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爱情本命年
· 死心联盟
· 不生病凭什么
· 历史的拐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 月 1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历史的拐点
  中国历史上有个谜团:为何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获得成功,而十几次大的改革大都失败了?以至于有人说:国人可以向暴力屈从,却拙于制度创新。真的是这样吗?本书选取的故事,悬念迭起,内涵深远,影响至今。这些故事,扇面般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在当前“历史热”中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迁都恶斗

  “虎父无犬子”这句话,用到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身上,就是莫大的讽刺了。

  元宏是中国历史上了不得的人物。十岁的时候,他就能用手指弹破羊的膊骨,骑马狩猎,箭无虚发。如果说这还算游牧民族看家本事的话,那么他涉猎诸子百家,擅长诗词歌赋,在马上口授文章一字不改,实在就是鲜卑族中的出类拔萃者了。

  他的长子元恂却全然不同,其实父子俩年龄才相差十六岁。元恂得了幼儿肥胖症,从小就非常懒惰。骑马打仗这样吃力的事情,自然叫苦不迭,敬谢不敏。书呢,也是一页不看。成天吃喝玩乐。真个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十足的纨绔子弟。

  儿子如此不争气,元宏心里老大不快,父子两个少不了拌嘴。好在元宏年轻,自信来日多多。再加上平时没什么需要太子参与的大事,也就得过且过,一切推到明天。

  没料到,在迁都这件大事上,元恂却充当了改革的绊脚石,令元宏进退失据,难过万分,父子俩矛盾总爆发。

  把北魏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加速鲜卑族和中原汉族融合,是元宏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个计划自公布之日起就遭到诸多显贵抵制,尚在元宏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反迁都的中心人物之一,竟然是十四岁的太子元恂。

  鲜卑族早先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东麓,如今的呼伦贝尔东部、齐齐哈尔西北一带。鲜卑人的生活曾长期停顿在原始社会阶段,以畜牧射猎为业,生活简单扑野,也没有文字。

  后来鲜卑族日渐强盛,收了一些中原降人,造些兵器甲盾,学习汉语和兵法,逐渐在“五胡”(匈奴族、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中占了上风。

  新兴的鲜卑族由拓跋氏领军,向南扩张,屡战屡胜,占领河北及山西,386年建立北魏,397年定都平城,接着平定了柔然部落以及夏、北燕、北凉等国,于439年统一中国北方。北魏的贡献是,将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五胡十六国”分裂扰攘的局面,合为一个北方的中国政权。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北方胡汉文化大融合。元宏所作所为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元宏自幼饱读汉族诗书,对当时发达的中原文化心向往之。两种文化互相激荡比较的结果,元宏立下一个誓愿:一定要彻底改革草原游牧民族的原始习俗,使鲜卑族尽快融入发达的中原农业文化,成为“诗礼簪缨”之族。

  从塞北平城迁都中原重镇洛阳,就是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拓跋氏部族从草原文化过渡到农业文化的象征。

  元宏登基时,北魏在平城已经建都百年。一开始,元宏并没有积极南迁的意念,只是想把平城改造成为中原文化式的都城。

  他在这里大兴土木,建设了孔庙、祭祀寰丘等一系列具有中原文化象征意义的建筑,并且进行了有关礼仪、祭祀问题的讨论与决定。换句话说,他要在平城进行意识形态的改造。

  年轻的元宏这些“汉化”改革,遭到了为数众多的鲜卑元老贵族坚决反对。这些元老贵族认为,拓跋氏之所以能够征服中原地区,完全靠那种“马背上生活”的草原习惯,这种生活习惯与他们彪悍的战斗方式是一致的。如果改变原有的游牧生活方式,强悍善战的性格也会消逝。其结果就是,不仅不能统治汉族,反而会被汉人同化,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战斗力优势也就完蛋了。

  显然,这种舆论在保守的鲜卑部落里占了上风。元宏以及他周围一批二三十岁的鲜卑族精英,越来越孤立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