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南都市报》报道 在江西省这种南方的常温状态下,尸体竟然不腐烂。而本不具备古埃及那种地理环境,也没有过多、过精的技术手段,却能把尸体变成木乃伊。这对很多人来说,简直不敢想象。但在上饶县,村民林上水却把父亲林观荣的遗体变成木乃伊,至今7年多不曾腐烂。
12月8日,记者前往上饶县罗桥街道办事处下山居委会采访,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学到不少防腐知识。
老汉留下遗嘱要坐缸
据林上水介绍,父亲林观荣生于1925年,一直务农。上世纪60年代末,父亲突然对荤食有一种厌恶感,非要吃素,这样一来,家里烧饭菜倒成了难题。“当时,家里锅灶餐具有两套,其中一套专门给父亲用,一直用到临终”。由于饭菜与家人不同,烧菜煮饭都不方便,人家过年时,父亲却一个人避开吃。后来,他父亲便专程带上大米和素菜,赶到附近一个叫“灵山”的寺庙,跟庙里僧人一起吃。一来二往,父亲跟寺庙里的人都很熟悉。
林上水说,与僧人们接触多了,父亲对自己的殡葬方式有了个人想法。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父亲就交代林上水,要求死后不用棺木,要坐缸。
孝子买进当地最大缸
林上水的母亲接着说,2000年2月12日,比自己大整整10岁的丈夫林观荣患脑血栓疾病,治疗20多天都没说一句话,病也不见好转。突然,3月9日,丈夫终于开口说话,还把儿子林上水叫到病床前,要林上水给丈夫林观荣做好坐缸的准备。
“我走到父亲病床前,父亲很清晰地叫了我的名字,再次跟我讲起坐缸的事。当时,我觉得20多天不说话的父亲竟又开口说话,很不可思议,心想也许这就是留遗嘱的时刻了,我只有按照遗嘱去做。”林上水情绪有点激动地对记者叙述。
林上水说,听完父亲的嘱咐,他赶紧叫姐夫四处帮忙寻找陶缸。经过辛苦寻找,他们找到一个当地最大、质地非常好的陶缸,还配搭一个跟这最大缸口径相吻合的小缸。“这两个缸只是大小不同的普通缸,可以扣在一起,便于密封。” 3月12日,林观荣闭上双眼。
后辈安葬遗体费心思
父亲去世后的第3天,林上水请来专门的工匠,“我们按民间将遗体放进棺木的程序,先在大缸底部摆放为父亲新做的寿衣和一张小木凳,然后将父亲的遗体抱进缸,让父亲坐在小木凳上,双手分别搭在两个膝盖位置。随后,我们从亲戚家挑来1筐质地较好的木炭,用一种比草纸更细腻的黄纸把精制石灰粉包装好,一起放进缸里,将遗体周围挤紧,连脖子后面都塞得紧紧的,但头部露出。之后,我们又把同样既不透风也不渗水的小缸扣在大缸上,把事先用桐油与石灰搅拌而成的浆认真糊在两个缸的缸口,完全密封。”林上水一边叙述,一边给记者演示。
处理完毕后,林上水在离家约200米远的一块自留地上搭建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把装着父亲遗体的陶缸放在里面,实行全封闭处理。
千日遗体变成木乃伊
按照林观荣生前遗嘱,坐缸千日之后要换成塑像。于是,林上水决定于2003年11月29日把陶缸打开。
“当时,我心里还真是有点怕,生怕父亲的遗体腐烂得难看。可打开缸后,竟然发现里面所有东西完好如初,父亲的遗体除臀部没有干透之外,跟木乃伊一模一样,但比刚放进缸里的时候变得更黑了。”林上水说,之前他听人说过,坐缸不成功的遗体最终会腐烂变成白骨一堆,很难看。
打开陶缸后,他又请来工匠,在木乃伊上面糊上石膏,确保完全密封,塑造了一具父亲的石膏真身像。后来听说石膏真身像容易被盗,又按稍小的规格,用樟木雕塑一具副身像,并分别给穿上衣服。因林家家境一般,他只好把两具塑像摆放在两层农家楼房的二楼主厅,陶缸则摆到二楼另外的房间。
解剖专家解不腐之谜
据林上水介绍,他一直以为人死后尸体是僵硬的,但他在父亲死后第3天却发现,父亲的遗体竟然是软绵绵的,很容易就被抱进陶缸里,遂怀疑是不是真有什么“神灵”在支持父亲坐缸,所以至今7年不腐烂也就顺理成章。
对此说法,江西医学院解剖学教授、解剖教研室主任艾有生告诉记者,人死后会有一段时间的尸体僵硬,医学上叫作尸僵期,一般地说为24小时左右,而如果超过48小时,尸体自然会变软,因此,林观荣死后第3天坐缸时遗体变软,完全是正常现象。
对于尸体7年不腐现象,艾有生解释称,这跟林上水在父亲坐缸前后使用的防腐材料有关。石灰、木炭均具有很好的吸水防腐作用,石灰还可以杀菌,而桐油则有防腐防蛀的功能。这些材料集中在一起,加上处于全封闭状态,自然起到很好的防腐效果。
艾有生认为,在医学上,一般用福尔马林(即甲醛)作前期杀菌处理,但林上水未作这些处理,并且未掏空内脏,因此林观荣坐缸3年多之后,臀部仍未能干透,也就很好解释了。关于这一点,也是林上水目前最担心的,他担心塑像之后还可能发生腐烂现象。
民政部门称做法不妥
林上水的做法是不是符合我国殡葬法规呢?记者为此采访了鹰潭市民政局副局长何丽华。何丽华说,《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她表示,尽管该条例没有明确指出缸葬的做法是对还是错,但林上水为此耗费比火葬、土葬更多的资金,就不符节俭办丧事的要求了,因此在做法上不可取。她说,把遗体摆放在家里,从情理上也很难接受。
上饶一村民使用缸葬法使父亲遗体3年不腐后用石膏塑真身像
孝子买进当地最大缸
■链接
民俗人士赞同缸葬法
记者试图对全国各地是否有同类葬法作更多了解,结果通过百度搜索发现,原来这种葬法又叫“瓮葬”,在我国一些地区发现曾有古墓采用这种葬法,曾盛行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历史可上溯至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做法却鲜见报道。
湖南怀化民俗人士阳国胜在他的博客中写道,去年1月底,他在湘西洪江市目睹一次葬仪全过程,采用的就是陶缸葬。他认为,采用陶缸葬古俗处理亲人后事无可非厚,任何葬式都是对死者的合理处置,对生者心灵的自我安慰,历史上的葬俗会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从社会条件分析,传统的棺木土葬大量侵占土地和树木资源,社会已难以承受。而在一些城市,一些人对死者火化后依然实行二次土葬,同样占用土地。陶缸简易葬能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如加以规范,有可能引导我国殡葬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