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封面专栏/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也不能一味强调“师道尊严”
· 制度善后比申报“烈士”更重要
· 被免城管局长为何仍兼市府要职?
· 从谢华安事件看院士制度之弊
· 电价下调不应止于广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 月 1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从谢华安事件看院士制度之弊
  ■热点纵论

  2007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福建农科院研究员、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榜上有名。同一天,福建农科院两名退休研究员给著名打假网站新语丝发去邮件,内称谢华安有论文是抄袭他作而成。水稻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刊物《中国水稻科学》的编辑人员表示,作为论文的核心数据,如果不一一注明出处,严格来讲确属抄袭。(1月13日《南方都市报》)

  谢华安虽然培育出了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汕优63”,但其学历却不高,只是个中专生。因为谢华安的中专学历,“谢华安事件”首先在公众中间引起了一场实际贡献与理论水平之争。其实实际贡献和理论水平都很重要,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科学院的评选标准更看重哪一方面?

  如果院士评选标准本身就是实际贡献与理论水平兼重,那谢华安也就没必要“苦心经营”出一些理论成果。那么,院士评选标准是否存在过于偏重理论水平而轻视实际贡献的问题呢?“想当院士,不能没有论文和著作”,“院士需要凭论文和外语水平,还需要相当的学历学位”,这样的评选标准是否合理?

  两院院士选举实行的是学风道德一票否决制,中科院在增选过程中既然已经接到举报材料,谢华安仍以超过2/3的票数当选,这究竟说明什么?是院士们不自觉地就“更应看重实际贡献”达成了共识,还是如外界猜想的那样,在抄袭、剽窃之风大盛的今天“如此轻微的抄袭早已不算个什么事”?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的院士产生方式是有问题的。当然,归根到底是院士的名号太有“魅力”,连谢华安这样荣誉等身的科学家也不能免俗。对这种现象,两院院士师昌绪的话一语中的:“当了院士,不用退休,社会地位又高,等于有了聚宝盆。”对院士名号的极端功利化,不仅制造着科学浮躁与科学丑闻,也使围绕院士名号的争名逐利日益公开——很大程度上,这既是科学不发达的表现,也是科学不发达的原因。

  (舒圣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