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考场里来了一批特殊的“病人”。这些“病人”惟妙惟肖地模仿着各种疾病症状,考验学生的诊断水平,有趣的是,诊断完成后,他们居然还对“准医生”的行医态度和谈吐进行挑刺,让“准医生”们获益匪浅。
这些特殊的“病人”,就是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招聘的首批“模拟病人”,昨天他们正式试用上岗了。
通讯员 程守勤 快报记者 张星
■延伸阅读
临床医学生
怎能“纸上谈兵”
一次误诊
他们决定当“病人”
在这些“模拟病人”中,有一对夫妻特别引人关注。任德生和邹宁生今年都是57岁,他们已经退休,孩子在外地上班。上月初,他们在快报上看到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招聘“模拟病人”的消息后,就双双报名了。
任德生说,前些年他因为肚子疼住进了一家医院,医生诊断为阑尾炎,需要手术,而就在快要手术的时候,医生突然发现诊断错了,并非是阑尾炎,只是因为饮食不当造成的腹痛。这件事对他们夫妻俩触动很大,这次报名当“模拟病人”,也有这个原因,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提高这些“准医生”们的诊断水平。
充当“模拟病人”也可以学习一些医学保健知识,这也是他们积极参与的一个原因。邹宁生说:“参加培训后,我经常给我家小孩打电话,告诉她平时应该怎样做好身体的保健。”
大飙演技
一天扮演多种病
首批“模拟病人”的表演水平也让“准医生”和医学院的老师们赞不绝口。
今年56岁的石宝生就是一位“多面手”,他在一天时间内,先后扮演了慢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胃溃疡、急性胆囊炎病人,每种疾病的“台词”、动作和神态都不一样,让为他“诊治”的“准医生”和老师们叫好。“我以前对医学接触也不多,这次培训,我把每种疾病的‘剧本’反复练习,所以演得比较像。”
有些“模拟病人”模仿得极其到位,甚至还把发病时头上冒冷汗的状态都演了出来,有些“准医生”看后以为是真的病情发作了呢。现场的一位老师说,模仿得太像了,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不重报酬
“模拟病人”很敬业
首次上岗,不少“模拟病人”心情也很紧张。任德生说,他在表演的时候,基本进入了状态,但是挺紧张的,“主要是怕自己表演不当会误导这些即将当医生的孩子”。
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主任骆益民说,这些“模拟病人”是从307名报名者中层层筛选下来的,最后只留下37名,他们都非常认真。
骆益民说,目前“模拟病人”的报酬还没有最后确定。“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并不看重报酬,主要是想做点公益事情。”
有趣的是,“模拟病人”在现场居然还对“准医生”的行医态度和谈吐进行挑刺,给“准医生”的临床操作水平打分。其中发现的很多行医细节问题,不仅让学生们连呼“想不到”,还让在场的医学院老师赞叹不止。
细节一:
一名女学生为石宝生扮演的“病人”检查诊断,她首先作自我介绍:“叔叔您好,我是您的管床医生……我在提问的时候,您不要瞎说啊!”石宝生立即就指出她言语中的不妥之处:“你不应该说‘您不要瞎说啊’这句话,对于病人来说,医生如果这样说,会让他们心里很难受,如果病人当时身体痛苦或者心情不好,可能会吵起来,医生应该从病人的角度考虑,可以说‘请您如实回答’等。”女学生连连道歉,而旁边的老师赞叹不止,“这样的细节很多医生都没有注意到,以后在行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
细节二:
56岁的黄健扮演“病人”时,他把“准医生”的失误牢牢地记在心里。诊断结束后,他开始挑刺了。“当时我的腋下夹着体温表,你又要给我测血压,我的胳膊怎么放呢?作为医生,你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我的病床太高了,双腿搭在床边,时间长了腿很难受,医生应该为病人考虑细一些。”
细节三:
一名“准医生”在为“模拟病人”进行身体检查时,先检查了脚,然后再检查头部。这个细节也被抓住了。“不少病人可能认为这样不太卫生,应该先从头部开始检查,如果医生能够真正地为病人着想,病人和医生的距离一下子就会拉近了很多。”
多点人文关怀
医患才能和谐
骆益民说,现在很多医学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不太会替病人着想,在与病人的沟通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直接喊病人的床号而不是以某先生代替。经过这些“模拟病人”的考核,就可以检验和培养他们在行医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这些都是考卷上没有的。
在昨天的考试现场,所有的“准医生”都改变了对“病人”的称呼,从以前的床号改成了“叔叔、阿姨”。接受考核的“准医生”张培说:“我是第一次接触模拟病人,很多细节方面的提醒让我受益匪浅,今后当医生时,我一定要多为病人考虑,要和病人建立一个互相信任的关系。”
■考场花絮
“病人”挑刺 “医生”惭愧
“模拟病人”正在听学生们分析“病情”
南京一家大医院的医生认为,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须经过严格的实践培训,但是现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医学生真正能完整接触病人的机会太少,医学院校不得不采用建立临床技能实习中心、模拟医院等形式来锻炼学生。
骆益民表示,临床医学生只有在面对病人的临床实践中,才能对疾病诊断和医患沟通获得直观认识,但是,目前临床教学普遍存在着典型教学病人少、学生人数多、多数患者不愿意配合等实际困难,招聘“模拟病人”用于临床技能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难题。
“模拟病人”又称为“标准化病人”,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以复制的方式准确表现实际病人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标准化病人”最早在美国提出,以后在医学教育中逐渐推广,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医学院开始使用“标准化病人”。
但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存在,“模拟病人”到底能给学生多少临床的经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说,“模拟病人”毕竟没有真病人的体征,学生从中很难掌握实际经验。“模拟病人”扮演的都是“典型”病人,而临床所遇病人的病症并不都是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