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南京1937·70年祭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明天,12·13,“和平之舟”起航
· 这里,你能听到70年前的哀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12 日 星期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这里,你能听到70年前的哀歌
  70年前,这里血流成河,白骨成堆,冤魂惨然。

  今天,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矗立起一尊尊雕像,以惨烈的姿态,诉说着当年的无辜与凄惨,与之相对应的,是和平公园里一尊高达30米的和平雕塑。据介绍,新馆里共有五组雕塑,四组(家破人亡、逃难、冤魂的呐喊、胜利之墙)出自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之手,而和平雕塑则由鲁美学院的孙家彬教授雕刻。

  快报记者 毛丽萍 陈英 文

  快报记者 赵杰 泱波 摄

  冤魂的呐喊

  一座被劈开的山,寓意着山河破碎,其豁口便自然成了纪念馆的门道,所有的人要进入大屠杀纪念馆,都必须经过这道“屠杀之门”“死亡之门”“逃难之门”。左侧三角形直指苍穹,高达12米,山顶是直指苍穹的手,似在发出冤魂的呐喊;右侧则表现了平民生灵被屠戮的场面,6米高,画面上被绳索捆绑着的百姓群情激奋,如波浪一样涌动,却被四周的刺刀围得严严实实……“我痛恨日本兵,从一开始,我就确定,遇难同胞的雕塑中,不会出现一个鬼子的形象,在文字说明中同样也不会出现。”雕塑家吴为山说,的确,在所有的文字说明中,“恶魔”一词代替了大家心目中痛恨的那个词。

  逃难

  胜利之墙

  被日军强奸的少女投井自尽,儿子搀扶着八十岁的母亲颤颤巍巍地往前跑……10组逃难者形象,21个人物,让人冥冥中又回到了那真实的空间。吴为山告诉记者,这十组“逃难者”形象,都从大屠杀的记录中得来,都有活生生的原型,其中常志强还活着。

  常志强一家悲惨的一幕就这样被定格:母亲倒在地上,挣扎着用最后的力气去给哭叫的小儿子喂奶,终于不支死去。昨天,已80岁高龄的常志强再度回忆了当年泣血的遭遇:第二天,幸存的人们发现,他的母亲和弟弟已经冻僵在一起,分也分不开了。

  雕塑长墙的起首,是一尊高达11米的母子雕塑,这便是主题雕塑《家破人亡》。抱着孩子萎谢的身子,受辱的母亲眼泪也已干涸……她无助、无力、悲伤地仰望着苍天,张嘴欲喊,却喊不出声,流不出泪……

  吴为山介绍,“以11米的高度表示被凌辱后的母亲悲痛之极。她是千千万万受害家庭的代表,是蒙难祖国母亲的象征。造型似大写的‘人’字,嶙峋而沧桑的身躯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

  家破人亡

  站在江东门纪念馆里,远远就能看到一尊高高的白色的和平雕塑,它矗立在新馆的和平公园里。黑色的底座上,立着一位左手抱着小孩右手托着和平鸽的母亲。

  设计者沈阳鲁美学院的孙家彬教授表示,雕塑是用汉白玉雕的,母亲眼里表现出的是期盼,高30米,象征着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正面有9级台阶,象征着人类永久走向和平。“与吴为山的其他四组雕塑相互映衬,突出的是勿忘历史。”

  和平

  在纪念馆的出口,是一堵长达140米高8米的“胜利之墙”,是一座以“胜利”为主题的浮雕墙,以“V”型为基本构成,主要内容为“黄河咆哮——冒着敌人炮火前进”和“长江滔滔——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在“V”字的底部,则是一位吹响胜利军号的中国军人,脚踩日本人的钢盔和折断的指挥刀,给人一种胜利的喜悦与冲天的豪气。

  吴为山表示,表现南京大屠杀题材,昂奋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气节是最重要的。有一个重要的史实是:大屠杀发生在南京,最后,日本鬼子签署投降书,同样是在南京。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