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南海Ⅰ号”出水·直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快报特派记者今日见证800年前海底沉船出水盛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快报特派记者今日见证800年前海底沉船出水盛况
铜钱

白釉铺首执壶

  万众期待的“南海I号”宋代古船将于今天上午10点正式出水!昨天,在“南海I号上水新闻发布会”上,阳江市副市长陈芝岳证实了这个消息。

  它的出水,创下了许多国内和世界“第一”:花费了政府部门3亿元的巨额资金;年代如此久远,文物数量如此之多;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沉船实施整体打捞世界首次。

  今天上午10点,在海底沉睡八百年的南海I号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快报特派记者宗王呈登上驶往海上平台的“海巡31”号,和百余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一起,见证“南海I号”出水的历史时刻。

  21日的起吊只是预演

  昨日上午,聚集阳江的数百名记者在广东新闻台和中央电视台都看到了装着“南海Ⅰ号”的沉箱浮出了水面,继而移到半潜驳船上。整体打捞的总指挥吴建成也在电视中称,“南海Ⅰ号”已经提前出水。

  昨天下午5点,“南海I号上水新闻发布会”开始。

  不过,昨天现场的记者纷纷把焦点集中在了21日有媒体报道的“南海I号提前一天出水”这一事件上。阳江市宣传部部长冯桂雄解释说,21日的起吊是出水前的调试工作,只是一次出水演练,并不是真的出水。目的在于确认南海I号是否准备就绪,从而确保今天(22日)能顺利出水。

  快报记者成历史见证者

  今天早晨5:10,快报特派记者将随百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工作者一起,乘车前往阳江港码头,六点再在码头集合,分乘“海巡31”号和“南海救助101”号,乘三个小时的海船前往打捞海域,观看“南海I号”出水盛况,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快报特派记者 宗 王呈

  出水时间表:

  今日零时: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工程人员下水切割上、下沉箱之间8个连接点。

  上午8时:打捞人员入水检查现场,做“南海I号”起吊前最后准备。

  上午10时: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华天龙”开始起吊“南海I号”,“南海I号”出水。接着“华天龙”旋转吊臂,将沉箱移至半潜驳“重任1601”上,进行安装固定。

  24日:“南海I号”抵达海上码头。

  28日:“南海I号”进入水晶宫。

  ■现状

  “南海I号”严防水下盗掘保存完好

  备受瞩目的“南海I号”预计于22日打捞出水,记者从打捞现场获悉,自1987年夏天这艘南宋古沉船被发现以来,考古部门和公安边防部队采取严密措施防止水下盗掘,确保“南海I号”保存完好。

  “南海I号”曾是“诈弹”

  “南海I号”位于广东阳东县东平镇东南面东帆石岛附近的一小片海域,这里是广东阳江市和江门市交界的地方,也是两地渔民经常前来打鱼的地方。在2003年之前,由于“南海I号”打捞和保护的方案无法确定,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这一海域发现古沉船的消息。为了保守这个秘密,负责警戒保卫“南海I号”的阳江边防支队向前来海上作业的渔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海底有二战时期某国军队当年扔下的炸弹,捕鱼很危险,请马上离开。”多年来,边防官兵不断重复这个“经典”理由,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南海I号”海域,防止拖网、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

  文物盗贼空手而返

  2002年初,国家和广东省的考古队进驻东平,进行初期考古发掘。为了加强对“南海I号”的保卫,阳江边防支队调来“公边44701巡逻艇”专门防卫“南海I号”,并为“公边艇”装备了新型雷达,还加配了“44708高速摩托艇”,对这一海域实施24小时监控。

  2003年4月初,边防部门通过情报获悉,香港有3个文物盗贼,勾结东南亚海盗,企图窜到阳江海域窃宝。为保证国宝的万无一失,阳江边防支队调集警力,加大“公边艇”的巡逻密度,同时组建海上机动分队,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出警处理。在严密的监控下,文物盗贼刚刚登上东帆石岛就被发现,并仓皇而逃。

  2006年8月,一艘渔船被台风吹到东帆石岛附近海域,船只受损即将沉没。经确认,渔船所处的位置就在“南海I号”上方约5米远的地方,如果沉没,船身的重量,加上海底的涌浪作用,很可能对“南海I号”造成损害。为确保国宝安全,边防官兵顶着十余米的巨浪,快速赶往出事地点,强行将渔船拖往东帆石岛,由于处理及时得当,“南海I号”沉船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南海I号”打捞成本达3亿

  2004年,“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按照这一方案,打捞预算为1亿多元。但随着打捞出水时间的推后,打捞成本也逐步上升。按照“南海I号”水下考古队透露的数字,为打捞“南海I号”修建临时码头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施、船舶、人工等,算下来,打捞工程预算接近1.5亿元。如果加上“水晶宫”1.5亿元的造价,“南海I号”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将高达3亿元人民币。

  船上藏3000亿美元宝藏?

  “‘南海I号’上可能藏匿着价值接近3000亿美元的宝藏!”今年年中,“‘南海I号’一件精美文物拿到欧洲市场试拍,获得了近百万美元的试拍价”的传言不胫而走,媒体竞相转载。广东省文化厅驳斥这一传言纯属子虚乌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境内外拍卖市场上,中国古董瓷器动辄以千万元天价被拍走,这不能不勾引起公众对“南海I号”“装载6万~8万件瓷器”所蕴藏的财富垂涎。

  水下考古,不同于哈彻式以获利为目的的海底探宝。专家表示,沉船上的文物在市场上有价,但对于考古来说,经济价值是虚拟的,是实现不了的。假设说,这个“南海I号”的瓷器流入市场,价格只能下跌,不可能会抬升。

  “‘南海I号’文物经济价值的炒作,折射出的是大众对古船有一种错位期待心理。”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这样认为。

  综合新华社 《华西都市报》 《长江商报》 《南方都市报》报道

  ■揭秘

  聚焦“南海I号”六大看点

  20日,记者采访了一位曾在武汉工作过多年的中国船舶专家——中国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古代史学组副组长何国卫,67岁的何国卫细述了宝船六大看点。

  看点一:第一艘完整古沉船

  何国卫说,中国古船为木结构,从未打捞过完整沉船,如果“南海I号”能整体打捞上来,那将是中国打捞上来的第一艘完整古沉船。

  看点二:镇海之宝指南针

  目前,“南海I号”已出水了包括金、铜、铁、瓷器4500多件,宋代铜钱6000余枚等文物。接下来如果进展顺利,甚至还会有多达数万件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除了沉船本身外,还会有什么宝贝惊世骇俗?

  何国卫的答案是,宋代是中国航海的全盛时期,技术成熟,尤其是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举世闻名。可惜中国古代航海之宝——水浮式指南针至今没有发现过实物。“南海I号”沉船保存完整,极有可能在这方面实现历史突破。

  古船中,水浮指南针多放在驾驶室正中间的暗楼里,一般人不能随便触动,因此,随船体保存下来的可能性极大。

  那是一个像八卦一样的木格子,上面有一根针,如果真能找到它,那将是真正举世瞩目的镇海之宝。

  看点三:800年海底不坏之谜

  “南海I号”在海底泡了800年,为何能保存得如此完整?

  何国卫认为,“南海I号”之所以保存完好,是因为船只沉入海底后,因为船内装有货物,内部压力刚好和海水的压力平衡,而没有被海水压坏;同时沉入海底后正好被泥沙覆盖,避免了水生物的过多侵蚀。

  看点四:平头船能否远洋航行

  “南海I号”是平头船。有人认为,平头的船,船底肯定也是平的,而一般平底船是不能远洋航行的。

  目前,针对这一说法,还未产生答案,何国卫却有着自己的看法。据介绍,中国古船九成是平头船,但底不是平的。何国卫说着拿出一支铅笔,在纸上画了一个船体的样子,指着下面说,它可以是收成一个小平底,或干脆收成尖底。

  古代南方的船都是这样,所以,平头船也可以远洋航行。

  看点五:沉船何处来何处去

  “南海I号”从何而来?来自宁波?来自广州?来自福建?来自阳江?专家争执不下。

  何国卫认为,“南海I号”应该是来自广州,途经阳江遇难最为可信。

  他的理由是,当时广州是全国最主要通商口岸,贸易额是泉州、宁波的好几倍,而且沉船距阳江很近,不是泉州、宁波等远洋航行路线。至于阳江当时只运输小批量货物,像“南海I号”所运的大宗货物,只有广州能发出。而确定为广州船有一个明显的标准,广船的舵上有排水孔。

  对“南海I号”开往何方,争论更多。有人认为是出航,有人认为是返航,有人认为是开往印度洋,有人认为是开往非洲。

  何国卫认为,这艘船是开往苏门答腊。他的理由是,船上装的全是胡椒、香料,瓷器等出口货。何国卫说,在出水的文物中,有铁锅,在中国对外的贸易清单中,铁锅只销往三佛齐,即现在的苏门答腊。

  看点六:船尾神秘黑洞

  据记者了解,打捞人员目前在船尾发现了一个直径三米的神秘黑洞。这个黑洞是炮火打穿的还是后来人为破坏的?何国卫认为,船未上岸之前无法判定。但这个洞对船的沉没,及其落入水底后如何保持平衡有很大的作用。

  船尾这个三米的洞,让水从后方灌入,那就应该是往后沉,船尾先着海底,为什么它还能保持平衡?何国卫说不看到实物,是不能想象的。

  据《武汉晨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