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封面看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电影《投名状》“刺马”现场在南京一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电影《投名状》“刺马”现场在南京一中
  戏说

  12月13日,耗资3亿元,由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徐静蕾主演的《投名状》将在南京上映。可是您知道吗,在历史上,这段故事就发生在南京,发生在南京一中的校园里。

  初冬的校园一派平静。但在137年前的1870年8月22日,这里却曾发生过一件后来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的“刺马案”: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在这里被刺杀。

  现在,南京一中已将“刺马案”的场景刻在了校址典故墙上,那段历史重又“跃”入人们的视野。

  快报记者 黄艳

  历史

  在南京一中礼堂旁边的浮雕墙上刻有“刺马案”的情节。     快报记者 唐伟超 摄

  137年前,就在现在的南京一中操场,马新贻被张汶祥刺杀。如果他们真如传说中的是“兄弟”,那《投名状》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三种“民间版”

  内幕广为流传

  ■资料链接

  清末另三大奇案

  “刺马案”之所以成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主要是它的审案过程比较离奇,不仅措辞含混,而且曾国藩一直阻挠查清真相。

  郭老师说,据《清史稿》等史料记载,马新贻很能干,“民意调查”评价也很高。在他死后,安庆、海塘、杭州等地都建祠纪念他。而南京本地民众为了纪念他,将他曾经住过的一条街改名,就是现在的马台街。

  在正史上,马新贻的确是个不错的好官。当时官方的结案版本中,也没有说出马新贻的“不”字。之所以最后演变成了清末四大奇案,都因为此案的审理过程实在是太奇怪。在审案过程中,案犯张汶祥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一拖半年之久都不能结案。

  事实上,两江总督竟在督署重地被刺身亡,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清廷为此连发四道谕旨,要审出行刺的缘由以及是否有人主使——当时显然已经怀疑非张汶祥一人所为。

  张汶祥在刺马现场未能逃脱,被抓了起来。首先由江宁将军魁玉和藩司梅启照等人审讯,但所奏不过是案犯“言词闪烁”、“一味支离”等话。朝廷先后加派漕运总督张之万、刑部尚书郑敦谨赴江宁审案,同时敦促曾国藩急任两江总督主持大局,但也始终查不出“幕后主使”是谁。

  “当时审判官员上报给朝廷的张汶祥的杀人动机,是因为马新贻在浙江当巡抚时打击过当地海盗,张汶祥就是当时的打击对象,他是为了报复而行刺马新贻。”郭老师介绍说。当时对张汶祥量刑非常残酷,除了“按谋反大逆律问拟,拟以凌迟处死”外,又增加了一条“摘心致祭”。但奇怪的是,结案文书中,行文时竟用“尚属可信”四字,这表明虽然开始清廷还有所斥责,但后来也不得不接受。更离奇的是,郭老师说,根据史料记载,其实在审案过程中,曾国藩一直阻挠查清真相。

  电影《投名状》中,大哥的就职大典上,就在权势如日中天的最辉煌时刻,他竟横死于刺客之手。

  历史是谁也无法预料的:当年的刺杀之地,如今已是书声琅琅。

  据记载,1870年8月22日上午9点多,两江总督马新贻到校场检阅士兵训练情况后,走回到衙门的箭道上。就在这一刻,马新贻遇到了张汶祥。张假装递交状子的姿态,马新贻就伸手来接,却不料张汶祥突然抽出了匕首,刺向马新贻的右胸肋之间。被刺伤的马新贻倒地,第二天中午离世。

  137年过去了。

  昨天下午,记者和一中历史名师郭东辉一起来到操场边。

  “这里就是刺马案的现场”,郭老师指着操场说。记者看到,在古色古香的南京教育史馆小楼的东南边,“阴刻”的一面墙上,四幅一中校址典故显得格外古朴,黑底白线的刻法展现出了其曾作为周瑜都督府、太平天国王府和江宁府衙门的旧日辉煌,“刺马案”也在其中。图中刻画了“刺马案”中张汶祥刺杀马新贻的一瞬间:张汶祥高举着匕首,还抓着身穿官袍的马新贻的领子。

  “一种民间传说是,张汶祥曾和马新贻是结拜兄弟。”郭老师说,“在正史上,也就是刺马案的结案说法中,谈到原因都是说因为马新贻在浙江当巡抚时,打击过当地海盗,而张汶祥受到打击,他是为了报复才行刺的。” 郭老师表示,按此说法,张汶祥曾远远见过“高官”马新贻几次,但马并不认识张汶祥,所以才会在接状子时没有任何防备。

  如今,南京一中校园内雕刻的“刺马案”场景,只是学校想让学生牢记自己学校的历史。

  “刺马案”发生在一中操场

  离奇审理让“刺马案”成谜

  表面上看来并不复杂的一桩刺杀,怎么就成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而且一直到今天仍然为巨片《投名状》津津乐道呢?

  那么,这桩案子到底有什么内幕呢?郭老师介绍了几种“民间”版本——

  说法一:督抚不和。当时江苏的巡抚是丁日昌,在1869年,丁日昌之子在妓馆与人争斗闹出了人命,后来是由马新贻来审理此案,而丁日昌之子没有归案。两人就此结下仇怨,马新贻招来杀身之祸。

  说法二:湘军集团密谋行刺。马新贻是慈禧任命的官员,密旨马新贻调查湘军攻陷天京后太平天国金银财宝的去向。因此也有说法认为马新贻是被湘军集团主使所害。

  说法三:“渔色负友”引致杀身。这个版本主要流传于文艺作品中,多年来有关“刺马案”的作品都是以“马新贻渔色负友最终被杀”为蓝本。

  

  电影《投名状》

  讲的是“通奸”

  电影《投名状》的剧情选择的就是第三种说法。

  郭老师介绍,从清末民初开始,在上海等地就出现了各色反映“刺马案”的文明戏(即话剧),流传最广的是张相文在《南园丛稿》中刊出的《张汶祥传》。塑造了一个侠肝义胆,为友复仇的刺客张汶祥的形象,而马新贻则成为“渔色负友”的典型。故事中,马新贻在一次平叛途中被俘,投靠张汶祥、曹二虎、石锦标,并结为兄弟,靠几个兄弟帮忙起家,为朝廷重用,飞黄腾达。之后,马和曹二虎妻子通奸,并将曹杀害,最后张汶祥为曹报仇,刺马成功,凛然就义。

  即将上映的电影《投名状》也是这样。郭老师认为,《投名状》依据的是戏说中情节最丰富的版本,所以它与历史的真实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当作历史来看,只能当作文艺作品欣赏。

  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年,即同治、光绪之交,曾发生无数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

  名伶杨月楼冤案

  杨月楼是京剧戏班演小生的名伶。17岁的韦阿宝对杨月楼心生爱慕,双方商定结婚,但韦女的叔父阻拦,后来杨月楼仿照上海民间旧俗行抢亲才得以成婚。韦女的叔父即以杨月楼拐盗罪公讼于官,在公堂上施以严刑。

  杨月楼是红极一时的名伶,犯了这样的风流案自然格外引人注目。

  最后为该案澄清冤屈的人是慈禧太后。

  太原奇案

  太原有个富人叫张百万,因嫌弃穷女婿曹文璜,将二女儿玉珠另许了人家,玉珠与曹文璜私奔。

  二人出城前在一家豆腐店歇息,豆腐店莫老汉父女同情他们的遭遇,并将自家毛驴借给了他们。

  第二天,张百万带领家人前往大女儿金珠家找人,怀疑玉珠藏身于衣柜中,谁知道衣柜里有个和尚,他们把衣柜抬走,和尚却闷晕了。为了找台阶,张百万谎称二女儿暴亡,为和尚穿上嫁衣置于灵房。半夜,和尚醒了,逃走了,也到了豆腐店,在莫老汉家用嫁衣换了一身普通衣服走了,途中调戏妇女,被其丈夫吴屠户杀死,尸体被扔到井里。

  和尚命案和张家走尸案,一下轰动全城。

  后来豆腐店莫老汉屈打成招。曹文璜听酒后失言的吴屠户吐露了他杀害和尚的秘密。曹为莫老汉申诉,却被冤为同谋。玉珠的丫环秀香在探监时得悉全部案情之后,告诉玉珠,后来真相大白,老汉和公子哥无罪释放。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杨乃武是浙江余杭县的乡绅,后来他考中了举人。毕秀姑长得俏丽,又喜欢穿白衣绿裤,人送绰号小白菜。她嫁于葛品连,两人租住在杨乃武家的一间房子里。杨乃武经常给小白菜教书、认字,当时街坊中有“杨吃白菜”的闲话。

  一天,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忽然暴亡,葛的老母亲就把这个案子上报给了余杭县衙。在刑讯逼问下,小白菜被迫招供是杨乃武让她趁机毒死葛品连,以达到他们通奸的目的。

  前后延续了将近四年时间,最后定案,杨乃武、小白菜沉冤昭雪,葛品连不是中毒身亡,而是病故。

  1

  2

  3

  ■新闻链接

  电影《投名状》剧情

  二哥当年救出被卖到扬州当雏妓的莲生并结为夫妻,但莲生始终无法爱上目不识丁的二哥,偏偏对大哥一见钟情。

  为实现太平盛世的理想,大哥和二哥、三弟成立“山字营”为朝廷效力。但是随着大哥大权在握,他变得越来越野心勃勃,他不惜和二哥决裂,并利用三弟的狂热性格,说服他站向自己那一边,从而导致仇恨的二哥走上刺杀之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