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齐白石嘴刁 曾国荃“有点烦”
· 菠萝蜜“搬家”来宁 花竟开错地方
· “奥运”航空配餐 荤菜要测体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到南图看看名人的书信里都写了啥
齐白石嘴刁 曾国荃“有点烦”
  齐白石嘴刁

  曾国荃“有点烦”

  国事家事寻常事,家信战信祝贺信……昨天,由李学忠父子收藏的名人手迹在南京图书馆展出,这次共展出了明末至近现代150余位名人的书信,其中有刘墉、曾国藩、康有为等官员对历史事件的记述,也有陈继儒、吴昌硕、胡适等学者的手迹,还有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等艺术家的生活记录。展览历时12天,对市民免费开放。

  ■格式

  名人写信讲究礼仪

  时下年轻人写信,如果给父母,一般都直呼“老爸”“老妈”,给同辈,一般直呼其名。但是名人的书信,却很讲究礼仪,就算是给好朋友的书信,也要用“先生”“阁下”之类的尊称;而且在书信中,一般都用对方的字或者号,以示尊重。而信尾落款则多署自己的本名,有一定身份的人常署上自己的号,或是自己的书斋名。最后,还要加上“顿首”或者“拜上”之类的谦恭之词。不过,名人们的繁文缛节,倒是妨碍了观众欣赏本次展览,因为称呼对方的字、号,观众就很难知道这封信是写给谁的。

  ■信纸

  信纸体现名人情趣

  150份书信中,行书、楷书、草书……各种字体都有。在信笺的选择上,大有讲究。南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曹红军博士告诉记者,以前,就算是一封祝贺信,在信纸的选择上也有讲究。“不仅要讲究色彩的搭配,还要讲究底子,图案,文字等,总而言之,信笺要体现名人的情趣。”记者看到,齐白石的信笺纸上,不仅有齐白石本人的画,还有相对应的文字打底,而南京的清代状元秦大士的一封贺信,信中写道,朋友的弟弟和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是“三凤齐飞一门”,在那个年代是非常稀有的事,信纸的末端可以看到三朵绽放的菊花很是美丽。而潘遵祁的信纸不仅讲究图案,还特意选用了白、黄、红三张信纸,可见,此人平时喜欢这三种颜色。“据说,当年,南京的十竹斋还专门给名人们制作信纸,应不同的要求制作不同的信纸。而梁启超更是自己制作信纸,以表精心和情趣。”

  ■内容

  曾国荃:

  驻扎孝陵卫“有点烦”

  展览中有一封曾国荃带兵攻打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时写给哥哥曾国藩的信:“昨扎龙膊子山,去城咫尺,现已扎住,唯伤已数十人而已。即日并将太平门合围,克下力量尚不敷也。”意思是已驻扎南京城外,攻城力量尚有不足。有趣的是,信中用的不是我们常说的南京城墙的“龙脖子”,而是指胳膊的“龙膊子”,反映出地名的变迁。

  还有一封则是曾国荃向李鸿章求援的,信中讲述了攻打太平天国南京城的部队粮饷情况以及驻扎情况。信中写道:“十月初间与粮台核算老营欠数,竟已满一百八十万。新营到齐,将来与老营合计,每月饷需共近三十万……敝军扎朝阳门外孝陵卫一带,而洪逆偏能 静镇城中,尚无变动,殊为可恼。连日驰驱,惫甚,握管不成字。率叩”从信件中可以看到,曾国荃向李鸿章可谓连叹苦经,不仅部队粮饷不足,而且驻扎在朝阳门(今中山门)外的孝陵卫,而洪秀全却镇守在 南京城里,使他“有点烦”,非常疲惫。曾国荃的哥哥曾国藩和李鸿章是师生,但后来逐渐不和。这次展出的书信,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弥漫的“硝烟”。李学忠的弟弟李学明向记者介绍,在攻打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时,谁先入城谁就立下头功,他们因此分别向慈禧上书,针锋相对,李鸿章认为老师应该让着学生,曾国藩则认为学生应该让着老师。

  齐白石:

  嘴巴有点刁

  “象贤世先生,鉴来获悉,干贝乃海货也。非南方物。或吴淞口外所产。未可知。如价不居奇,则请先生带一二斤。再有一种鱼。不独无小骨,大骨亦无多。仅背上大骨一条。不硬。还脆。如猪肉中之有脆骨。如易买,可带一二条。其价请先生代付…… 璜 顿首”提起齐白石,人人想到的都是大名鼎鼎的画家。但这次展出了他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让观众了解了他的另外一面。信中齐白石请友人代买一种海味,要求这种鱼不但骨头很少,并且可吃,口感就像猪的脆骨。记者看到,在齐白石认为重要的地方,如“脆”字旁还专门加了三个着重号,齐白石对这种美味的向往之情一览无余,让观众哈哈大笑,还有人猜测:这是不是齐白石晚年,牙齿不行了?所以才对鱼要求这么苛刻。

  郑振铎:

  要南图保护好善本

  在昨日展出现场,有一通手札是郑振铎在1937年11月7日写给当时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的。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文物“善本”的保护问题。当时侵华日军已逼进首都南京,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保护文物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郑振铎写信给蒋馆长,告诉他已整理好三箱“善本”托人带去。信中说:“前次有将善本寄放半山园中央博物院之说,敝意颇以为不可。盖该院地址似较荒僻,远不如朝天宫之谨慎也……古物于善本均利于‘分’不利于‘合’,似不宜集中在一起。民族精神所寄托之物,绝对应该妥筹善策,不能听任其再有罹劫之虞。……弟日夜思维,总觉得对于已集中之国家精神所寄之物,必须策其万全……”从手札中可以看出。郑振铎忧心文物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人物心情跃然纸上

  ■幕后

  30元换来刘墉书信

  “我们家一共收藏了5000件真迹,据专家估算,价值5000万元左右,这次展出的,就值好几百万元。”李学忠的弟弟李学明说,父亲一辈子的心血都在上面,以前都是拿黄金换来的,有的是一两,有的是二两,“根本无法估算。”

  李学忠告诉记者,“我父亲从1924年开始收藏名人手迹,每个月工资的90%都花在这上面。我爸爸和很多名人如刘海粟等是好朋友,那时候,他就有意识地收藏他们的手稿,经常请他们喝茶,就能弄来一些。我在这点上完全继承了父亲。1961年,我去徐州的云龙山公园,在一个地摊上,我看到一封书信,看了好久。摊主挺纳闷,我告诉他我收藏这个,他很爽快地要送给我。但我想总不能白要吧,那时候,我一个月工资36元,我就用30元去换了那封信。喏,就是那个,刘墉的。”当时他们也不清楚到底是谁的信,看到落款是石庵。后来查阅资料,请专家鉴定,原来是刘墉的亲笔信。后来有一次演员王刚看到这封信,大笑着说:“这是我的死对头刘罗锅。”

  尽管收藏了许多珍品,保存状况却不容乐观。李学忠住在不到60平米的房子里,书信只能简单地用甘草来防霉。而最适宜的保存条件应是恒温恒湿。“许多人都劝我们说,这些藏品随便卖一件都是天价,可以好好改善生活。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卖过。”李学忠说,还有很多拍卖行来找他,但他说,那是国家的东西,只能捐给国家。

  他们最希望的就是能有更多的展示机会,让更多人看到。目前他们也正和南图、南博等机构联系,准备将这批藏品捐赠给国家。

  快报记者 胡玉梅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