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e家生活/睿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家庭梦想
· 如果有一天男性消失
· 马背上的家
· 我的e家 欢乐集合
· 吃的市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马背上的家
  马背上的家

  顺江马队的杨师傅将我和他的马绑在一起,我们从松潘出发,穿过窑沟,翻越山岭,往牟尼沟去。若是我扎着红头巾,很像是被丈夫牵着走的媳妇儿。我对什么都觉得新奇,一路咭咭呱呱问,杨师傅则问一句答一句。初冬的山野,一丝风也没有,阳光铺满赭黄色的山,山不动,草不动,柔软的云也停在纯净的蓝天上,一动不动。动的只有系在杨师傅白马脖子上的铃铛,走一步响一下。

  马儿喘着气爬上山顶时,我俩终于赶上了前面的马队。另外三个师傅,带着两个外国人、一对广东夫妇,正在等我们。一下马,洪师傅就递给我油饼吃,他才二十来岁,迷彩服外套件黑色藏袍,顶着牛仔帽,很帅地歪叼根烟,他边说土语边笑,暧昧的眼神大概在打趣落单的我们,杨师傅羞涩地笑着,接过扔来的烟,躺倒在草地上,马儿站在饮马池边大口大口地喝水。我也躺在草地上。躺在山顶,听马铃声叮当,我意识到城市已远。

  下午1点多,我们到达目的地牟尼沟二道海。在我们去游玩的当儿,马帮师傅们开始安置晚上的家。我的栗色马,除了驮我,还驮着所有的家当。马背上一边两个垂着四个草绿色帆布大口袋,里面装着锅、碗、杯子、筷子、铁铲、晚上和明天吃的米、面,当然还有青稞酒和辣椒。四个口袋上面覆盖着棉被、睡袋、垫子。师傅们带着各自游客的东西,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一只马上驮着一个家。师傅们卸下马背上的这些家当,卸下马鞍,放马归山,马儿们丁丁当当地在山上吃草。然后师傅们有的上山砍柴,有的刷洗锅碗,有的去河边担水。

  晚饭是土豆煮面,辣乎乎热腾腾地连吃两大碗,我的身子才暖和起来。两个老外和一对广东人在隔壁房间就着电炉子打牌,不时爆发大笑,我则和四个师傅围坐在厨房中的火炉边。火炉铁制,上下两层,下面一层中空,从炉口添柴火,将整个炉子烧得滚烫,上面一层有三个洞,可以架锅,炒菜、烧水、蒸饭同时进行。坐在炉子旁,又可烤火取暖,这样的炉子在藏区很多人家都有。火苗不时蹿出来,火光将每个人的脸映照得通红。

  马帮师傅们喝着马茶,相互递烟,唧唧哝哝用土话叙着家常,又不时照顾我说上几句普通话。杨师傅变戏法一般掏出一瓶青稞白酒,往啤酒杯满满倒上,几个人,轮流抿一口,见我呆看,洪师傅就递给我,说:“来一口。”我犹豫了下,抿一口,清冽的青稞香味,混同着火辣的感觉,从喉咙顺着肺部直达胃里。这样轮流着,一人一口。不知是烟呛的,还是酒辣的,我淌着泪,咳嗽不止,他们看着我直笑。洪师傅唱起《两只蝴蝶》,他边唱着边敲着火盆上的碗,边忙不迭地吸一口烟。我们鼓掌,大笑,喝酒。

  屋外一片漆黑,空气清冽,星星特别大。师傅们说,这样冷天,夜里一定下霜,明日也一定是个大晴天。屋内温暖的火盆,烈性的青稞酒,通红的几张脸,随意的闲话,还需要什么呢?我这三十年来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这样的山间,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的智慧可能还不及于驮我的栗色马,如今它正在山坡上吃着带霜的草。

  塞壬:专栏作家。散文、随笔散见于《十月》《书城》等刊物。著有:《孔子:公元551年》。

  塞壬歌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