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博客、玩QQ、逛论坛,和时下热衷于网上冲浪的年轻人一样,21岁的邢玉宝也是个地道的网虫。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在网上挂上几个小时。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同,他上网不单单是为了聊天、解闷,这个家住高淳的薛城邢氏51代传人心中有个结,他想弄清楚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我想把我们薛城邢氏的脉络理清楚。”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在网上建了一个名为“薛城邢氏宗谱”的博客,他想把它做成一个薛城邢氏的网络大本营。
在网上寻根
邢玉宝是高淳薛城人,家住薛城二村。在南京,高淳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很多民俗、民风历经上百年、上千年而不衰,很多家族在高淳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年代。薛城邢氏的源头,或者说薛城邢氏的形成是在北宋。
薛城邢氏在解放前夕曾经修过家谱,那套名为《薛城邢氏宗谱》的家谱从1946年开始修订,到1949年完成,前后历时四年,成书后一直保存在邢玉宝的家里。应该说这是了解薛城邢氏的最权威的典籍了。可惜的是,“文革”期间它几乎被焚毁殆尽,只有其中的一本被邢玉宝的叔爷冒险藏匿了起来。这是一整套家谱中的最后一本,目前在邢玉宝手中。
邢玉宝是在前年得知家里存有家谱的。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的他,立即翻箱倒柜把它找了出来。很可惜只有一本,而且是最后一本,可以说那套家谱已经失传了。邢玉宝感到很懊恼,他不甘心,就到西祠胡同的“高淳老街杂谈”论坛发帖,试图从网上联络到志同道合的薛城邢氏的后人,和他一起寻找自己的根。之后,他觉得光发帖子,影响不大,就干脆在今年初建了一个名为“薛城邢氏宗谱”的博客。他的寻根之路从业余走向了专业。
打开邢玉宝的博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滚动“播放”的薛城邢氏宗祠照片,从各个角度拍摄的薛城邢氏宗祠组合在一起,颇具冲击力。《邢氏起源》、《薛城邢氏辈序》、《薛城花台》、《薛城诗人邢昉》等介绍薛城邢氏的文章,也已经很有规模。既然家谱已经失传,那么这些资料从何而来的呢?邢玉宝解释说其中一部分来自民间传说,一部分来自高淳县志等文献资料,还有些是网友提供的。
家住薛城不姓薛
和大多数姓氏一样,邢姓也是周文王之后,“老家”在今天的河北邢台附近。随着战乱等因素,邢姓四处迁徙,其中有一支定居于山东聊城。北宋元丰年间,山东聊城邢氏中有兄弟三个因生活所迫,一路南下,分别在高淳的薛城、阳江,以及安徽的湖阳“安营扎寨”,落户生根。在薛城落户的是三兄弟中的老二,名叫邢光宗,他后来做了官,官至国子监秘书,有了家底的他就在高淳围建起了一座周长2里7步的城,因为他的老家山东是齐国孟尝君“薛”的封地,所以就取名为薛城。这就是薛城邢氏的源头。
几乎所有家族的创始者都带有传奇色彩,邢光宗也不例外。传说中,他定居薛城的时候,一支夏姓家族在高淳已经生活很多年了,当时夏家的媳妇是个张姓女子,她在为夏家生育了10个儿子之后,改嫁到邢家,又为邢家生育了10个儿子。而邢玉宝则是邢光宗第6个儿子被称为恺六公的后代。
一座戏台背后的感人故事
在高淳的传统文化遗存中,薛城花台很有名,也很有特色,它的由来也颇具传奇色彩。说是清朝康熙年间,从山东聊城走出的进士邢士功在朝为官,他的母亲想进京看金銮宝殿,可是年老体弱不能成行。邢士功为了尽孝道,满足母亲心愿,便上奏朝廷,结果真的就感动了康熙皇帝。康熙下令工匠仿造金殿式样,缩小尺寸做成木模,外髹金漆后赐给邢士功的母亲。这个消息传到了高淳薛城,因为薛城邢姓的老家就在山东聊城,他们便派代表前往老家祝贺。代表们对那个微缩的金銮宝殿印象很深,回到薛城后,他们请来能工巧匠仿照金銮殿模型,制成了一座戏台,称之为城上花台。从此,每逢农历三月十八,薛城邢氏都要搭台唱戏,为康熙庆寿,以感谢皇恩。搭花台唱戏作为一种鲜活的民俗一直持续至今。近代著名京剧名家盖叫天、麒麟童等都在花台演过戏。
和许多民间活动一样,薛城花台也是由各家各户筹钱办起来的。造一次花台的成本大概要20多万元,这实在是笔不小的数目。“文革”以后,薛城花台一共搭过三次,1982年、1992年和2001年。差不多十年才等到一回。邢玉宝介绍说,明年薛城肯定要搭台唱戏。
为什么薛城的戏台唱完戏后要拆掉,而不像别的地方,干脆搭一个永久性的戏台呢?邢玉宝一席话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原来,薛城又被称为“凤凰地”,如果搭建永久性的戏台,凤凰就被压死了,薛城就出不了人。
要气节不要功名的布衣诗人
戏台“压制人才”,当然是一种“戏说”。如果是人才,该出来的自然会出来。薛城邢氏中就曾经出现过一位杰出的诗人邢昉。邢昉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他9岁能文,16岁能诗,19岁考县学,25岁为增广生,29岁诗集《蕤池草》印行,名震江南。以后却屡试不中,43岁第六次参加乡试,被主考官斥为“太狂”,愤而作《太狂篇》,从此断绝了做官的念头,一生布衣。邢昉晚年,清兵入关,文弱的邢昉虽不能驰骋抗清的疆场,但他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却令后人景仰。他的好友杨文聪在抗清的前线牺牲,他赋诗“生前粉绘人争取,死后声名尤冠古。可怜埋骨竟茫茫,四海五洲无寸土。”他的同乡,薛城义士赵士林以书作铠甲,手持长锹与清军搏斗死,他哀曰:“颈血鲜鲜百日中,握拳透爪气如虹。平生陋巷谁知者?死后方同颜鲁公。” 邢昉不仅用诗来赞颂抗清的民族英雄,他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昭示了生就的铮铮傲骨,清政府多次召其为京官,但他毫不为之所动,甘于贫困潦倒,闭门吟诗著书。 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一直崇拜邢昉,称他为清初诗坛第一人。《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对邢昉也是仰慕之至,在诗人离世80年后,吴敬梓还到高淳谒邢昉墓,并留下了一首《石臼湖吊邢孟贞》。
铲勺、鼠标一手抓
从年初建博客起,到现在快一年时间,邢玉宝一有空就想法子搜集薛城邢氏的资料,套句时髦的话,就是2007年,除了工作时间外,这个高淳小伙不是在寻找薛城邢氏资料,就是在寻找薛城邢氏资料的路上。这对于一个只有21岁的“80后”来说很难得,在一个色彩缤纷选择多多的年代,很少有年轻人耐得住寂寞钻故纸堆的。“我就是想把这件事做下去,《薛城邢氏宗谱》虽然不是在我这一代人手中失传的,但是我希望在我这一代人手中失而复得。”邢玉宝是在把这件事当事业来做的。
如果不是邢玉宝本人一再“坚持”,很难有人把这个面容清秀的小伙子和厨师这个行业挂上钩。邢玉宝高中毕业后到南京学厨,学成后就在高淳的一饭店做厨师。别看他年纪不大,但是在厨艺上已经很有一手,他做出来的鱼,无论是烧、煎、烹、蒸,都已经有模有样、别有风味,在店里也已经小有名气。因为店里生意好,邢玉宝工作很忙。每天早晨9点上班,去掉中午的休息时间,一直要工作到晚上8点多钟。而回到家里,他那掌了一天勺的一双手,又拿起了寻根访祖的鼠标。
邢玉宝的博客上最新的一篇文章是《找寻薛城邢氏宗谱》,文章只有一句话:“本人明年打算去山东聊城寻找邢氏宗谱,愿意的电话联系我啊!”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寻访,邢玉宝的博客已经初具规模。“在南京,该找的都找了,很难再有新的发现。”自称已经江郎才尽的他决定明年去一趟山东聊城的“老家”,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目前他正在网上征集愿意和他一块去的薛城邢氏兄弟。“大家结伴一块去比较好,一个是路上来去互相有个照应,再有就是这怎么说都不应该是我一个人的事情。”邢玉宝表示,目前已经有人跟他联系上了,他也正在打听、收集山东聊城那边的情况,为明年的出行做准备。
快报记者 倪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