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研究者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王卫星:战争扭曲了施暴者的人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1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王卫星:战争扭曲了施暴者的人性
  协助张纯如收集资料

  “多年来,每当我有了一个新的研究成果,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这么一位杰出女性。”这位女士,就是写出《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的美籍华人张纯如。而王卫星能够深入这个研究领域,与张纯如有着密切的关系。

  1995年7月,张纯如冒着酷暑来到了南京,找到了时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孙宅巍教授。不巧的是,当时孙教授正承担一项重要的国家课题研究工作,于是,协助张纯如收集资料的任务就交给了王卫星。张纯如在南京待了近一个月,王卫星几乎每天都在协助她从事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收集工作。

  张纯如探究真相的执着以及她那严谨细心的工作态度让王卫星感动,在为张纯如女士收集整理资料的时候,王卫星也利用这一机会,进一步收集有关大屠杀的资料。在张纯如女士离开南京之后,王卫星根据收集来的资料,于当年的8月,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在报上发表了《日机轰炸下的南京》一文,而这也是他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也奠定了他以后研究的角度,他试图从侵华日军(施暴者)入手,来还原20世纪30年代的那段真相。

  两次赴日收集资料

  本世纪初,南京大学的张宪文教授开始领衔主持《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这一宏大课题的编纂工作,王卫星负责其中日本方面的资料收集、编纂工作,为了收集资料,王卫星于2003年和2006年两次去日本,每次近一个月。

  一位日本学者的大力支持,让王卫星他们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叫笠原十九司,是日本都留文科大学的教授。笠原十九司是日本著名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王卫星和同事到达日本后,笠原先生把所有收藏的资料都毫无保留地向他们公开。

  而且,笠原十九司还向王卫星等推荐了另外一位学者,他就是一桥大学的吉田裕教授,也是日本著名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在吉田裕先生的研究室,王卫星有了更大的发现,这就是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阵中回想录,其中有一部分冈村宁次这样回忆到:“到达中支那战场后,在听取了先遣官宫崎参谋、中支那派遣军特务部长原田少将、杭州机关长荻原中佐等人的报告才知道,派遣军前线部队一直以给养困难为借口,大批处死俘虏,已成恶习。南京战役时,大屠杀的人数多达四五万之多,对市民进行掠夺、强奸的也大有其人。”这是在所有日军官兵的回忆中,涉及大屠杀人数最多的一份资料。在吉田裕先生的研究室发现的《冈村宁次阵中回想录》是一本油印本,在日本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954年,离大屠杀过去才17年,应该是个比较可信的材料。王卫星如获至宝,立刻将全文复印下来。

  战争扭曲了人性

  研究这段人类悲剧所造成的心灵冲击,使王卫星的心情更加沉重。正是这种“沉重”,促使王卫星更加认真严谨地研究这一悲剧,探究历史真相,更加理性地思考这段悲剧留给人类的经验和教训。

  2006年夏天,王卫星在日本收集资料,发现了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参谋西原一策大佐所记录的《作战日志》,西原一策在1937年12月18日的日志中写道:“山田旅处置了15000名俘虏,其中我方一名士兵也与俘虏被一起射杀,约有一个团的俘虏进行抵抗,企图逃走。”在以往的史料中,人们曾发现过类似的记述,但是山田旅团那一次到底杀了多少人,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回忆说是两万人,有的回忆说是14000余人,还有的说是17000余人。西原一策作为上海派遣军司令部的参谋,他所记录的《作战日志》是目前为止最具权威的史料。王卫星分析认为,这段记录表明,当时约20000中国军人被日军俘虏,其中有一个团约5000人反抗逃走,其余约15000人全部被日军射杀。这段史事终于得到了证实。

  而在对施暴者的研究中,王卫星发现,作为施暴方的侵华日军官兵,在来到中国之前,有许多人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但他们来到中国以后,却变得如此野蛮和凶残。王卫星认为,这是战争扭曲了人性。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来到南京,南京的一批学者与大江健三郎先生进行了座谈,王卫星在座谈时说:“在战前一个善良的人,来到中国之后,却变得如此野蛮和凶残,这是为什么?是什么扭曲了人性?这值得人们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大江健三郎听后,深思了一下,然后说:“确实,这是我们人类应当认真反思的一个问题。”

  现在,回顾这段已经过去了70年的悲剧,王卫星说:“我认为,我们在研究这段人类悲剧的之后,应当超越民族的情感,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用人性的角度来反思这段历史,我们今天从事这一悲剧的研究,正是为了人们的心灵和肉体不再受到伤害,正是为了我们的世界不再有战争,正是为了我们的世界不再有悲剧。”         快报记者 朱俊骏

  【研究者】

  王卫星,现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日本侵华史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参与编译《魏特琳日记》;参撰《魏特琳传》。是《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55卷)的副主编之一,并负责编纂该史料集中日本方面的资料。

  王卫星之所以12年来孜孜不倦探究这段人类悲剧的真相,更多的是来自一份责任和沉重的历史感。在众多大屠杀史的研究者中,王卫星偏重于施暴者的研究,而在这12年的研究中,他触摸到了历史伤痕以及人性所在。

  王卫星展示南京大屠杀资料 快报记者 唐伟超 摄

  高兴祖

  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合著)、《南京大屠杀史稿》(合著)、《日军侵华暴行——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不容抹杀——驳日本议员石原慎太郎》等。

  高兴祖先生是国内史学界公认的南京大屠杀研究第一人。其著作《日军侵华暴行——南京大屠杀》是最先介绍南京大屠杀的专著。

  张连红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出版《日侵时期新马华人受害调查》等专著,并主持《魏特琳日记》和《魏特琳传》的翻译与撰写。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京大屠杀时期的南京安全区》、《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影响研究》、中国社科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项目《侵华日军南京1644细菌部队的调查与研究》,并承担海外合作项目《南京地区侵华日军性暴行的调查与研究》及其他项目多项。

  经盛鸿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兼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会副会长。从1997年至今先后出版有关大屠杀的专著《屠杀与抗争》、《南京的慰安所与慰安妇》等。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