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摆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金庸的老祖宗活得比小说人物更精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 月 1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金庸的老祖宗活得比小说人物更精彩

  人称“金大侠”的金庸,原名查良镛,世人都知道他是浙江海宁人,其实,他真正的根并不在那里。

  查夏泉是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研读了自家的家谱后,他才发现,金庸和他正是“系出同门”,而且在他们查家家谱中,既有如桃花岛主黄药师一般的隐世高人,又有如萧峰、吴六奇一般的仗义豪侠,那些故事,比金庸写的那些小说更加精彩……

  朱元璋毁了查家的“龙脉”

  查夏泉的祖籍在安徽古村查济(又名查村),这是一个位于泾县之西,东南紧靠太平湖、桃花潭,与黄山接壤,西北与九华山毗连的风景绝伦的小村。“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正是它的真实写照。

  据宗谱记载,查姓原是周朝伯禽的后代,首先到查济定居的是三十九世祖查文熙,他曾先后在隋、唐为官,有一次经过查济时,被这里秀丽的山水风光所吸引,所以在公元625年致仕后,就迁居这里开辟村落。宋宣和年间,查姓五十九世祖查远官封浙江都司,后升任光禄寺正卿,其后裔常年奔波于江浙一带经商为业,逐渐在浙江海宁等地定居,清代大画师查士标及金庸就是代表人物。

  查姓分支后,仍居住在查济的为震山派,迁往江浙一带的为龙山派。明朝中期,查济鼎盛时期,龙山派的族人携“水木根源”匾额前来认宗。清朝后期,两派往来减少,但“查无二姓,全球一家”的观念已经烙印在每一位查氏后裔的心中。

  查济的西门脚下,南起黄山山脉,北连九华山山脉,两条宛如巨龙的奇石起伏绵延,直至村口横跨许溪河的一座大型单孔桥畔戛然而止,就像二龙争夺一颗璀璨明珠一般,人们都称其为“二龙戏珠”。查家的家谱中,就记载了这样一段关于“二龙戏珠”的故事。

  据说,黄山和九华山两条山脉本是相接的,接口就在查济。明朝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了巩固他老朱家的统治地位,一方面大杀开国元勋,一方面派“名家仙师”去全国各地查看是否有“帝皇之气”重现。有人访出此地就有“帝皇之气”,不出百年,将又有真命天子降临于此。于是,就把这两条山脉彻底断开,生生地断出了一条许溪河。就这样,查济所谓的“帝皇之气”从此夭折。

  明永乐年间,通晓天文地理的查氏六十九世祖查孟高叹曰:这是断了我查家的龙脉啦!没有一百年,查氏就不能再度兴旺!

  直到嘉靖年间,查济终于出了一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策的奇才查铎,因为为官刚正不阿,一身抱负无法施展,索性辞官回家,想用他那天生才智把查济建成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他在村东、村南、村北三个山头上各建宝塔一座,唯独村西的山头没建,村人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村西真气(帝皇之气)太重,虽被断脉,但仍可补救,即使被断龙脉无法重现,但这块宝地还是要大出人才的。”于是他在许溪河上造起一道大型单孔桥,一来为了交通方便,二来补救被断的“龙脉风水”。

  果然,从明末到清乾隆年间,不到二百年的时间,查济就出了两个王(代驾王查日炜,顺治年间所封;救驾王查之恺,康熙年间所封)、近二十名进士、近二百名文武举人,对于这个闭塞的山村,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因而享有了“查村查(遮)半天”的美誉。

  除了修补“龙脉”,查铎还亲手制定了“村落规划图”,修建了总长约有一百多公里的青石板路,还修了不少桥。另外,他还在东西南北四面建起四座大门,派村丁轮流把守,不得允许,外姓人一概不准进村。查铎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这个大家族长久地与世无争,成为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然而他不明白,盛极必衰,外面吹来的寰宇之风,就算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法扭转乾坤。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些封闭的武林世家一样,查村最终还是被历史冷落了。

  侠盗赠千金报一饭之恩

  《鹿鼎记》被许多金迷视为金庸最经典的小说,第一回中就有这么一段,查继佐风雪巧遇奇丐吴六奇,后来吴六奇记得他昔日的一饭一袍之惠,在他危难之时出手相救。其实,查家家谱中也记载有类似的故事,离奇之处不亚于此。

  查济最兴盛时期,曾有一百零八座祠堂,八甲祠就是其中之一。这座祠堂的奇特之处在于,除了供奉祖宗牌位外,正中还供着一根长约三寸的金扁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明宣德年间,查济有一个叫查图源的人,家里兄弟六人,他排行老二。成家后,他就靠挑扁担为生,小日子还算过得去。几年后,查图源略微有了点积蓄,就开了个小商铺,妻子在家里看店,他则做起长途贩运生意,将查济的茶叶、笋干、蚕丝等物贩到外地,把生活用品带回查济。那时货物都靠肩挑,每次往返几百里,扁担就成了查图源的好伙伴。

  一天,查图源挑着货物到了九江,卖完货就找了家客栈休息。吃饭时,他注意到一位向店家乞讨的老者相貌甚是奇特,虽然貌丑,但一把白胡子如瀑布般垂挂于胸前。查图源很好奇,这老者胡子长得盖住了嘴巴,该怎么吃饭呢?于是,查图源又叫了一碗面,恭敬地端到老者面前,请老者吃。老者也没推辞,说了声“谢谢老弟”,居然从身上取出一副金钩子,分开嘴边的长胡子,另一头挂在耳朵上,然后端起面就吃。

  吃完面,老者又向查图源道谢:“我们萍水相逢,怎劳你破费!”然后就跟查图源唠家常。听查图源说马上要过鄱阳湖去买货时,老者说:“我叫金钩李胡子,你在这一带的水路上若是遇到什么麻烦,就叫三声金钩李胡子大哥,切记。”

  两人分手后,查图源坐船过鄱阳湖,果然遇上了歹人。那歹人正是船上的船老大,拿出一把刀,如《水浒》中的强盗一样,问他是想吃板刀面还是馄饨。查图源突然想起金钩李胡子的话,等死不如一试,就跪在船头对天大喊了三声。

  话音刚落,只见刀光一闪,竟是那船老大把刀给扔了,还连连给查图源赔罪:“我正是在金钩李胡子大哥手下做事,大哥平日要我们杀富济贫,但我今天还是冒犯了您,请恕罪!”然后就带查图源到一个岛上去见金钩李胡子。金钩李胡子盛情地招待了他,弄得他都有点不自在了。

  次日,查图源打点行装要走,金钩李胡子见留不住,就说没什么值钱礼物送给他,正巧有一些麻,就让他带回去,农家肯定能派上用场。随即吩咐手下把几十捆麻送到他船上,还派那个船老大护送他回家。

  回家之后,查图源才发现,那些麻中竟藏着一根根的金条,于是一夜成了巨富。但是发财之后,查图源依旧布衣淡饭,每天早晨起来,仍是挑着一根扁担去做买卖,而且做了很多善事救济当地的穷苦百姓。

  查图源去世后,全村人都为他披麻戴孝。刚刚把棺木安葬完毕,就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似乎是为他送行,五分钟后,太阳重新出来,全村人无不称奇。

  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查济规模最大的八甲祠,纪念这位不是官宦却远胜官的祖先,并用黄金打造了一根小扁担供奉起来。可惜的是,八甲祠于1974年8月毁于火灾,那场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

  让查家人才辈出的秘诀

  前文中说到,查济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京官、省官、州官、县官层出不穷,中国那么大,而这个弹丸之地为什么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培养出这么多人才,不能不让人费解。说到根子里,这还和查家的家训学规有关。

  查家有一条学规,“读书以百遍为精”,查家历代都把此奉为金科玉律。查夏泉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他并不是在查济出生长大的,但祖先的这一经验之谈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抗战初期,日寇一路烧杀抢掠,逼近安徽。查夏泉的父亲带着家人先逃到了武汉,后来武汉眼看也要守不住了,又把家迁到了重庆,一直住到抗战胜利,才来到南京。就在即将返回的时候,查夏泉出生了。在南京成长、读书时期,查夏泉牢记这条家训,学习非常刻苦,而且对文化历史方面的东西特别感兴趣。1965年,查夏泉以物理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哈军工,攻读原子弹防护工程专业。毕业后,他一直在部队工作,直到1972年离开部队回到南京,到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当起了老师。

  “老本行”虽然是教数学,但查夏泉还负责给学生上历史和文物鉴定的选修课,可以说是文理兼修,而且在南京文物圈里,他也是个叫得响的人物。他收藏的一块宋代哥窑香炉残片,珍贵异常,中央电视台拍摄介绍中国陶瓷的纪录片时,特地找到他要求采用。

  虽然定居南京,查夏泉仍会隔三岔五地回查济去看看,或是带朋友饱览查济的钟灵毓秀,或是向村民宣传保护文物的知识。回到查济,查夏泉觉得说不出的亲切,因为查家的根一直都在那里。

  快报记者 白玉磊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