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理财金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理财产品也会亏 市民谨防“嫁错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 月 1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理财产品也会亏 市民谨防“嫁错郎”
  在投资者印象中,理财产品往往以稳健为主,然而当别人去年在股市和基金上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却有四类投资者郁闷不已,他们的收益连现在的银行存款都不如,甚至亏损了本金。购买理财产品收益虽然重要,但是控制风险更为重要,否则,一旦“嫁错郎”,就可能承担自己意想不到的风险。

  为什么他们会亏损?今年他们应该怎么办?记者日前对南京市大量投资者进行了调查,并请多名投资专家给他们支招。

  QDII基金

  亏惨了 连本钱都保不住

  投资个例:

  去年传出港股直通车即将开闸的消息,个人也可投资港股,何女士就心里痒痒的,想开户炒港股,但又觉得不了解交易规则,自己炒风险较大,所以她在去年9月份买了一只以投资港股为主的QDII基金。“当时QDII非常火,还按比例配,我投了100万只有70多万成交。”10月份QDII风光无限,但好景不长,11月QDII一个月净值下跌了11%,到目前为止,何女士在QDII基金上已亏了6万~7万了。现在QDII基金已打开赎回,何女士很犹豫,是不是该赎回,改做其他投资?

  

  投资建议:

  华夏基金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傅冬表示,一是调整一下预期,去年很多客户其实比较盲目,认为绝对收益可能比A股基金更高。现在净值都出来了,大家也恍然大悟;二是调整QDII的投资比例,一般来说,QDII基金的投资比例不要超过个人全部基金投资的20%。已经套着的、比例不是很大的投资者,建议不要急着赎回。未来QDII的好坏,关键还是看境外市场怎么样。目前有专家预测,美国次级债还有个爆发高峰在一季度,也就是说最坏的情况也就在今年一季度了,而且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调整也很充分了。对于QDII基金,大家已经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在很高的点位进来,现在不要再犯第二个错误,在很低的点位赎回。

  知己知彼

  才能“稳得利”

  三五年凭证式国债

  固定收益类产品

  投资个例:

  去年3月1日,市民刘大妈和往年一样,将手中到期的国债取出又买了几万元新发的国债。“我们老年人,股票之类的玩意,哪敢碰?万一生个病、还有养老,全靠这点老本,亏不得。”每年都能拿到比银行存款多一点的收益,刘大妈挺满足,但是今年刘大妈却碰上了新烦恼:“去年加了几次利息,我买的国债现在都赶不上银行存款了,我该怎么办啊?”

  原来刘大妈去年3月1日买的三年期国债,票面年利率3.39%。但是连续六次加息后,现在三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已涨至5.4%。“你说我现在还要取出来呢?取出来还划算啊?”

  

  投资建议:

  南京市十佳理财师、中信银行理财师顾夕林对于去年买了国债的投资者建议,因为国债持有不满半年不计利息,而且提前支取要扣0.1%的手续费,因此如果国债持有时间低于一两个月的建议将国债提前兑付。而已经持有四五个月的建议等到满半年后取出来,因为满半年后会计算活期存款收益,不至于亏本。国债持有满1年提前支取也只算活期利息,只有满2年,才能按分档利率计息。因此,对于已持有一年半时间以上的投资者,建议持满2年取出来。

  “至于每个客户的国债提前支取是否划算,我们都会算一笔细账。”顾夕林就给刘大妈算了笔细账。假设刘大妈手中国债为1万元,目前已持有10个月时间。如果按原计划不提前支取,那么这10个月的应得利息为:1万元×(3.39%÷12)×10=282.5元,如现在提前支取,只能按活期存款0.72%算利息,可得59.17元利息,再扣掉10元手续费,那么亏损233.33元。

  如果刘大妈提前支取国债再投资,那么要把233.33元损失先补上,剩下26个月国债如果不取,利息应是734.5元。这两者加起来967.83元,再除以1万本金,再乘以12月,再除以26个月,可以算出来,新的投资要达到4.47%的年利率才划算。

  再来看看目前安全性比较高的新股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平均在10%左右,高的超过20%,今年估计收益还能有10%左右。因此顾夕林建议刘大妈,可以将国债提前支取,关注这类理财产品,比如中信的新股计划预期收益6%-20%,蓝筹计划(投资新股和基金和蓝筹)预计年化收益36%,两年期。

  太吃亏 收益赶不上存款

  投资个例:

  陈先生为去年的投资懊恼不已,“去年一季度我炒股赚了一些钱,但是到了5月份我就收手不干了,大盘已经4000点啦,而且当时的垃圾股、题材股鸡犬升天,各种内幕消息满天飞。所以我觉得市场到了这种行情下应该休息了,为了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我开始寻找一些安全、稳健的投资产品。”

  在通过一番比较后,去年5月初,陈先生花5万元在某银行购买了一款一年期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当时固定收益为3.5%。“当时比存款高啊,那时候利息税还收20%呢。”但是此后央行多次加息,如今,一年期定存的年利率已达4.14%,就算扣完5%的利息税,还有3.933%的到手收益,远比这款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强。

  昨天,陈先生到银行想办理提前赎回,但被告知,受条款限制,该款产品不能提前支取。陈先生现在很郁闷,连存款都不如的这笔投资现在该咋办呢?

  投资建议:

  南京市十佳理财团队成员、兴业银行南京分行理财中心注册金融理财师CFP严萍认为,买固定收益型产品,投资者肯定要承担利率上升的风险,因为投资者获得了恒定的收益。而买浮动收益产品,要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如果市场好那么收益比预期高,不好则比预期低。就像固定利率房贷产品一样,现在处于加息周期,办理固定利率房贷肯定是划算的,但一旦加息周期结束,而房贷都是长达几年十几年的支出,一旦降息就不划算。

  对于陈先生来说,他买的这款产品由于不可提前赎回,那么只能等待产品到期。因此,严萍建议投资者,今后买固定收益型产品,要看大势,对本金要求很高的投资者、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是可以买一些固定收益型产品,不过在加息周期中,即使投资固定收益型产品,期限也要尽量短。如果是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以买一些基金、理财产品等。

  挂钩类产品 

  投资个例:

  去年下半年,夏先生去银行办理业务时,银行工作人员给他介绍了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这位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们银行之前推出了很多的这一类产品,好几只年化收益都达20%-30%。于是夏先生禁不住诱惑就买了。可最近,夏先生发现自己买的这只结构性理财产品居然已亏了8%,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只产品主要挂钩港股,成立时刚好碰上港股大跌。

  

  投资建议:

  光大银行南京分行理财中心、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魏威称,银行推出的结构性产品,一般来说可挂钩各类标的,有挂钩商品的、能源的,有挂钩指数的,有挂钩单只股票表现的,有挂钩港股的,有挂钩全球市场的。

  “选择产品的时机很重要,同样是挂钩港股的,我们去年上半年推出的几只产品,现在收益还比较高。”魏威建议,对于投资这种理财产品的市民来说,最好对所挂钩的对象有所了解,然后选择相应产品,在能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博取较高收益。

  实习生 李佳瑾 记者 王海燕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理财同样不能例外。刚刚过去的2007年可以说是老百姓投资热情空前高涨的一年,各类理财产品遍地开花,销售持续高烧不退。但检视一年的收成,不少人账面竟是负数,这个结果给那些盲目的投资者敲了一记警钟。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总结去年亏损的投资者,其原因最后都可以归结到“知己知彼”四个字上来。

  所谓知己,就是对自身状况要有充分认识,主要是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风险承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从国际领先银行经验看,根据理财客户各自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银行一般都会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定制,这个方法称为风险预算。目前国内银行暂时还做不到这个层次。因此就需要客户自己预先判别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承受力弱的,购买固定型收益产品,哪怕收益率低一点(前提当然是要高于储蓄利率),但能安全收回本金和收益;风险承受力强的,可考虑购买收益不固定的结构性产品,博取较高的回报。

  所谓知彼,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势的把握,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但宏观经济走势与利率调整密切相关,利率高低又直接影响大部分理财产品的比较收益。如果看准了这一轮的加息周期,早几年购买长期固定利率企债和国债无疑是不明智的。其实也很简单,在看不清大方向的情况下,购买短期(一年以内)的理财产品是比较保险的选择,因为随着利率变化更趋频繁,长期理财会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第二个层面是对具体的产品分析和了解。现在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五花八门,结构越来越复杂,挂钩的对象繁多:美元、股票、基金、汇率、利率、黄金价格、某一指数甚至单个股票等等,而且大多为收益浮动型产品,也就是说,银行只承诺最高收益,下不保底,甚至不保证本金不亏损。另外,不同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形式大同小异,但各自的功能及服务是不同的,不排除部分银行为追求销售业绩而过度宣传、风险揭示不充分的现象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就要仔细阅读条款,特别是对产品挂钩的对象要有充分了解,不熟悉的领域不做。去年9月份至今,QDII投资者的亏损就是在对海外市场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跟风的恶果。对于熟悉的领域,每年的收益预期也要随时灵活调整,譬如股票型基金在经历了2006年和2007年收益率连续两年大幅飙升后,今年收益还能不能维持高位,很值得怀疑。

  可以预期的是,在目前投资渠道不多的情况下,理财产品以其较高的收益和较强的流动性仍将是未来的热点投资,但要真正做到低风险、高收益的“稳得利”,还须投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陈永忠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