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2007投资理财盘点系列二·基金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基金业 2007年万亿“大跃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基金业 2007年万亿“大跃进”
  ■新闻链接

  规模大跃进

  年末南方的某个论坛上,披露出这样一个数据:A股市场在短短10年间,走过了发达市场25年的道路。这个判断如何得出不为人知,但是中国基金目前的规模有70%是今年才制造出来的,这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按此推算,今年一年至少顶上国外发达市场10年的发展速度。这不是跃进是什么?

  简单地对比一下不同年份的时点数,今年的快速发展当可印象更深,更一目了然。2004年1-10月,A股市场共完成募集43只基金,总募集规模1680亿元,截至2004年10月31日,我国证券市场共有153只基金,基金总规模3204亿份,基金净值3218亿元。已开业的基金管理公司44家。

  2006年1-10月,新募集基金84只,规模达3301亿元,同比增长了262%。截至2006年11月底,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已到58家,基金数量294只,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规模达6312亿元。

  而截至2007年10月,我国证券市场已开业基金管理公司59家,发起成立基金330只,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规模超过3.1万亿。

  从2003年至今,中国银行储蓄存款的平均增长率为15%,保险业资产规模的平均增长率超过30%,而证券投资基金资产规模的平均增长率超过90%!这样的速度,不知道还有多少行业可以复制。

  客户数大跃进

  规模的背后,是基金投资者数量的“火爆”增长。而其增长速度,几乎是几何级的。

  来自有关方面的材料显示,2006年以前,基金的份额一半以上由机构持有,个人投资者只撑了半边天。2006年末,基金投资者户数历史性地超越1000万户,震惊市场。而到了2007年末,基金投资者户数已经超过1亿户,预计涉及中国四分之一的家庭。

  以托管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基金数据为参考,如果把2004年末的基金开户数算作1的话,那么2005年末的人数上升到了1个半,到了2006年末,基金开户人数升到了接近4个,俨然是个四口之家。至2007年10月,基金开户人数超过了23个,已然是个大家族了。

  超乎寻常的发行热中,使得基金迅速从一种普通的金融产品,一度摇身成为大众眼中的紧俏商品。

  在今年的发行募集最高峰时,一个基金在一天内吸引了超过199万人申购,吸引资金超过1160亿元。大众申购热情已接近新股申购。提前排队,托人挂号等情况在基金实行“摇号申购”前也屡见不鲜。按金融产品的普及性而论,中国除了居民储蓄、国债、股票,基金应该是老百姓参与度最高的金融产品了。

  产业链大跃进

  基金业的万亿“大跃进”,也成功启动了基金业以外的若干相关行业,“造福”了一批产业链的人民生活。

  相关行业一:证券研究业。自打基金行业壮大以后,证券研究机构因为可以获得基金的交易“分仓”(用研究成果换取交易佣金),而逐渐成为证券行业的“盈利大户”。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单家研究机构的佣金额首度超过亿元,其中,申银万国证券以半年2.4亿元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位居各大券商榜首;国泰君安为2.03亿元,排名第二。预计,2007年将首度诞生一家基金分仓佣金超过5亿元的机构,这个水平已经超过2004年该行业的全行业收入。对于人员规模最多也就100多号人的研究机构来说,人均创利将达到惊人的地步。

  相关行业二:基金销售渠道。根据实证统计,本土市场的基金销售目前主要集中在银行渠道,大约90%的证券投资基金通过银行网点销售,由于基金旺销和规模猛增大大带动了银行在基金销售佣金和托管费的收入。根据初步统计,2007年基金有望因此给银行业贡献的“金钱”估计高达350亿元以上。据悉,在一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中,基金销售拉动的中间业务也已经超过了总收入的10%。

  快报记者 周宏

  ■盘点基金2007·抢购篇

  中国基金业

  2007十大新闻

  买基金要连夜排队、“走后门”

  一、基金资产规模突破3万亿

  2007年9月25日,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在接受中国政府网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2007年9月21日,我国基金业资产总规模为18962亿份,基金资产总值达到30228亿元。

  二、QDII新政实施 基金业国际化启航

  中国证监会6月20日发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和相关通知,意味着基金管理公司为境内居民提供境外理财服务的业务展开。根据政策规定的准入门槛,有超过20家基金公司符合QDII资格条件。

  三、“5·30”后,基金重掌市场话语权

  “5·30”无疑是今年A股市场最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市场题材股、绩差股鸡犬升天,而基金重仓股表现却不如人意,股民往往以跑赢基金等大机构而自诩,而这一切在“5·30”以后发生了巨变。

  四、单只基金申购金额超1100亿

  2007年10月15日,首日销售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QDII基金一日募集资金超过了1100亿元,创下新的基金单日募集资金全球之最。

  五、首批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发行

  证监会于今年6月底、7月初先后批准国投瑞银瑞福分级、大成优选两只创新型封基发行。

  六、基金合并第一案成功实施

  中信证券公司今年9月13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备受基金业界瞩目的华夏基金与中信基金整合的方式正式确定为:由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

  七、基金老鼠仓事件震动基金界

  今年5月16日上投摩根免去唐建担任的成长先锋基金经理及其他一切职务,并予以辞退。据悉,唐建自担任基金经理助理起便以其父和第三人账户,先于基金建仓前买入股票,非法获利。

  八、基金公司股权转让频现天价

  今年10月22日,原南方证券持有的银华基金21%的股权拍卖,股权溢价高达55倍,这一价格也创造了迄今为止基金公司股权拍卖的天价。

  九、公募基金经理频频转投私募

  晨星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共有163位基金经理辞职,占到基金经理总数的41%,私募基金成为很多成名公募基金经理的“下一站”。

  十、基金专户理财业务开闸

  中国证监会11月30日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标志着市场期待已久的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业务正式开闸。

  整理 安仲文

  与乍暖还寒的气温不同,进入2007年以来,基金发行市场便节节升温。各种纪录似乎都已不成为纪录,因为马上,它就将被新的历史性数据刷新。

  建信优化配置基金创下半天发行100亿的新纪录;限量90亿份的信达澳银领先增长基金和中海能源策略基金发行分别上演“一小时”抢购潮;而限量100亿份的汇添富成长焦点基金更是在开售后10分钟就全线宣告结束。

  汇添富的发行上市日可谓是个奇观。在凌晨三四点的瑟瑟寒风中,工商银行各大网点前便排起了长队。一位正在某工行门口等待的市民告诉快报记者,这一现象令他想到了当年雇民工抢购房号的盛况。当问及为什么购买基金,是否担心亏钱时,一位老大娘反问记者:“亏钱?现在的行情谁会亏钱?”结果,该基金开售后10分钟就全线售罄。据称,某地空手而归的投资者甚至与银行职员产生了冲突。

  一时间,买基金要连夜排队,要“走后门”,这样的话题成为各大财经网站热议的焦点。3月间,由于新基金发行引起了市民的疯狂抢购,管理层紧急要求所有获得新产品批文的基金公司,将目前“先到先得”的发行方式,改为按“比例配售”。从此,与股票一级市场一样,基金发行市场上也有了“中签率”这个新名词。

  快报记者 郑焰

  ■盘点基金2007·调查篇

  基民年终结账 愈五成略亏损

  ■盘点基金2007·策略篇

  明年买什么基金能赚钱

  华泰证券研究所尤克家:

  选重仓银行等行业的基金

  华泰证券研究所负责基金研究的尤克家认为,2008年仍然是投资国内证券市场的较好时期。在人民币升值,经济增速依然快速的宏观背景下,市场仍有进一步向上的空间。但是无论是对比国外新兴市场还是过去的A股市场,目前我国市场市盈率都处在一个历史性高位,资产价格偏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宏观调控、扩容压力之下,明年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将回归理性。具体到基金投资中,我们认为,明年股票型基金应该仍然是投资的重点,但动辄100%的收益水平会非常少见。债券型基金受制于加息压力,明年上半年仍然不会有太大起色,仅可作为配置使用。而由于可能的流动性缺失导致的货币基金收益率攀升将使得该品种能够很好地代替存款的作用。此外,国外金融市场方向不明对QDII的投资将产生较大影响,投资者在购买相应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其风险。

  2008年A股市场收益率将回到合理水平。在这样的判断背景下,寻找相对估值较低的品种将是明天投资的主线。在升值预期依旧以及通胀的刺激下,看好银行、食品饮料、批发零售以及医药等行业。建议投资者申购重仓这些行业的基金,而具体的股票选择则交由基金经理去把握。

  华夏大盘精选王亚伟:

  建议债券型基金配置30%

  华夏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经理王亚伟对于2008 年市场运行格局的初步判断是需要消化估值的压力,可能会是一个震荡平衡期,市场全局性的投资机会较难出现,但局部的投资机会仍很多。王亚伟表示,发掘新的投资机会,把握局部性的投资机会,可能是明年获利的重要的来源;其次是选股不应过多地考虑流动性,不应给予流动性过高的股票过高的溢价;第三,要从高增长的行业和资产重组的方面寻找牛股;第四,就是要寻找隐蔽资产的公司;第五,成长是永远的主题,明年的选股策略仍然强调高成长性。

  华夏基金公司区域总监傅科称,他们公司对明年基金投资的建议是: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买入并持有;增加债券型基金的配置,不要单一投资于股票型基金,建议债券型基金配置上升到30% ;选择定期定额投资方法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合理预期QDII 产品的收益率,战略性地进行配置,建议不超过20%;股票型基金的选择上应该考虑管理规模较大、产品线全、业绩全面稳定的公司。

  中投证券研究所丁俭博士:

  买封闭式基金能守能攻

  “是否买基金取决于投资者自己对大盘的判断!”中投证券研究所丁俭博士认为,如果投资者认为市场依然向好,那就应该选择股票型基金。而在股票型基金中,选择封闭式基金又是最好的。简单的道理,封闭式基金有折价,是打折卖的,而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个折价肯定会逐渐缩小。

  他认为,明年4月份左右,封闭式基金将纷纷分红,将2007年的浮动收益变现分红。据估计,大部分封基的分红金额在1~2元之间,而有的封基目前净值不过2块钱,可以说分红比例相当大,所以到时候封闭式基金肯定会阶段性地大涨。而且分红后,封基净值会降低,从而拉大折价率,使得封基上涨空间更大。“比如一只封基原来折价率为25%,分红后折价率拉大到40%,投机资金肯定会买入,把折价拉回去。”

  “2008年不会像前两年赚钱那么容易了!”丁俭博士认为,大盘下跌时,封基是比较抗跌的,但如大盘跌幅太深,封基也不能独善其身。此外,股指期货一旦推出,将对封基产生利好,因为封基可以作为股指现货的交易品种,从而对冲风险。博时上海分公司副总万云:

  偏股、偏债基金都得配

  “偏股型、偏债型基金都得配点!”博时基金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万云认为,2008年基民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配置基金。很多机构都预测,2008年证券市场会出现更多的波动,难以再现2006年和2007年这样几乎是单边上涨的形势,所以基民应该在偏债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进行平衡配置,偏股和偏债的比例可以是6:4的比例。另外,由于明年封闭式基金将有历史上最大比例的分红出现,所以基民从年初开始可以重点投资封闭式基金。

  他认为,虽然目前QDII基金净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也让投资者认识到了基金投资的风险。但很多QDII产品可以投资于印度、俄罗斯这些同样经济增长迅速的国家,是投资人分散投资的重要途径。所以基民应当理性看待QDII暂时的净值损失,坚持从长期的资产配置角度,将家庭资产的一部分来投资于海外市场。

  对于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万云认为,其影响力比不上股权分置改革,投资者不必太过于担心其对投资的影响。“2008年,我仍然建议基民持有为主,但是应当做好收益率大幅降低的准备!”

  快报记者 王海燕 张曦

  又到年终结账时。中国证券网最新调查显示,尽管2007年不论是沪深大盘累计涨幅,还是大多数基金的净值全年增幅,都在100%左右。然而,基金投资者的收益却并未能与大盘涨幅和基金净值增幅保持同步。超过五成的基民在2007年的基金投资结果为“略有亏损”,只有34%的基民在投资基金中获得了盈利,不过,也只有13.63%的基民的投资基金收益率超过50%。

  中国证券网上周进行了“今年你投资基金的收益如何?”的调查,结果共有9840人参与了此次投票。调查显示,5284名投票者今年投资基金的效果为“略有亏损”,占全部投票者总数的53.7%。有1221位基民选择“基本持平”,占全体投票者总数的12.41%。1341名投票者的“收益率超过50%”,占全部投票人数的13.63%。有1236名投资者“收益率在10%-30%之间”,占投票者总数的12.56%。有758人的“收益率在30%-50%之间”,占全部投票者总数的7.7%。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很多基金到目前为止收益率已经超过了100%或者与大盘的涨幅保持同步。如果投资者从年初开始投资基金,并一直持有到年底,自然也会获得同样的高回报率。之所以会出现亏损,其原因很可能是投资者进行了波段操作。另外,今年基民大扩容,不排除一些新基民因入市较晚而出现亏损。

  专家同时指出,2008年基金预期收益率设定为100%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明年投资者要适当降低预期收益率。比较确定的一点是明年证券市场会有比较大的波动,也就是说风险会比今年更大,投资者不妨适当地配置一些中低风险的产品。

  实习生 刘珍珍

  ■盘点基金2007·跳槽篇

  基金经理“奔私”潮愈演愈烈

  2007年,基金规模完成了从8000万到3万亿的“大跃进”。在这当中,基金经理们也没闲着。来自wind咨询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本年度共发生了353起基金经理变动公告,较去年增加96%。其中,171只基金刊登了基金经理离职公告,占总基金数的46%。

  跳槽已经成为这一行业不可回避的关键词。继原工银瑞信基金投资总监江晖与原博时明星基金经理肖华投身私募后,2007年的基金经理“奔私”潮愈演愈烈,各家基金公司几乎无一幸免。

  这些离去的昔日明星们都去了哪里?投奔私募,似乎成了基金经理离职后的共同选择。上海证券报8月间的“基金经理跳槽意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被访的公募基金投资人士明确表示有意愿转战私募,而这一比例在基金经理中更是高达70%。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公募基金经理转向私募呢?

  上海证券报8月间的调查显示,“收入与压力不成比例”成为跳槽的第一关键词。“目前,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由基本工资与奖金两部分组成。一般而言,只有业绩总排名前25%的基金经理才能拿到奖金。中小基金公司为优秀基金经理提供的收入一般不过百万,即使是大型公司也在200万至300万左右。”某基金经理透露,“对私募基金20%的业绩提成而言,这样的收入水平基本没有竞争力。”“在海外,公募基金常常是一个季度公布一次业绩排名,而我们天天排名,感觉压力很大。”深圳的某基金经理如是表示。

  快报记者 郑焰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