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明朝所有文武大臣从下马坊步行,沿着神道一路步行到明孝陵谒陵。如今,明孝陵的入口有七八个,哪一条是明大臣们最原始的行走路线呢?昨天,在江苏省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工作会议上,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余金保说:今年年底,大金门至四方城段的栈道将全面修好,这样,今人就可以按古人的路线来游览明孝陵了。
至于明孝陵上一些关键文物的健康,余金保说:它们每个月都做一次健康监测,4年下来,发现四方城略有下沉,方城明楼渗水比较严重,“解决方案就是给它们加顶。目前,方城明楼加顶保护工程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论证,就等国家文物局批准通过了。”
600多年前,古人如此前往明孝陵
“600年前,所有文武大臣从下马坊下马,走路来到大金门,而后来到四方城,经过外金水桥,沿着神道来到棂星门,再沿内金水桥最终到达明孝陵,进行谒陵。”昨天,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这是一条他考古出来的、古人以前拜谒明孝陵的一般路线。“民国时期,由于某种因素,下马坊向北平移了20多米,这条古人拜谒明孝陵的路线,也由此被割断了。如今,明孝陵的参观入口有很多,但是很少人知道600多年前大臣们的谒陵路线。”
今年底,大金门至四方城段的栈道将全面修好,这意味着600多年前古人的谒陵路线,如今可以再次开通了。“其实,我们也希望通过引导,让观众按古人路线来参观明孝陵,这样可以看到明孝陵的全景。”
健康监测,四方城略有下沉
“四年前,我们和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合作,对四方城、大金门、内红门、方城明楼等文物本体进行健康状况的监测。”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处长王前华表示,这种监测每个月测量一次,每年评价一次。目前,监测结果已经出来:“监测的数据主要是看有没有变形、下沉,文物本体有没有渗水等,从检查结果来看,只有四方城略有下沉,而这种下沉是肉眼看不出来的。”
王前华说,监测的整个过程都使用光栅传感器等先进设备,不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任何损伤。通过四年来的检测,他们发现,这四个检测点都存在着渗水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了不易察觉的城砖松动。
明楼加顶,专家已通过方案
“方城明楼的地基非常深厚,是由鹅卵石、黄土人工分层夯足的,考古勘探到了地下2米,不见开裂,可见地基非常牢固。明楼东、西、南三面墙体都保存完好,北面墙体除了解放后修复时留下的一些垃圾和部分墙体坍塌外,大部分墙体都还在,不过,方城明楼的渗水问题非常严重,最深的积水达到1厘米左右,这些水在明楼内部四处流走,对明楼的危害很大。”目前,管理局已经对文武方门和内红门进行了加顶保护,而对大金门、四方城、方城明楼的加顶保护也在筹划当中。
据了解,方城明楼作为孝陵内最重要的地面建筑之一,它的加顶保护方案更是非常慎重。如今,有关专家已经通过了对方城明楼进行加顶保护的计划。 “这将是一个解决渗水问题的永久性保护方案。”余金保表示,明楼加顶工程就等国家文物局的最终批文了。
快报记者 胡玉梅
实习生 李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