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我是谁
· 开国上将刘亚楼与高层人物
· 天机
· 女性身体全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1 日 星期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开国上将刘亚楼与高层人物
  本书通过对刘亚楼有关人物的14年采访,查阅大量原始档案,并参考老同志的回忆,真实地披露了刘亚楼上将与高层人物交往的秘闻趣事及重大事件内幕,展示了他的参谋之功、领军之才、治军之道及为人之诚……

  国防尖端技术上独立长征

  就在仿制苏联P-2导弹进入最后阶段时,1960年夏,赫鲁晓夫突然下令撤走全部专家,带走所有资料,停运所有设备。中国航天事业面临着夭折的危险。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央高层在思索,刘亚楼也在思索。他来到五院和导弹研制人员谈心,说: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这对我们是个损失,但也更激起我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我们不仅要做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还要在国防尖端技术上独立长征。

  从空军出去的导弹专家孙家栋,告诉刘亚楼:大家对苏联专家二话不说就撤走虽然都很气愤,但并没有灰心,相反劲儿更高涨了,想着一鼓作气自己把它干出来。

  刘亚楼连声说好,就是要把生气变成争气,长中国人的志气。

  此时,尚属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副食品供应紧张,不少科学家不同程度出现浮肿现象。刘亚楼心疼不已,要求院党委把有限的副食品集中发给科技人员,其他人员,包括领导干部、政工干部、后勤干部,都不能享受。此举受到聂荣臻的赞誉,号召五院要长期贯彻,直到战胜困难。

  在中央高层和刘亚楼的殷切期待中,五院众志成城,顶住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和拿走技术资料的压力,度过了3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仿制苏联P-2导弹的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升空,飞上了地平线。这是中国运载工具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后,中国导弹工业开始由仿制转入自行设计,处女作名为“东风2号”。

  1961年4月,刘亚楼率团赴苏谈判回国后,又马不停蹄地参加在北戴河召开的国防工业会议。在这个会上,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和潜在的战争威胁,中共中央坚定了“两弹(导弹、原子弹)”上马的决心。

  1962年2月,刘亚楼出席五院的春节招待会,满怀期望地对在座的航天专家和科技人员说:“苏联专家走后,我们靠自己的力量继续着火箭、导弹技术事业,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继续前进。苏联有人讽刺我们,说:‘你们把导弹造出来,我们买你们的!’听听,这话多气人!大家一定要争口气,把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搞好。你们很快就要去发射场,我预祝你们发射成功。如果这枚导弹试验成功,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开庆祝会!”

  五院距国宾馆不远,每逢重要外宾来访,一些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导弹专家们,少不得都要打着小纸旗,站在街头迎宾。连同一些虚假空洞的政治活动,浪费了科技人员的大量时间,让他们十分反感。刘亚楼了解这一情况后,指示五院党委尽快纠正这不良风气。

  刘亚楼欣赏并支持王秉璋的工作,感觉王秉璋能和钱学森等人搞好团结、合作,完全可以独当一面后,乃于1962年6月10日主动请辞五院院长的兼职,由王秉璋接任院长。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在导弹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刘亚楼给王秉璋打来电话祝贺,称这是枚大长中国人志气的导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响,震撼全世界。在丛生的风险中,空军机组成功地取样采到了“蘑菇云”。张爱萍对空军在参试中的一系列工作,给予“很好,满意”的四字评价。空军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立下了特等功。

  刘亚楼与高层人物

  开国上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