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妻子和女儿过上好日子,王学奄远赴俄罗斯打工。他努力工作,希望过两三年就能把妻女接到身边团聚。
留在家乡的妻子,一边拉扯女儿,一边包揽所有农活,丈夫的来信是她唯一的安慰,也是甜蜜的期盼。
然而,战争改变了一切。自从离开祖国,王学奄就再也没能回来。战争结束后,当他再次与妻子取得联系时,却发现,妻子已经改嫁……
战争让夫妻俩天各一方
张秀英本名叫王秀英,1927年阴历10月初三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卜庄镇王家屯。张秀英的降生,给新婚燕尔的王学奄和张玉兰夫妻极大安慰。虽然夫妻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对女儿的呵护却是无以复加。
张秀英4岁时,她爷爷从俄罗斯回来探亲。爷爷在俄罗斯彼尔母州昆古尔市当建筑工人,虽然工作辛苦,但每个月挣的工资比在家乡种一年地的收入都多。这天晚上,临睡前,王学奄对妻子张玉兰说:“要不我也跟爹过去看看。”张玉兰虽然舍不得丈夫,但想到只有让丈夫出去,才能多赚钱改善家里的生活,她最终还是含泪答应了。王学奄动情地把妻子搂在怀里,说:“过个两三年,我那边生活安顿好了,就来接你和女儿。”
就这样一对恩爱小夫妻洒泪而别,王学奄跟随父亲来到了俄罗斯。
三年的时间不算长,但对于张玉兰来说,三年的生活也不算短。一方面她要拉扯懵懂的女儿,一方面又要下地干活侍弄庄稼。这些对于男人来说都是难以胜任的活,落在一个柔弱女子身上,困难可想而知了。丈夫刚去的时候,时常邮来信件和卢布,张玉兰感到生活还可以维持,自己对未来也有了盼头。但不久日本鬼子侵占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王学奄想回国接妻子和女儿的愿望落了空。
张玉兰承受了一般女人无法承受的困难和痛苦,看见母女俩生活无法维持,邻居张世清就常来帮忙。好心人看到张世清没结过婚,而张玉兰一个人领着女儿生活难以维持,就说干脆你们在一起过吧。起先张玉兰念及王学奄一直没同意,但几年下来,丈夫不但杳无音信,而且由于日本鬼子的掠夺,辛苦一年的收成颗粒无收,若不是靠张世清打工挣钱维持,早就……万般无奈的张玉兰,面对乡亲们再次提亲,没有拒绝。女儿王秀英从此随了继父的姓。
那时的山东地少人多,生活艰辛,许多山东人开始出外打工逃荒,也就是在这时,长大的张秀英跟随父母来到了牡丹江,嫁给了一个叫张德三的山东人,开始了自己在牡丹江的生活。
重情男等来爱妻远嫁他乡
一场战争,让远在俄罗斯的王学奄失去了跟妻女的联系,他也无法回国,只能在俄罗斯继续生活。
有雕刻技术的王学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给一位死去的俄罗斯人刻了墓志铭。当对方把不菲的收入塞进他怀里时,厚道的王学奄在这不经意中发现了商机,从此他开始涉足雕刻石碑,为死去的人做墓志铭。几年后,王学奄就成了到俄罗斯打工的富裕户,自然许多中国和俄罗斯姑娘向他抛去了橄榄枝,但一心想着自己妻女的王学奄,每到这时都会把藏在口袋里的张玉兰母女的照片拿给他们看,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位忠贞男儿的心。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通过电波传到俄罗斯时,王学奄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1950年,王学奄寻找爱妻张玉兰及女儿王秀英的书信邮到了山东省昌邑县卜庄镇王家屯。因为这是一封特殊来信,所以镇领导和村干部极其重视。当他们知道张玉兰及女儿已离开山东去东北牡丹江后,又积极跟牡丹江有关方面联系,把信辗转邮给了张玉兰。当老人接到这封写于八个月前的书信时,不觉痛哭道:“学奄,我对不起你呀!我没能遵守我们分离时的诺言。”
张秀英安慰母亲。并按母亲的意思给远在俄罗斯的生父写了一封信,叙说了这些年的世事变化和人间沧桑。
王学奄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盼来的竟是这样的结果,忍不住号啕痛哭,他不是埋怨妻子的不忠,而是恨战争。王学奄给妻子女儿邮去了俄罗斯最流行的的确凉和毛毯等当时国内紧俏的商品,表达这些年自己对妻女的亏欠和深情。张玉兰和张秀英母女听说王学奄身体不好,就邮去中草药和王学奄爱吃的家乡的酱油。
为了自己老有所依,后来,王学奄和一位俄罗斯姑娘结婚了。在俄罗斯成家后,王学奄先后有了两个儿子。
1952年,张玉兰身染重病去世,临死前,她紧紧握住女儿的手,哽咽地说:“这一生我唯一对不起的人就是你的生父啊!”
当张秀英第一次通过越洋长途把母亲的愧疚和郁郁而亡的消息告诉父亲时,王学奄手握听筒哭了。当天他就给张玉兰刻了一块石碑。正面是:爱妻张玉兰;背面是:携手一时,深爱一生。
王学奄想回国看看,但因为二儿子意外溺水身亡,深受打击,未能成行。待经过两年的调养,王学奄从失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就又筹划着去牡丹江看看女儿,但这时中苏关系突然恶化,想来中国的愿望泡汤了。
1973年,王学奄老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面对大儿子尤拉和孙女欧丽亚,老人说:“别忘了,你们在中国还有亲人!”
听节目听到亲人消息
张秀英先后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上世纪八十年代,张秀英让小女儿张春梅往俄罗斯写信,找找同父异母的弟弟尤拉。一连发了5封书信,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接下来,张秀英的五个孩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寻找在俄罗斯的亲人,但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
2007年8月,张春梅的一个好朋友要到俄罗斯做买卖。这时张春梅又想起母亲未了的心愿,于是就委托他到俄罗斯找尤拉舅舅。
到了俄罗斯,安顿好自己的生意,这位朋友就约来自己在俄罗斯开武馆的朋友巴巴洛夫,把张春梅委托的事说了一遍。巴巴洛夫也是个热心肠的人,一听这事,二话没说,一口应允。巴巴洛夫把尤拉和尤拉女儿欧丽亚的资料复印了500份,分发到俄罗斯所有的武馆,让他们协助寻找。没过一周,巴巴洛夫就接到彼尔母州昆古尔市武馆打来的电话,欧丽亚找到了。
原来尤拉和欧丽亚一直生活在昆古尔市。但尤拉没到50岁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离了婚的欧丽亚带着女儿阿丽娜生活。2007年9月5日,欧丽亚跟往常一样到商店上班。站柜台时为了打发寂寞,欧丽亚就买了一台半导体,听听昆古尔电台的娱乐节目,而早晨9点的笑话节目,是欧丽亚每天必听的节目。但当那天她打开广播收听笑话时,中间插播的一条寻人信息瞬间让她惊呆了。
“各位听众朋友你们好!现在插播一条寻人信息。有一位中国老人寻找她在俄罗斯的亲人。这位中国老人叫张秀英,她要寻找的俄罗斯亲人是她同父异母的弟弟尤拉和尤拉的女儿欧丽亚……”
欧丽亚愣在那里,半天都回不过神来,直到来买东西的顾客,连喊她三遍,她才清醒过来。她发疯般跑到经理跟前,泪流满面地说:“我要请假,我要请假!”经理看着语无伦次的欧丽亚,知道在她身上一定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于是一面让人替她的班,一面劝她冷静慢慢说。但这一刻的欧丽亚又如何能冷静下来,只是一个劲地说:“快,快送我去电台。”
经理开车送欧丽亚去电台。渐渐地,欧丽亚的心情平静了下来,经理也慢慢听懂了她的故事。把欧丽亚送到电台,好心的经理就给正在上学的阿丽娜打去电话。顾不上请假,阿丽娜疯了般往电台跑。当她到达电台时,与正从电台出来的母亲撞了个满怀……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从北京到牡丹江的班机缓缓地落在牡丹江的土地上。当欧丽亚与阿丽娜抱住坐在轮椅上的张秀英老人时,整个机场哭声一片。经历了70多年沧桑变迁,王学奄老人的后代终于实现了骨肉团聚。
(谢绝转载、上网)刘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