公司上年度末经审计净资产额的50%;可转债发行后,累计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发行前一年末净资产额的40%。”记者经过粗略计算发现,中国平安1600多亿元的融资量,已经触及了再融资的“天花板”。平安相关人士昨日给记者的答复也表明,“这个规模是按照债券融资和股本融资的最大比例进行的一次融资。”

  如果方案最终获得通过,中国平安的净资产将超过中国人寿,成为国内资本实力最强的保险集团,同时其资本金规模也将进入国际保险业前10强。事实上,平安再融资规模堪比此前创下全球最大IPO的工商银行“A+H”融资额。

  由于中国平安本次再融资的时间和通过与否尚不确定,更重要的是,融资目的尚不清晰,因此中金公司昨日发布报告称,对平安再融资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中金资深研究员周光认为,平安目前的资本金已足够其在未来3 年内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除非平安管理层决心进行重大的兼并收购。“由于平安不能提供此次募集资金的具体用途,我们目前只能静态地计算由此带来的对现有股东ROE(净资产收益率)的摊薄。

  周光认为,由于本次融资金额巨大,而且是股权融资,未来也很可能用于某个特定的兼并收购项目,那么就不应将本次融资与其他投资混在一起,尤其是不能与由聚集的保费所产生的投资混为一谈。投资者有权要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

  东海证券金融研究员陶正傲在昨天发表的报告中称:“从筹资额估计,平安有可能走上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而风险管理能力一向为中国业内同行所称道的美林、高盛、花旗、瑞信等金融巨头都会在次级债危机中出现巨亏。”因此,对于平安的未来,陶正傲建议多保持一些谨慎。

  快报记者 黄蕾 卢晓平

  ■关注焦点

  资金投向哪里?

  ■分析师观点

  平安巨额融资的投向也成了昨日市场上讨论的主要焦点。平安在去年A股上市筹资382亿元已经使偿付能力达到了400%以上,远远超过了保险监管部门规定的100%警戒线。平安本身在公告及新闻稿措辞上的倾向性也让外界认为将有一场大收购到来,而并非仅仅为了补充资本金那么简单。

  在被问及这笔资金的具体投向时,平安相关人士昨日表示,“将以开放的心态把握境内外市场可能出现的投资机会,有针对性地部署资本,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据市场人士推测,平安募集资金用途包括海内外投资、二元战略和银行扩张三个方面。

  近期市场上关于平安收购的传闻很多,其中包括收购英国保诚、华夏银行等。据记者采访了解,平安集团近期正大肆“招兵买马”,不少银行业优秀人才将转投平安门下。

  据知情人士透露,自去年12月以18.1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99亿元)成功收购富通集团后,中国平安高层曾不止一次表达过在海外收购上再下一城的“野心”。而对于中国平安来说,美国次贷危机给国际金融集团造成的重创,或许又是一次逢低买入的良机。

  分析人士认为,平安再融资的投向有可能是控股一家有全球性网络的保险集团。“面对国内市场的高估值和国际市场的低估值这一历史性机会,平安有可能会利用这次机遇,加快其迈向国际一流金融集团的步伐;另一个可能的选择是,在国内进行银行收购,但目前可供收购的标的已经非常少,而且如果是优质银行资产老股东更愿意去上市而不是卖给平安。”因此,杨建海认为,平安收购境外机构的可能性最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理论上讲,从高估值市场融资收购低估值市场股份是对股东有利的行为,因为融资成本低于投资回报。受次贷风波的影响,欧美市场估值下降趋势明显,比照亚洲市场已有明显的投资优势。但风险在于平安对被收购对象风险的掌控程度。

  平安杀跌引发高估值蓝筹理性回归

  昨日股市的大跌,表面上最直接的是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的方案,引发中国平安跳空低开后开始逐步打破大市值蓝筹股群体的平稳运行格局,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按照行为金融学理论,这是由一种大众心理所引发的“追涨杀跌”(惯性策略)效应。结合技术面情况似乎更容易理解,通过简单比较观察会发现,大盘大市值股的运行状态出现了明显的“扎堆”,如保险业的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资源类的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和中国铝业,还有银行、证券类的中信证券、民生银行,此外,万科、宝钢、长江电力等也处于统一步调下运行,因此,当中国平安由于融资而出现技术面破位的时候,相互间的比价杀跌就成为必然。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市值品种并不是近几个月市场资金关注的热点,属于典型的弱势品种,在缺乏增量资金的背景下很容易出现多头止损盘的集中涌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杀跌也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力量。

  短期而言,这种大市值股全线杀跌对众多投资者的心理伤害较大,也容易造成恐慌情绪。乐观看,这种相对低位或持续弱势下行趋势的加速杀跌,对于大市值蓝筹股的中期价值提升是明显的。从公司估值角度看当前蓝筹股的集体杀跌,剔除系统性风险,这种杀跌对未来发展是有利的。张德良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