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恩典日记摘要
1937年12月12日
我听说日军已经进城。空袭还在继续,防空机枪也在密集开火,我还是有些害怕。
医院早已由于大量受伤平民的进入而拥挤不堪……
地狱已经开始降临。
1937年12月13日
伤兵仍如潮水般不断涌到医院门前。屈穆尔和鲍博在后门为伤员包扎。很多人包扎好后就匆匆离开,只剩六个人留下,到第二天早晨其中的四人也走了,但是有一个人死在了门前,另一人死在天津路的拐角处,没人知道他们是因伤势严重而死还是又吃了一颗子弹……
1937年12月14日
日军开始冲进我们的房子抢劫
中午,就在我回家前,一些(日本)兵闯入医院……我回到家,看到一些日兵坐在Yeh Ku家门前的台阶上,当我跨进屋门,惊讶地发现还有一群日本兵坐在房里,刚吃完Yeh的午餐,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1人,屋外的日本兵则更多。
有些兵在我的家里,就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喝光了我们留作午饭的牛奶和水,还向我要糖……
他们走后我发现他们翻遍了屋内所有的东西,还各取所需,卷走了许多,我丢了一双厚手套,陈太太丢了手表,梅丢了一支钢笔,屈穆尔丢了一个手电筒,还有一些人丢了钱。
1937年12月16日
我们开始不断接到妇女受凌辱的报告。刘易斯说他们已经收到100个经证实的报告,……以后还会更多……
很多男人被带走枪杀了。其他人被迫服劳役。所有人都万分恐惧,不敢到街上去。梅、爱密莉(两个中国员工)和我每天一起来回,如果没有我或屈穆尔的陪同,绝不敢让她们中任何一人单独在街上走。
1937年12月21日
中午我们离开医院时,遇到一对父母带着他们15岁的女儿,他们说,女儿被四个士兵强暴了……
今天鲍博说,在整个南京城里,我们医院是唯一一处没有妇女被凌辱的地方。
1937年 圣诞节
各种骚扰接踵而至。接到一个电话说很多妇女从蚕业大楼中被强行带走。然后,又得知大学的卡车被抢走,其他的各种消息也不断传来。安全区里人们的生活的确是一片忙乱。
地狱中的圣诞节。
通讯员 刘宁春
快报记者 刘峻
鲍恩典女士在南京的留影资料图片
1937年12月12日深夜,鼓楼医院的楼内不时传来“嗒嗒”打字的声音,一个慈眉善目的美国女士,在忙完了全部伤员后,借着微弱的灯光,用老式打字机打着“地狱开始降临了”,此时窗外枪声不断,南京即将沦陷。这位女士就是鲍恩典,一个终生未婚献身事业的美国医生,一个让李秀英生前念叨着“要见上一面”的老熟人,一个从1937年11月开始,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进了日记的人。如今,这本有着423页的日记,被认为是“南京大屠杀”又一个铁证,昨天,南京鼓楼医院将这本日记公之于世。
很巧,接电话的就是她侄
2006年的3月,南京鼓楼医院齐晓敏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去大洋彼岸的美国寻找鼓楼医院的历史足迹。在美国纳什维尔的一家教会档案馆里,她发现了曾在鼓楼医院工作过的鲍恩典女士的名字。经过了解,鲍恩典1976年逝世于美国巴尔地摩,由于鲍恩典女士一生未婚,有关鲍恩典女士的信息几乎是一片空白,只知道她生前经常去巴尔地摩的教堂。齐晓敏告诉记者:“当时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往当地教堂打了一个电话,真是太巧了,接电话的就是她的侄子,他在那个教堂当牧师。”联系上后,齐晓敏就赶到了鲍恩典侄子家,鲍恩典最后的日子都是在侄子家度过的,这里有她的大量遗物。这本极为珍贵的日记几乎一尘不染,30多年来保存得相当完好。有着扎实英语功底的齐晓敏仅仅翻看了几张,就觉得价值非常重大,是“南京大屠杀”最好的证据。
曾被授予“采玉勋章”
据悉,鲍恩典出生于1896年美国马里兰州巴尔地摩,1919年10月来到中国,就职于现在的南京鼓楼医院(原金陵大学鼓楼医院),任医院检验室主任和医学院检验室讲师。1937年在日本侵占南京大多医院员工撤离时,她和其他3位美国医生留了下来,参与国际安全区救治伤员和难民,担任医院总监、医院图书保管员及医院会计和医院食堂主管。与其他外籍人员一道,拯救了一大批遇难平民、伤兵和妇女儿童的生命,得到了当时民国政府嘉奖的采玉勋章和南京市民的称赞,被救难民代表还特地赠送给鲍恩典一面“慈善为怀”绸缎锦旗。1941年当日本人接管医院后,她决定离开医院,于1941年10月8日回国,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工作,1976年逝世于美国巴尔地摩。鲍恩典女士一生未婚。
李秀英最想见的人
昨天的发布会上,李秀英的二女儿陆铃也来了,她告诉记者:“自己的母亲生前经常向她提起鲍恩典女士。在南京那场浩劫中,母亲身中37刀,送到鼓楼医院后,鲍恩典女士对母亲非常照顾,在几位医生的精心照料 下,她的母亲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之后,李秀英没有再见过鲍恩典女士。即使是在2003年母亲生病之前,她还经常提到鲍恩典女士,希望能再看看‘那个高高的女医生’。很遗憾,母亲一直没有完成这个心愿。在母亲的印象里,鲍恩典女士是个热心、耐心的医生,在抢救母亲期间,母亲想吃什么,鲍恩典女士都会尽量满足。”
通讯员 刘宁春 快报记者 刘峻
鲍恩典日记昨日公开快报记者 顾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