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现在还存在创新的浪潮吗?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教授时,他深感遗憾地说,现在来看,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创新浪潮不仅是在弱化,很有可能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没有历史的城市和没有文化的居住者。
他分析说,对于大型开发商而言,往往追求的是特定的目标阶层,追求的是统一的标准化,追求的是在全国不同的城市提供几乎一模一样的建筑产品,因此在这样的建设过程当中,谈创新是件很难的事情。即便是有一些创新,最多也只局限在营销创新,因为每个开发商都有销售的压力,如果开盘第一个月房子卖不到80%~ 90%肯定会不满意。
钟伟很担心,“现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创新能力正在弱化,适应一个城市的历史,适应消费者的眼光,具有一定个性化特色的建筑正在日渐稀少。走到全国各地,更多的让人看到的是一些有现代无历史感的城市以及有知识没文化的人群,多数城市因为这种雷同的建筑而成为没有历史的城市,应该说开发商为城市的建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可以说是他们亲手毁掉了城市的特色和风格。
珠三角楼市率先进入了调整期,这时很多开发商才开始思考自身。钟伟认为,2007年全国房价出现了一轮非理性的快速上涨,房价涨得快房子卖得更快,开发商根本无心估计产品本身,创新意识严重匮乏。他认为,在这轮调整过程中,创新极有可能被重新提及,因为2008年开发商会被迫于巨大市场压力寻找突围。
快报记者 费婕/文
快报记者 路军/摄
创新不是
“空中楼阁”
在江苏创世纪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韶辉看来,创新价值是远不止眼前的利润能衡量的。如南京早期康居示范楼盘银城聚福园,现在看其二手房价格就要比周边楼盘贵出1000多元/平方米;河西花开四季等早期品牌项目,现在二手房也要比周边楼盘好卖很多。很多开发商只看眼前的利润,导致楼市在由好转坏的时候,很多项目出现重大波折。以时下为例,楼市处于宏观调整期,好楼盘就开始显示其号召力和口碑效应,因此现在也正是谈创新的好时候。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李韶辉认为,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也是由房地产行业综合性的特质决定的。真正的创新楼盘,首先是品质有保证,然后才谈到营销或产品创新更多一点。其实,率先创新的开发商就最先获益。
很多企业对创新有抵触,因为创新也意味着风险。李韶辉对记者说,创新是贯穿到房地产运营的每个环节,不是局部的失衡。而且创新都是建立在企业有一定积淀的基础之上的,如朗诗提出科技地产,并非是一拍脑袋就做的决策,而是具备了相应的整合能力。
快报记者 许延正
“产品为王”创新者胜
1996年,中惠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营销副总张鹏接受运作凤凰花园城项目,就是这样一段经历让他充分体验到了创新思维在操盘中的重要作用。据他回忆,该项目仅有金陵饭店企业集体订购了10栋住宅,全是统一的两房小户型。后期,对方又退了3栋,本已紧绷的销售压力骤然加大。“当时市场上主力需求户型普遍是120平方米左右的三房,尚未形成小户型消费观念。”
苦思冥想下,他大胆提出了“开拓小户型市场,细分产品需求,创造全新市场热点”的整体操作策略。首先,面向年轻白领采取针对性的推广策略,并以“凤栖梧桐,君居亮丽”为口号,将项目命名为“亮丽居”。其次,他主张将顶楼楼顶改成坡面,改建带窗户的阁楼,以解决顶楼普遍销售困难的问题。结果凭借定位和销售上的大胆创新,项目开盘当天销售过半。
“在房地产处于‘产品为王’的时代,产品创新无疑至关重要。”张鹏认为,谁的创新更胜一筹,谁就能占有市场,谁才能成功和生存。
快报记者 刘果
根据市场做即时反应
宏观调控的政策已经定调,商品房更侧重自住层面,投资变得周期长而回报又慢,整个市场导向变了,现在谁调整得快,谁的适应能力就会更强一些。南京新景祥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晔以万科举例说,“万科地产在产品定型后,现在不是也在做营销创新嘛,开始低价出击,根据不同的客户群进行产品细分。这些都是依据市场所作出的即时性反应。”
产品创新也更为细化了,以前讲控制面积和总价,而现在则在此基础上更讲究优化使用功能。同样是设计80平方米的房子,现在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了,要考虑到室内的功能布局,家具摆放位置,以及是否存在无法利用的“死角”等。
项目营销也需要创新,楼盘的宣传不能像以往那么功利了。以前项目只需要把局部的卖点放大,增加些感性因素,结合价格调节,就很容易达到销售目的。而现在的营销则要根据客户的喜好,沉淀下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要像中药一样平和,而不能像西药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快报记者 许延正
(下转B3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