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南京1937·70年祭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江东门纪念馆新发现
19具大屠杀遇难者遗骸
· 迁坟发现两颗子弹
村里老人说:我亲眼
看见你爷爷被鬼子枪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1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江东门纪念馆新发现19具大屠杀遇难者遗骸
  昏暗的光线下,清晰可见的19具遗骸静静躺在泥土中,纵横交错地分布着,5具在周围分布,中间层层叠压着14具,遗骸形态扭曲,有的甚至身首异处。隐约中时光倒转70年:惨叫声,呼救声,夹杂着的还有日军的狞笑声……

  这19具遗骸是去年该馆在扩建过程中新发现的,日前经考古专家和法医多次考证,鉴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

  “每次遇难者遗骨的发现,都是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朱成山表示,这是江东门纪念馆第三次发现遇难者遗骸。

  遗骸发现处建起了一座主题为“集体屠杀”的展厅快报记者 顾炜 摄

  [发现]

  [鉴定]

  扩建时惊现遇难者遗骸

  2006年4月3日,施工单位在新馆基坑支护桩护筒埋设时,在桩位下约2~2.5米处发现遗骸,文物部门于是展开了发掘。昨天,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介绍:“遗骸距现今地表约0.75米,土色灰黄,土质较黏,填土中发现有螺蛳壳、贝壳等包含物,因而推断此处原来的地形应是一处较低的洼地。发现遗骨具有层层叠压、相互交错的特点,呈现出特殊的、非正常掩埋的迹象,经判断此批遗骸约19具。”

  [鉴定]

  这就是大屠杀遇难者遗骸

  一堆白骨,怎么证明就是大屠杀遇难者的遗骸,文物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了科学的鉴定。

  “发现时,遗骸分布范围40平方米左右,由于现场保护需要,我们仅对已发掘出的遗骸表面进行了遗骸形态、遗骸损失、遗骸腐败崩解的检验。中心区域,表面至少可以看见14具遗骸,周围未见棺木痕迹,分布在中心区域周围的5具则发现有简易的棺木痕迹,但这些遗骸有的颅骨破碎,有的残缺不全,部分颅腔内充满灰褐色泥土,其中,成年男性遗骸12具,其余仅可辨认为成人遗骸,未能分辨性别。编号为07NJSH10的遗骸骨盆部位发现一个‘日’字形金属带扣,编号为07NJSH09的遗骸右锁骨部位发现二枚锈蚀的金属纽扣,编号为07NJSH01的遗骸为成年男性,其颅骨破碎,脊椎骨排列散乱,严重错位,下肢骨断端明显分离,间距达25cm,编号为07NJSH03的遗骸为成年女性,编号为07NJSH02的遗骸左髂骨外侧见大小3cm×0.7cm的创口。”

  昨天,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副主任许象成公布了鉴定报告:

  (一) 根据对现场遗骸的检验,中心区域密集分布的至少14具成人遗骸相互叠压,纵横交错,高低不一,姿态扭曲变形,分离、断裂现象明显,遗骸周围未见棺木痕迹,而其周边5具成人遗骸周围见有简易棺木痕迹,但排列方向凌乱,部分遗骸严重分离、错位,因此,可以推断该处遗骸属于非正常死亡后被非正常掩埋。

  (二) 所检遗骸与1998年4月、1999年7月及以后陆续发掘的遗骸地处同一区域,腐败崩解程度相当,都出土有纽扣、铁钉等物品,因而,可以推断,该处遗骸与上述遗骸系同时期被集中掩埋。

  前后共花了三个月时间,经过考古、史学、法医学专家鉴定,证明这些新发现的遗骸就是当年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遗骸。

  [保护]

  施工时曾整体搬迁

  鉴定结果出来后,这些遗骸在建设过程中怎么保护,成为焦点,最后专家提出了“原态保护”的方案:将目前发现的遗骨进行保护加固,整体移走,在别处进行防腐防霉处理,等工程完工之后再移回原位,进行陈列展出。

  2006年5月28日,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受南京市文物局委托,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新发掘出土的“遗骸遗址”现场进行了勘查,发现“遗骸遗址”处于一个低洼富水地带,且位于新馆的基建施工开挖范围内,急需进行保护处理。“考虑到该遗址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我们决定采用整体搬迁的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其整体性和真实性。”该馆研究员张金萍介绍,相关工作人员先对“遗骸遗址”进行了消毒去霉,然后在土里注入化学剂使土表层加固,接着根据遗骸的相对位置进行开挖切割土层并安装了托箱,将其分别装在六个木箱内进行吊装搬迁。“6月23日,六个木箱,我们全部将其安全搬迁放置在纪念馆西侧的指定位置,外面搭建活动房进行保护。”

  记者获悉,今年11月14日,新馆的基建施工完成后,这六个木箱才回到原址,并按照考古发掘出土时的准确位置进行了复原,“一直忙到12月8日,我们还对复原后的‘遗骸遗址’进行了清洗、加固和封护保护,使其能够满足陈列展览的要求,并达到了文物保护工程中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张金萍表示。

  [布展]

  调整设计为遗址专设展厅

  据介绍,发现遗骸后,根据GPS定位系统所确定的遗骸区域和位置,指挥部按照文物管理部门和纪念馆关于遗骸原位展出的要求,通知设计单位对新馆建筑结构进行了设计调整。昨天,朱成山也对此进行了证实,并透露展陈设计也因此重新定位,量身定做了“集体屠杀”这样一个空间展陈范围。

  走下长长的楼梯,绕过新馆的祭奠堂,再往前就到了新发现的遗骸处,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四面墙上全是平民被集体屠杀的景象,大幅的油画,大幅的照片,每张画面中尸体横陈,扎眼的是日军手上滴血的刺刀和脸上冷冷的狞笑,进门的顶上还有一个大型的液晶电视,不停地重复着当年的惨景……而厅的正中间则是一块空地与底下一层直接相连,四周用玻璃及不锈钢架拦起,趴在上面向下俯视,看到的则是交缠在一起的一堆白骨,或侧或扭或分离,中心区域的边上,还散落着5具遗骸。展厅与下面遗骸遗址采用了透明的隔离方式,边上铺的是厚厚的钢化玻璃,脚踩上去,就能看到下面黄土上堆着的累累白骨。

  “这只是表层,我们没有往下再挖,底下可能还有。”说起这个遗骸遗址,朱成山用了四个字——“苍天有眼”。他说,当时建设时,因为地下开挖,为了送料方便,就在这个地方留了一个口,没想到这个口每天早晨和晚上光线在下面的投影都不一样,而照到的地方就是遗骸的地方,“后来这个口就留下来了,你看,就是头上这个窗,也许冥冥中老天就在提醒我们,这是遗骸的地方。”记者抬头往上看,果然在遗骸遗址的上方,有一个三角形的窗口。“这个设计就叫‘苍天有眼’,后面还有个展厅设计也与此类似,定名为‘一道天光’,两者都与光线有关,是设计中的一大亮点。”朱成山透露,不过至于“一道天光”具体在哪,他表示暂时保密。实习生 谭明村

  快报记者 毛丽萍

  ■链接

  江东门纪念馆

  三次发现遇难者遗骸

  ■1984年建馆之初,曾首次在现场发掘出部分遇难者遗骸,被集中陈列在现遗骨陈列室内。

  

  ■1998年~1999年,纪念馆在整理草坪时再次发现遇难者遗骸,经考古发掘,共出土表层遗骸208具,原址原貌陈列在今“万人坑”遗址内。

  

  ■2006年4月3日,新馆扩建过程中又发掘出部分遇难者遗骸,与前两次发掘的遇难者遗骸相互印证,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关新闻

  伪满皇宫博物院

  赠送一批侵华文物

  快报讯(实习生 谭明村 记者 毛丽萍)昨天,为了支持江东门纪念馆新馆专题陈列“胜利南京1945”的布展,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派人专程前来南京,赠送8件珍贵的文物及复制品,包括“侵华日军中村仪部队‘支那事变’从军纪念枣红色漆木盘”“关东军用粗陶碗”“‘支那事变’纪念酒壶”“铜铸满洲事变纪念装甲车模型”“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和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签订的《日满议定书》”(复制品)以及复制的“伪满协定签订桌”等。

  工作人员正在清理遇难者遗骸快报记者 顾炜 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