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民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我的父亲曾救护很多难民
· 大病无情人有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3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我的父亲曾救护很多难民
“南京国际安全区”发起者贝茨的儿孙举家来宁,祈愿和平
  70多年前,他跟随父亲从美国来到南京生活,大屠杀时,父亲和其他人一起建起了国际安全区,救助难民。70多年后,他带着一家十来口人,远渡重洋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缅怀父亲瑟尔·贝茨,祈愿和平。

  举家来宁过八十大寿

  金发碧眼的一大家人,走在一起很引人注目。年纪最大的,罗伯特·西尔·贝茨先生已经80岁,满头银发,高大的身姿依然挺拔。小外孙女15岁,纯净的眸子犹如晴空。“还有两个男孩,一个五岁,一个才两岁,他们太小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大屠杀的场面太悲惨了,不敢让他们看。”

  贝茨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夫人已经在南京呆了一段时间,12月中旬他们来参加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就特意安排了儿孙们的中国之行,让两个女儿带着她们的孩子也来看看南京。“他们越小,我就越容易告诉他们真相。”

  12月29日,贝茨带着孩子们参观了夫子庙,参观了父亲老贝茨当年建的安全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一带。30日下午,一家人又来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晚上,在南京饭店,还有一场寿宴,庆祝贝茨先生的八十大寿。贝茨先生透露:“其实我的生日是在9月份,但我们想趁这个机会,在南京过一次特殊的生日。这个地方,对父亲、对我和我的家人来说,都意义非凡。”

  54份报告天天向日军抗议

  “1937年,父亲是金陵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后来成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发起者之一。”小时候,罗伯特·西尔·贝茨跟随父亲,在南京生活了好几年。直到1941年,才离开中国回美国。所幸的是,1937年12月日军屠城时,小贝茨被父亲送到了东京。

  “这是我父亲的笔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拿出厚厚的三本资料夹,里面全是纪念馆从耶鲁大学搜集到的关于瑟尔·贝茨博士的资料。看到熟悉的字迹,贝茨先生激动地叫起来,一页页认真地翻看。

  “这是父亲写给《曼彻斯特导报》记者田伯烈的信,他是1938年第一个完整向全世界公布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很多资料就是我父亲提供给他的。”

  “这是写给SONE夫人的,我当时在五台山小学读书,她是我的老师。”

  ……

  贝茨先生说,父亲跟他讲过一些有关大屠杀的事情,他一直记得清清楚楚。在日军进城之前,父亲就意识到,日军攻占上海后大肆屠杀无辜平民,同样的悲剧也可能降临到南京难民头上。于是,包括父亲在内的15个人首先建立了“安全区”,并与日军进行交涉,要求保证安全区不会遭到空袭。接着,在日军进入南京城后,这个委员会尽一切可能保证“安全区”的安全。父亲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魏特琳一起,救助了大量的难民。

  从1937年12月14日到1月2日,短短的20天里,委员会写了54份报告。“他们将每天发生的惨剧都写成报告,表示抗议。先是交到日军司令部,对方毫无反应,后来又送往日本大使馆。”

  这些报告后来在东京审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贝茨博士作为证人出席了东京审判。“日本人的新闻宣传攻势太强了,父亲跟我说,大屠杀之后他到东京,完全听不到一点关于大屠杀的声音,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几乎怀疑是不是真的发生过。幸亏,他一笔一笔记下来了。”

  希望展板上用父亲中文名

  参观中,一家人沉默不语。静静地看,静静地听。15岁的小外孙女Sarah,拿着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一路不停地画,画张纯如、画纪念馆里的雕塑。

  “我读过她的书,书里有外曾祖父的照片。”Sarah说,一年前,在妈妈的介绍下她读了张纯如的《南京浩劫》。在美国,没有多少人知道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她读完之后向身边的同学讲述,他们觉得难以置信。“我要把在中国看到的画下来,熊猫、茶艺表演……这些美好的,还有纪念馆里的这些,全都带回去给同学们看。”

  “国际友人救援南京市民”的展区,魏特琳的旁边,就是瑟尔·贝茨。站在父亲的画像前,看着那张和自己极为相似的面庞,罗伯特·西尔·贝茨先生久久凝视沉思。

  “为什么不用父亲的中文名字?他有一个中国名字!”贝茨先生看着展板上的介绍,突然有些激动,通过翻译向纪念馆工作人员反映。“父亲的中文名叫贝德士,在网上输入一查就能查到很多,但是叫他瑟尔·贝茨,反而很多人不知道了。”贝茨先生告诉记者,他父亲一辈子喜爱中国历史文化,他在耶鲁大学取得了中国历史学博士,因此,也特意为自己取了中文名。在中国教书的时候,大家都叫他的中文名。而一家人虽然不认识中文,但对于“贝德士”三个字,却都认识。

  工作人员解释,展板上为了统一,大写用了国际友人们英文名的中国译文,但在小字的简介里,已经注明“中文名为贝德士”。不过,贝茨一家人觉得,中文名应该更醒目些,“大家都知道他叫贝德士。这,才是他的大名。”

  快报记者 孙兰兰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