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老外”调解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 月 4 日 星期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老外”调解员
■南非女孩来宁学习中国法律
■“神奇”的人民调解工作让她倾心
■直性子的她在调解纠纷时学会忍耐

  凯特说自己特别喜欢人民调解员的徽章,两个相连的橄榄枝上面,是一个由双手围成的“红心”。

  “这很浪漫。”当宁海路司法所所长薛涛把徽章递给凯特的时候,凯特指着心形图案,跟大家开了个玩笑。但从事人民调解员的工作并不浪漫,如何融入中国社会,并且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调处纠纷,仍是凯特努力学习的方向。来自南非的“老外”凯特为了深入了解被西方人誉为“东方之花”的人民调解工作,在元旦前申请到宁海路司法所当了一名人民调解员。

  南非女孩来宁学起中国法律

  2007年12月18日,凯特拿着南京大学法学院的介绍信来到宁海路司法所。“我想实习一下,将来做个人民调解员。”因为她的真诚,所长薛涛便把她留了下来。

  凯特的父母都是英国人,但她出生在南非。18岁那年,她离开南非,在亚洲其他国家游历。到了一个国家后,她和别人一起帮助当地人,希望通过一定的资助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但当地人对他们的资助行为似乎并不太感激。“我们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这是症结所在。”凯特开始反思。

  2001年,21岁的凯特来到了中国昆明。“要帮助他们,就先了解他们。”凯特来到昆明理工大学学起了中文。良好的语言天赋,让她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能和中国人流利地对话。

  2003年,凯特又来到了南京,她被南京的文化所吸引,决定留在南京。凯特慕名来到了南京大学,表示想学法律,南京大学有关负责人同意了她的要求。同年9月,她入学了。

  一次农村调查让她决定做调解工作

  “我是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去年已从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凯特说,她记得刚入学时,好多法律术语她都不了解,就用笔一个个地圈出来,再慢慢查字典。

  有一年寒假,她随着同学去了农村老家,进行农民纠纷调解的调查。这样的调查让她受益终身。她们设计好了许多问题,如“平时有没有纠纷?”“是怎么调解的?”“对调解的结果是否满意?”刚开始调查时,凯特还怕农民们不配合,但是后来她发现,中国农村的农民十分淳朴,她甚至还跟一些农妇交上了朋友。

  而在一些农妇向凯特敞开心扉的时候,凯特也发现了真正的问题所在。有一个农妇,结婚10年来,几乎每天都要挨丈夫的打,但她却一直忍着,不知道该如何维权。“法律是每个人用来维权的工具,但在人口最多的农村,很多人却不知道用这个工具。”

  一个月的调查结束,凯特回来写了一份报告,也正是这份调查,坚定了她去农村做调解工作的意愿。她给自己定了五年的学习计划,然后去农村。

  “有时候,我要克制怒火”

  2007年6月份毕业后,凯特来到金陵中学,当起了兼职外语教师。在谋生的同时,凯特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她来到宁海路司法所,当起了一名实习的人民调解员。

  宁海路司法所的人民调解工作一向比较出色,2007年一年,共调处社会矛盾纠纷980起。凯特来实习之后,只要一有需要调处的纠纷,所长薛涛就会把凯特叫来,让她学习纠纷是怎么一步步调解下来的。“学习的这半个多月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才能不去评判他人的对错,虽然我知道,正义是在谁的一边。”

  一天,一个八旬老人来到了司法所,讲起了她的心酸故事。她有三个子女,却都不赡养她,于是,老人把三个子女都告上了法院。法院判决,三个子女每人每月支付老人生活费100元。然而,判决下来之后,有一个子女愿意给钱,但不愿意去看望老人,而另两个子女愿意去照顾老人生活,但不愿意给钱。

  纠纷就交给了司法所。当老人和三个子女一起来到调解中心的时候,凯特的脸上是有怒气的,“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子女怎么能这样呢?”但薛涛告诉她,调解时一定要中立,一定不能评判双方的对错。

  “我一直在克制。”事后,直性子的凯特告诉记者,当她克制着自己的怒火来倾听双方的倾诉时才发现,三个子女的说辞确实有需要原谅的地方,一个不能时时来看望老人的孩子是因为家住得比较远,而另外两个不愿意给钱的子女是因为家庭确实贫困。

  虽然这个纠纷目前还没有正式调解成功,但凯特心里已有了最后的解决方法,“老人缺的并不是钱,如果子女都能去看看她,她的心就会得到慰藉。”

  “东方之花”的魅力让她倾心

  这个被西方人誉为“东方之花”的人民调解工作,在解决矛盾纠纷中发挥的“神奇”魅力已让凯特越来越倾心。“虽然调解是以法律为基础的,但好多矛盾,并不是仅仅依靠法律就能解决的。”

  在凯特参与的一起调解中,一个智障人士一直让她挂怀。今年30岁的华生(化名)小时候生病留下智障后遗症,生活难以自理。他的亲生父母在1995年经法院调解离婚,他跟母亲生活。位于南京四卫头的住房产权,在1998年由其父亲取得。2005年,华生的父亲再婚,并把房子过户给了继女。但是不久后,华生的亲生父母相继过世,华生将来的生活成了问题。

  华生的亲戚找到华生的继母,希望能够讨要房子的产权。随后,鼓楼区法律援助中心为华生指派了援助律师,但是律师发现,纯粹从法律层面讲,华生无权要求产权。于是,司法所决定以调解的方式来解决此事。凯特参与了其中的调解,而华生的继母也通情达理,最后答应每月给600元生活费。

  这个结果让凯特大为惊异,在她的思维中,这种事情在国外是必须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的,但中国的调解制度却如此完美地解决了矛盾。

  通讯员 黄涛 快报记者 朱俊骏/文 快报记者 赵杰/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