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鸟巢”和“水立方”。其实,为了成功举办一届奥运会,奥组委一共新建了11座奥运场馆,而作为奥运会乒乓球比赛馆的北京大学体育馆就是其中之一。近日,借着2007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的机会,记者提前感受了一下这座建在高校内的奥运场馆。
“中国脊”类似“鸟巢”
从北京大学的东门进去,往前走不了几步,就已经可以看到这座崭新的现代化体育馆了,它既没有“鸟巢”那么雄伟,也不如“水立方”那么婀娜,但却并不缺少吸引力。
站在场馆面前仰视这座体育馆,或许你感受不到它的特别之处,呈框架状矗立的混凝土板虽然典雅,但却说不上与众不同。然而,如果你走上旁边的高楼,从空中俯瞰北大体育馆的话,便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两条旋转的“屋脊”从球馆顶部的两个角向中间延伸,并且相汇于顶部中央突出的透明球体,而这个球体就仿佛一个不断旋转中的乒乓球,这就是北大体育馆特有的“中国脊”。
说起这道“中国脊”,它的建筑工艺其实和“鸟巢”的钢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大型建筑出于美观的考虑,通常是在平顶上做一个‘假’的顶部造型,但我们这次是将钢结构扭曲出角度,自然呈现出建筑结构,”北京大学体育馆总设计师汤朔宁介绍道,至于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造型,汤设计师表示:“乒乓球展现的是速度、力量和旋转,而这两条螺旋型屋脊形成的曲面,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那么,又为什么将这样的造型取名为“中国脊”呢?对此,汤朔宁表示:“这个脊梁含有民族的、教育的、体育的和建筑的四层寓意:那些敢于抗争的仁人志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北京大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是中国教育的脊梁;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可以说是中国体育的脊梁;此外,屋脊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象征。”
位置为“古董”移了又移
北京大学体育馆位于北京大学的东南角,东邻中关村北大街,西至文物保护建筑治贝子园,南到太平洋电子大厦,可谓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段。然而也正是处于如此黄金的环境之中,北大体育馆的位置挪了不止一次。
在北大体育馆最初的设计图上,有一部分和“治贝子园”这座四合院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如果要按照原先计划建设北大体育馆,那就必须拆除“治贝子园”这座建于晚清时期、目前是北京市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四合院。而就在这座四合院内,生长着6株目前在北京地区数量罕见的珍贵古树,包括马尾松、白皮松、侧柏和国槐,其中一棵白皮松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最终,为了保护文物,整个体育馆在建设过程中向东移了6米,然而考虑到体育馆离“治贝子园”太近,可能会影响古树的生长,因此在体育馆已经开工建设之后,又将整个地下部分向南移了3米,这使得一些已经铺设好的地下管道不得不重新进行对接,并且随着体育馆的搬家连着拐了两个弯。
不过,虽然这样的搬家给建设过程带来了一些麻烦,但是现在,从治贝子园到古树,再到新落成的北大体育馆的连续景观却成了北大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通风系统显“专用”身份
除了“中国脊”之外,北京大学体育馆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是全世界首座专门为乒乓球比赛而建造的体育馆,而这一点在场馆的一些配套设施上得到了体现。
乒乓球的直径虽然已经从38毫米变成了40毫米,但它毫无疑问还是属于“小球”,而作为“小球”比赛的场馆,最关键的就是风速不能超标。根据乒乓球比赛场馆的规定,球场内的空调风速不能超过0.2米/秒,但是大部分场馆并不能非常严格地做到这一点。
“因为此前的乒乓球比赛一直都是和其他项目共用一个场馆,而其他项目对风速的要求可能没有这么严格,因此场馆内空调的风速往往会比标准要高,而如果为了减低风速,只能关掉一部分空调,这样又无法保证球馆的温度以及湿度,”北大体育馆基建工程部部长莫元彬说道,“而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考虑到乒乓球比赛的特点,采用赛场两侧‘侧送侧回’的空调系统,可以保证赛场中央区域风速小于0.2米/秒。”
除此之外,北大体育馆在照明系统上也有所创新,采用了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方便地切换灯光,“例如比赛场地和观众席灯光效果就是不一样,尽量保证体育馆内的最亮点在球场中央。”
给高校留下“奥运遗产”
其实,北京奥运会乒乓球馆最初选定的地址是在奥林匹克中心内,和“鸟巢”、“水立方”等是近邻,然而为了做到“给高校留下奥运遗产”,这个场馆最终建到了北京大学内。
然而,一个专用的乒乓球馆,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如何留给师生们使用呢?对此,莫元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奥运会结束之后,我们将会对场馆进行改建,改建之后,这里将会变成能够供多个项目使用的,利用率极高的一个综合性体育馆。”
据记者了解,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体育馆地上部分的主体育场经过改建之后,除了可以进行乒乓球训练之外,还将进行篮球、排球、举重、摔跤、柔道等项目的比赛,而现在就有的游泳馆则可以供师生们游泳,此外,场馆还可以举行各种文艺表演。而地下部分,一层将会改建成一座室内足球馆,而二层则将改造成一个模拟荡桨池,供北京大学的赛艇队使用。
本版撰稿 快报记者 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