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李德育家住丹徒宝堰,他住的镇子上,现在还有家庭小酒坊。有时候,傍晚散步,打老远,李德育就能闻到从那些酒坊中飘散出来的香味。这味道他太熟悉了,因为从前,他家也有酒坊,还开了酒行,酒行的规模,曾经是宝堰镇上最大的……
李家的酒坊到底有多大?李德育说,家谱里白纸黑字,都写得一清二楚。
两部残谱,两段故事
在宝堰李氏族人手中,珍藏着两部《李氏庆传宗谱》,但都是残本。珍藏在李可信手中的一部,仅残存卷二、卷十二两册。珍藏在李定手中的一部,残存七册。由于这些残本互不重复,将两部残本合起来,可以得到九册《李氏庆传宗谱》。从《李氏庆传宗谱》第十二册后面附录的跋、收谱录等资料来看,这应该是最后一册,这也就意味着,全谱十二册。当时这套宗谱仅印了十四套。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在“文革”期间,面对“除四旧”的浪潮,李氏族人纷纷将宗谱投入火中,付之一炬。当时的李可信还比较年轻,在母亲将宗谱投入火堆的那一瞬间,他偷偷抢下了两册,藏了起来。这两册宗谱才幸运地躲过一劫。多年之后,李德育从李可信那儿借来这两本宗谱,用来研究家族历史。当时这两本宗谱已残破不堪,李德育用了半个多月时间,才将宗谱修缮好,并像宝贝一样小心珍藏着。
李定手中的一部宗谱,来历更具传奇色彩。那是不久前,李定到儿子开办的煤球厂去玩,无意中说起在中国李氏是大姓,但可惜宗谱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在厂里打工的一个安徽人闻听后,称自己手中有本李氏宗谱。好奇之下,李定跟着这个安徽人到他家里去看看。一看之下,李定大喜过望,这正是自己家族的《李氏庆传宗谱》!据这个安徽人称,这部宗谱是自己几年前收购废纸时收来的。
宋代就有李氏谱牒
尽管这两部都是残本宗谱,但对李德育来说,价值仍然无法估量。长期以来,李德育一直萌动着这样的想法,他想寻根,了解家族的历史。特别是到了晚年,这一想法愈加强烈。于是通过研读宗谱,李德育渐渐揭开了家族湮灭的历史。
李氏家族源于甘肃陇西一带,追寻李氏远祖,可上溯到隋唐时代,李氏家族那时得到天时地利的发展条件,门阀士庶观念影响着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宗谱中,李世民也位列其中。后因民族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李氏家族也大批移居到沿江及南方各地。李氏宗族何时入迁丹徒宝堰,李德育从残本宗谱推断,大约在南宋期间。那时民族战乱频繁,为避元兵侵扰举家迁居,很可能是避乱图安的求生之策。
李氏谱牒修撰由来已久。从残本宗谱来看,先祖九言公早在宋元符三年就开始修谱,后来元至大二年镇公重修;明洪武十三年德荫公任教浙江钱塘,续修旧谱;清康熙、乾隆、道光等朝,修者愈众。李德育介绍说,目前发现的这两部残本《李氏庆传宗谱》是同一刻本,大约刊刻于清末光绪年间。
曾祖开酒行办实业
久远的先辈,宗谱中已无详实记载。但清末民初宝堰李氏前人的点滴业绩,在宗谱仍然可以找到印迹。李德育说,尽管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曾祖和祖父,但听族人讲述了很多有关他们的故事。曾祖和祖父的生前作为,激励着后裔子孙奋发上进。
李德育的曾祖李雨春是四十三世孙,善于观察思考的他洞察到在农村单靠种田收入不易丰足,应以经商作为开拓途径,争取以商补农。李雨春随即开设了铭记酒行,每年酒销售量达四十万担左右,约占宝堰酒业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并且保持数十年兴盛不衰,最盛时,酒行流动资金达九十二万元。李雨春也因此在镇江一带被人称为“拥有百万资产的商业巨子”。铭记酒行的酒都收购于周边乡镇,收购时保证农民每担酒有两至三角的利润。这样一来,酿酒作坊在宝堰一带迅速发展起来。后来,李雨春又相继开设了庆遂砻坊、义隆杂货店、至和木行、义大布店,并增添了一百多亩水稻田,形成了农工商三产齐全的家业规模。
李雨春生活俭朴,但对公益事业往往一掷万金毫不吝惜。光绪二十二年适逢江南大旱,宝堰通济河年久失修,河道淤塞。在疏通工程中,李雨春倾注了极大精力,并捐款纹银五万多两。镇江知府王仁堪将李雨春的义举上报朝廷,朝廷赐给盖有玉玺的黄绫御敕一道,并用外壳漆着朱红又加飞金的四方木盒装着,挂在李家“务本堂”大厅正梁上。
祖父李培田是李雨春的独生子。李雨春去世后,李培田掌管了铭记酒行。1913年为了开发民智,李培田自己承担全部办学经费,创办了丹徒县第三高等小学,从镇江请了三位老师前来任教,并对学生学费、书籍费全免。李培田用于学校的经费非常可观,据账册记载,一年达7000多元。此事经政府逐级上报后,当时中央政府以大总统黎元洪名义,褒奖李培田匾额一方,上题“敬教劝学”四个大字,盖有大总统印。李德育记得自己小时候还看过这块悬挂于厅堂上的匾额,但后来竟不知去向了。
鱼塘曾是酿酒水源
这次重新得到两部宗谱,勾起了李德育无限的回忆。在宝堰上桥,有一片一亩多的鱼塘。李德育清晰地记得,在自己小时候,池塘里的水是用来取水酿酒的。听长辈称,这是曾祖李雨春开设铭记酒行时人工挖出的塘,为的就是取水方便。后来李雨春、李培田相继过世,适逢抗战爆发,李氏的诸多产业也随即中止,后来李氏家族便从此告别了酿酒生涯。离这片水塘不远,原来还有座小房子,是用来放置酿酒工具的。现在这座房子也已经被拆掉了。
李德育内心还涌动着一个情结: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重修李氏宗谱。在抗战爆发前,李氏族人已商量好重修宗谱,并且做好了相关准备。适逢抗战爆发,这一事情也因此耽搁了下来,随着很多族人的外出逃亡,这件事也就彻底泡汤了。现在适逢盛世,特别是两部残本《李氏庆传宗谱》的相继发现,让不少族人又有了重修旧谱的想法。由于李德育文化程度较高,退休前在宝堰中学担任过数学、物理、历史教师,而且一直居住在宝堰,所以大家纷纷找到李德育,想请他出面促成这件事。李德育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啊,这也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未偿的心愿,但我毕竟年纪大了,要想完成这件事,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真不知道,我在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看到重修的宗谱了!”说这话时,李德育眼眶中闪动着泪花。
习斌/文 陶春/摄
李德育
李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