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封面专栏/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治矿难,先治“盲社会”
· “性别公交”可爱的乌托邦
· 央企为什么会这样“红”?
· 不妨用央企利润缩小收入差距
· 谁纵容了外国大品牌?
· 上调水价应充分考虑民生
· 发改委都表态了
水价上调还要听证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1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治矿难,先治“盲社会”
  【中国日记之熊培云专栏】

  截至12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12·5”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总人数共计105人。日前,山西省代省长孟学农代表山西省政府向国务院作深刻检讨,并表示山西省将广泛发动群众进行监督举报,建立安全生产隐患群众有奖举报机制。

  应该说,在时代造就的悲剧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设立奖励举报制度,鼓励群众监督举报,对于医治矿难这个顽症,当说是个好消息。一方面,它可以调动社会力量挖掘隐患;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对隐患熟视无睹的人来说,这种奖励无疑可以起到某种激活作用。如果每一位公民都能够睁大眼睛,能够告诉我们社会究竟存在怎样的风险,即使只在客观上减少了一场矿难,也是莫大的功德。

  谈到社会生活中的冷漠与不幸,人们难免会想起李杨先生的“盲系列”电影《盲井》和《盲山》,想起这位优秀的导演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盲社会”,请注意,这不是黑,而是盲。在一个对罪恶和危险视而不见的世界里,人们的眼睛不是简单地瞎了,而是“死了”。正如李杨所说,所谓“盲”,就是“亡目”,而“亡目”的意思就是“眼睛死了”。

  显然,眼睛死了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就像人们说的“哀莫大于心死”,尽管心脏还在跳动,但这个人的所有精气神都死了。同样,那些眼睛完好的人,如果心死了,那么尽管能看到很多东西,但也只能是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盲”背后是“心盲”。

  不过,具体到奖励举报这一层面,“心盲”与“眼盲”并不等同。如上所述,奖励会给举报者带来好处,在此功利目的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眼盲”者复活自己的眼睛。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们的“心盲”也治好了。从这方面说,奖励举报也许能起到某种实用,但并不必然意味着对生命文化的敬重与重建。

  除了人心之盲,还应该看到制度之盲。我们注意到,在公开检讨中,临汾市长也承认,监管部门只监督不管理,只尽职不尽责的工作作风直接纵容了矿主只要钱不要命的冒险行为。同样是在调查组成立大会上,对于此前瑞之源煤矿“六证齐全”的说法,国家安监局局长李毅中近乎拍案而起,“什么六证齐全,是五毒俱全!”为什么“六证齐全”后面的真实竟是令人寒心愤怒的“五毒俱全”?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吊诡的现实,所谓证照更像是几张并不灵验的符咒。当“五毒”被层层曝光,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些煤矿借用这个符咒所要防范的,根本不是什么抖动大地、导致矿难的魔鬼,而是发给他们这个符咒的人。或者说,心存侥幸的煤矿主所要防范的并非作业危险,而是监管他们的政府部门。

  诚然,有奖举报所形成的责任社会化有益于及时发现危险,但必须承认的是,无论公民如何受邀于重赏,个人举报终归只是“客串”,而制度之盲必须着眼于制度解决。与此同时,如果我们承认所有悲剧都有根源,就应该看到每一次矿难都是一封举报信,尽管这是一封迟到的举报信,但它无疑是有“价值”的。显而易见,“矿难不断,道歉不止”的背后,就是血的教训没有真正引起重视。倘使政府能够诚心诚意地探究悲剧的根源,不折不扣地建设制度,相信无论是对于生者,还是死者,都是一种告慰。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有文集《思想国》问世)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