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瑞雪南京·雪情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昨日大雪波及范围十年少见 江苏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 月 1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昨日大雪波及范围十年少见 江苏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
尝尝雪的滋味

  昨天凌晨0:38,位于江宁的国家气象观测站静静地迎来了2008年的第一片雪花。早上6点左右,雪越下越大,晶莹剔透的雪花随着寒风起舞,刹那间,将南京城装扮得一片银白。8点,气象观测站的工作人员端起了在室外放了一夜的盘子,一把直尺轻轻地插入雪中,积雪的厚度已经达到了2厘米。而到昨晚8点,南京的积雪已经达到了4厘米。

  记者从江苏省气象台了解到,早在昨天上午7点56分,省气象台就已发布了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受降雪影响,全省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

  专家介绍,往年南京的平均初雪日为12月14日,最早的初雪日为11月9日,最迟的为1月14日。今冬的初雪日又迟到了一个月,差点突破历史纪录。

  气象数据

  降雪量大大减少

  降雪日越来越少

  初雪日越来越晚

  积雪越来越薄

  前奏:雨夹雪

  这场雪来得拖拖拉拉,在经过了雨夹雪的铺垫之后,根据气象观测显示,昨天0:38,天空终于飘起了真正的雪花,不一会儿雪花越飘越大、越飘越密,到早晨人们起床推开窗户时,惊喜地发现,整个南京城已是身披银装,早起晨练的人们就着飞雪舞起了红扇子;到了下午,雪依旧没有停止的势头,记者站在新街口的高楼上俯瞰整座城市,只见雪花在风中乱飞,接天连地的雪花在远处就似一团白雾,从西往东迅速地飘移。

  厚度:积雪达4厘米

  这场雪从昨天凌晨一直下到傍晚,久违的大雪在整个城市里肆意地扩张着自己的势力。白雪皑皑、玉树琼枝,吱吱作响的路面,清冽的城市空气,一场大雪,让南京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天地。南京国家气象观测站的积雪观测数据显示,截至昨天晚上8点,南京地面的积雪厚度达到了4厘米。

  气象专家告诉记者,虽然积雪观测数据显示的是4厘米,但是在市区的市民并不能看到太多的积雪,因为市区的地面温度比较高,加上很多机动车的排气管都冒着热气和水滴,地面上的积雪经不住这样的“桑拿”,迅速融化。

  波及范围:十年少见

  江苏省气象台的专家表示,这场雪之所以能够下下来,在于前面一场冷空气已将地面和高空温度带到了新低点,而此时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交锋达到了胶着的状态,造成全省范围内一场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余志豪教授告诉记者,今年的这场雪的波及范围之大,近10年来都非常少见,覆盖了江苏绝大部分地区,包括淮安、盐城、泰州、扬州、南京和徐州、连云港、宿迁、镇江、常州、无锡、南通、苏州部分地区。

  昨天,在不停闪烁的气象云图上记者看到,江苏淮北地区的雪已经停止,而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雨雪区的笼罩之下,南京、扬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都是大雪纷飞,而且雪下得很急,达到中雪的程度。

  雪后寒:明后温度低至-5℃

  仿佛是一夜之间,南京从“小阳春”的天气掉进了“冰窟窿”,江苏省气象台的观测数据显示,昨天南京的最低气温是-2.4℃,比前一天下降了4.5℃。

  预计明天,全省的雨雪天气将告一段落,但是温度将出现一个新的低估。 随着化雪的整个过程,气温也会变得日益严寒,有积雪的地区,积雪融化时也会吸收大量的热量。

  预计,今天白天阴到多云,夜里阴有时有小雪,全市东北风4—5级阵风6级,最低温度-5~-4℃,有冰冻,并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最高温度1~2℃。1月15日,全市白天阴有小雪并渐止转阴,夜里阴到多云,最低温度-4~-3℃,有冰冻,最高温度1~2℃。1月16日,全市多云转阴有时有小雪,最低温度-5~-4℃,有冰冻,最高温度2~3℃。

  空气:大雪送来森林呼吸

  南京前期持续的污染天气,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昨天,南京空气污染指数40,收获新年里第一个“森林呼吸”,寒风虽刺骨却透出阵阵清新。余志豪教授也告诉记者,随着南京雪日的减少,让南京本来就很脏的冬季空气雪上加霜。

  雨雪将空气中飘荡的扬尘、灰霾洗涤得干干净净。雾霾困扰中灰蒙蒙的天气一下子远了很多,远处紫金山披上洁白的衣装,露出了久违的面貌。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统计显示,昨天,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为40,是今年年里南京首个优秀空气质量。除玄武湖、山西路外,瑞金路、中华门、草场门、迈皋桥4个观测点的空气质量均为优秀级别。雨雪中,南京的首要污染物扬尘没了踪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纷纷露底。根据预报,今天空气质量仍为优秀,不过,专家提醒,空气虽清新却冰冷异常,出行最好戴上口罩。

  快报记者 安莹

  专家介绍,在南京气象史上,只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才出现过偏冷冬现象。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雪景正是来自那个年代。

  南京处在南北气候交界点,按正常规律,每年冬天下雪机会很多,但近年由于气候持续偏暖、偏旱,降雪带北移,使南京地区正常降雪量大大减少,远远达不到应有标准。

  ↓

  这些年来,南京的降雪机会明显减少,平均雪日与历史相比,至少减少了一半。根据1999年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南京一年中平均雪日可达13天,其中1954年至1955年份,南京的雪日多达21天;1968年至1969年,1976年至1977年,南京的雪日都有18天之多。而最近30年,南京的平均降雪日已经降至11天左右,2000年以来,南京的平均降雪日已下降到6天左右。

  ↓

  南京初雪日也越来越晚。往年南京的平均初雪日为12月14日,最早的初雪日为11月9日,最迟的为1月14日;终雪平均日为3月10日,最迟的终雪日期为4月12日。

  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近年来,南京的初雪日一般都要推迟到1月份,而终雪日一般提前到2月份,降雪可发生的日期在一年中越来越短。

  ↓

  而在历年的大雪中,南京积雪在15厘米以上的有4年,最大的积雪深度为1955年1月1日的51厘米,1984年1月17日至18日的36厘米。最近30年来,积雪也越来越少,2000年以来,南京积雪多在4厘米以下,最大的积雪发生在2005年2月13日,积雪大约8厘米。

  快报记者 刘峻 安莹 张星

  气象大势

  南京正逼近

  “无雪区”边缘

  雪中景

  问:手插在雪里为何不冷?    

  答:冰雪有个“温暖芯”

  问:这次下雪为何感觉这么冷?

  答:冷空气+雪中含水量高

  问:今冬还会下雪吗?

  答:明后天还会下雪

  雪后三问

  冰天雪地,今天南京的最低温度已经达到了-5℃,余志豪教授在对“雪温”观测后,发现在令人瑟瑟发抖的寒冬,最暖和的地方居然是“雪堆”里,比现在的最低温度还要高出4℃左右。

  余志豪告诉记者,道理很简单,雪就是冰花,冰点温度是0℃,下雪的时候,雪片与雪片之间有空隙,就像海绵一样,

  如果把手指插在雪里,并不觉得寒冷。因此民间有句俗语:“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余志豪说,雪与雪之间的空隙,最低温度是-1℃,因此对于农业来说,下雪天在冻死一些病虫害的同时,冰雪的“温暖芯”还能给农作物起到保暖的作用。

  根据天气预报显示,南京今天白天雪止。不少市民询问这场雪是不是今冬的唯一一场降雪呢?江苏省气象台的专家告诉记者,接下来的日子里,随着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不断交锋,更令人期待的雪还在后面,也就是说,南京今冬还会有多场雪。记者查询了南京未来5天的天气预报,发现再次下雪时间只相隔1天。15、16日两天南京将再次出现雨夹雪和小雪天气。但是雪情不大,属于下下停停的那种。

  这次降雪也让不少市民感到疑惑,以前下雪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太冷,气温大多在0℃以上,而这次却不一样,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走在路上,仍然不停地打冷战,室外的气温达到了-2℃左右。对此气象专家给出了解释,现在正是处于“三九”隆冬时节,气温本来就比较低,加上下雪之前强冷空气的到来,南京地区的气温又下降了一个层次,对此江苏省气象台还专门发布了寒潮警报。另外,温度是控制雨雪交替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前期的气候低,这次飘雪的含水高,显得比较湿润,飘雪之后温度反而更低,下雪后期,雪的含水量有可能会降低。

  快报记者 安莹

  打雪仗 本版摄影 快报摄影部

  滚雪球

  雪中的画作

  雪中踢球

  雪中漫步

  堆雪人

  目前全国“无雪区”的范围正在向北扩张,南京正向“无雪区”的边缘逼近。专家称,这和气候变暖有着很大的关系。

  专家介绍,我国科学家上世纪70-80年代曾经对我国积雪进行过详细普查,也是比较系统地将我国降雪描述清楚了。积雪分永久积雪和季节积雪两大类。季节积雪一般划分为稳定积雪和不稳定积雪两个亚类。不稳定积雪区在我国还可分出两个亚区:年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这里每年都出现积雪,年平均积雪日数10-60天;非年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该区有的年份出现积雪,有的年份不出现,或多年才出现一次积雪,年平均积雪日数0-10天。

  记者在积雪划分图上看到,在上世纪70-80年代,南京属于非年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但距离“年周期”区域很近。专家说,这是二三十年前的划分,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南京及整个江苏就开始变暖,受到这样的影响,南京距离“年周期”区域即季节稳定降雪区域越来越远。我国降雪范围正在北移缩小,南京正向“无雪区”的边缘逼近。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余志豪教授介绍,降雪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水汽、二是低温,近年来,由于南京持续暖冬,冬季气温持续偏高,降雪的日数和时间正在减少。早先我国“无雪区”在北纬24度—25度,也就是在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福建以南一带,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无雪区”正在北移,南京位于北纬30度左右,正向“无雪区”的边缘逼近。如果无雪,对于冬季本就污染严重的空气质量而言,无疑会雪上加霜。

  专家说,虽然南京正向“无雪区”的边缘逼近,但并不表示南京就不会出现降雪,全球变暖对降雪的影响,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有起伏和波动的,虽然从总体上来讲,南京地区的正常降雪量减少,但并不排除个别年份雪量较大的现象。

  快报记者 刘峻 安莹 张星

  漫天轻舞雪绒花 喜煞南京市民

  昨天,漫天飞舞的雪花不但没有减退游人的兴致,相反,不少市民趁着周末踏雪访景,拍照、录像、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在雪花的装扮下,风景秀美的玄武湖、中山陵更显妖娆,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瑞雪兆丰年,但愿新年的第一场雪,能给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家门前

  孩子的笑声震落树上积雪

  昨天清晨,记者被一阵欢笑声吵醒,打开窗户一看,世界一片雪白。“好美啊!”记者不由赞叹。本打算睡一个懒觉的,但心却“飞”了出去。

  安国村小区广场上,五六个小朋友追逐、打闹着,有的孩子干脆就在雪地上打起了滚。邻居王先生本来想带5岁儿子豆豆出门的,但母亲和妻子都不让。“我要出去玩,就堆一个雪人!”豆豆哭鼻子,“威胁”起家人。“堆就堆一个吧!”难得下一场大雪,王先生不忍心破坏孩子的兴致,说服了母亲和妻子。随后,王先生把豆豆带到了院外。他用红豆做眼睛,吸管做鼻子,木棍做胳膊,很快就做了一个雪人。

  “它一个人多孤单呀,再堆一个。”豆豆又提出要求。“好,好,好。但这个堆好了,我们一定要回家,不能冻着凉了。”奶奶与小孙子交换条件。虽然才玩了半个多小时,就被奶奶硬拽回家了,不过豆豆还是非常开心,他的笑声竟把小树上的雪都震落了。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记者离开时,发现广场上竟一下子多了6个雪人。孩子们的欢呼声,似乎快引起“雪崩”了!

  玄武湖

  大人小孩打闹成一片

  经过冰雪的洗礼,阔大的玄武湖沿岸,寒风扑面,可仍然有不少游人站在银装素裹的景观树下,背对湖面拍照。

  一对大学生情侣说,他俩都是广东人,今年双双来南京读研究生,“之前一直在南方生活,长这么大,还从没见过雪,今天南京下起大雪,是我俩生平第一次亲眼目睹,感觉真棒!”两人兴奋地说,看到雪花飘扬,他俩一大早就从学校出发,特意来玄武湖看雪景,拍照留念。

  而在城墙近处,一名20来岁的小姑娘已摆好了双手捧雪的造型,50岁出头的母亲则乐呵呵地端起数码相机,“咔嚓”一声,笑容和雪景定格在像片中。

  “婷婷,我的手可‘暖和’着呢!”一名30多岁的父亲刚和七八岁的女儿打完雪仗,伸出冻得通红的手掌,大喊着朝女儿跑去,小女孩发出夸张的怪叫,捧着热气直冒的脸蛋,佯装害怕直朝妈妈身后躲,“你看你,这么大人了,还跟小孩子一样,别真把女儿吓着!”年轻的母亲责怪自己丈夫说。

  中山陵

  游人“乐不思蜀”

  上午10点,走在中山陵风景区环陵路上,两边的林区已是一片雪的世界,顺着四方城的台阶向上走,脚下的白雪被踩得簌簌直响,七八个游客正在赑屃驮石碑前合影留念,驮着石碑的赑屃,头顶上也多了一顶白帽,看上去煞是可爱。一名带着孩子的妈妈正在用小型摄像机给女儿摄像,“本来想下了雪,天太冷,带孩子出来会不方便,可女儿一看到雪,就疯得不得了,非要上中山陵玩不可!”

  在中山陵售票处前,排队合影留念的游人络绎不绝,一个个呵着热气,跺着脚,鼻子耳朵冻得通红,脸上却绽放着兴奋的笑容。“棉帽、口罩、手套,便宜卖了噢!”售票处两边的各家摊贩也“趁雪打铁”,做起了保暖衣物的生意。

  上午11点,曲曲折折的景区道路上,一行行车队已经开始下山了,两辆接连驶过的轿车,车主别出心裁,将覆盖在车顶上的厚厚积雪集中起来,堆塑成一只高高昂起的雪熊和一只张着嘴巴的雪鸭,令行人眼睛一亮。

  东水关

  “真有踏雪寻梅的感觉!”

  昨天上午11点多,记者在东水关遗址公园看到,四个女孩穿得严严实实的,一路欢笑边走边赏雪景,记者得知,她们是南京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就是结伴来看雪的。

  来自苏州的崔同学说,她家在苏南,记得只有高二那年家乡下过雪,也有三年没有见到雪景了。其他同学有住镇江等地的,都很稀罕下雪。“从昨天我们就在盼了,今天终于下雪了!”同学小潘说,她们在秦淮河边转了转,觉得特别有韵味,“有雪的映衬,那种古味完全显露出来了,真有踏雪寻梅的感觉!”

  梅花山

  老夫妻雪中浪漫

  在东郊梅花山上,记者遇上了70岁高龄的张有民老先生,在和老伴互相拍照。“你来得正好,帮一个忙,帮我们拍张合影。”他与老伴摆起了POSE。

  张有民告诉记者,一大清早,他就带着老伴一起上梅花山拍照片了。“以前,冬天下雪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屋檐下结的冰锥,能拖到地上。可惜,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张有民说,如今难得才下一次大雪,他的心情和孩子们一样兴奋。

  快报记者 李绍富 陆鸣 王觅 孙玉春 钟晓敏

  见习记者 李彦 马晶晶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