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具被烧得焦黑的尸体交叠在一起;孩童尸体横卧,口鼻出血;四处都散落着飞机残骸,旁边还有一面日本海军军旗……昨天,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陈列馆馆长吴先斌展示了他新收藏的一本特殊的影集,反映当年南京遭受日军轰炸后的惨状。
这些照片都是由南京的一名爱国人士拍摄,照片下方还附有拍摄者的亲笔注释。硬皮相册装帧的影集里,约有40余张照片原件,其中有10张反映战争惨状的历史照片。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以及孙宅巍、张连红、张生、杨夏鸣等南京大屠杀研究界的权威考证后,最终确认这些历史照片原件“确系1937年8月15日后日机轰炸南京后的惨状”。
无辜市民惨死于敌机之下
[原注]
惨死于敌机之下的南京市民 1937年7月11日
[解说]
这些照片上,有头部脸部被烧焦的尸体、四肢不全、血肉模糊的尸体;口鼻出血,面目不清,断了气的孩童;可能由于冲击波被掀掉了衣服的人们。
[专家考证]经查阅《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此日期应为农历,公历应为1937年8月16日,星期一。理由为,如果7月11日是公历,但那时“八一三”事件尚未爆发,战事仅限于华北,日本并没有对中国主要城市进行战略性轰炸。日军轰炸南京是1937年8月15日,也就是“八一三”事件爆发两天后,因此说明中的日期显然为农历,公历应该是1937年8月16日。
王卫星说,据史料记载,1937年8月15日,日本“木更津海军航空队”20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对南京发动了首次空袭,日军轰炸了大校场和明故宫机场,共投下250公斤炸弹32枚,造成两座飞机库和兵营起火燃烧。
这位记录历史真相的中国人究竟是谁?在影集的扉页对此人有所介绍。
他叫薛葆宁,四十年代后改名为薛宁人。1933年,他由表兄顾毓秀介绍到南京中央医院当小职员,在课余参加了王昆仑、孙晓村等进步学者主持的“南京读书会”,认清了民族危机不容许爱国学生熟视无睹、不闻不问。
1935年夏,中共地下党在无锡太湖别墅召开了“万方楼会议”,他听取了《八一宣言》,全力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起救国会活动。回南京后,利用中央医院职工夜校等为基础,积极筹备南京职工界救国会,并担任负责人,并参加南京各界救国会,担任执行委员。
1938年春,在八路军长沙办事处,经徐特立等人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即在西南公路的三渡水车身修造厂等地做地下活动。1942年秋,被反动特务从湘西跟踪到贵阳,几遭不测,在贵阳脱险后绕道昆明,至重庆,按南方局指示利用社会关系留在西南大后方继续活动,1975年逝世。
写下这些文字的是薛葆宁的弟弟薛葆鼎,而这本相册是他从哥哥的遗物中整理出来的。薛葆鼎在解放后曾是我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的学科带头人。
拍摄者后来
参加了地下党
日本海军轰炸机被我击落
[原注]
击落下来的墨根津敌机残骸
[解说]
这些照片拍摄下当时被击落的飞机残骸,地面上四处散落着发动机、螺旋桨和其他飞机部件,残骸周围还有一面日本海军军旗。
[专家考证]从照片上看,飞机残骸周围散落着日本海军军旗和橡皮舟,这些都是日本海军飞机特有的装备,是以便飞行员在海上跳伞逃生用的。照片文字说明也指出是“墨根津敌机残骸”,只是拍摄者将“木更津”误记为读音相似的“墨根津”。根据8月份担任轰炸南京任务者为“木更津海军航空军”来判断,该照片拍摄于1937年8月。
王卫星说,根据史料记载,1937年8月16日当天,的确有4架日机被中国军队击落。
空袭南京用的是巨型炸弹
[原注]
日寇五百公斤炸弹坑之一,中央医院宿舍震塌很多。
[专家考证] 从照片上的水塔和烟囱等明显标志物可以确认是拍摄于中央医院(即现在的军区总院)。根据《魏特琳日记》记载,日机轰炸中央医院是在1937年9月25日。相关史料证实,当天是日本海军第二联合航空队对南京进行空袭。空袭目标包括中央广播电台、军医司、船政厂附近。
王卫星说,日军所说的“军医司”就是国民政府卫生署,位于中央医院北侧,距离医院大楼200到300米。最后由于炸弹偏离目标,造成中央医院院内的巨大弹坑。
珍贵相册
转了好几手
“关于日本飞机轰炸南京的惨状,历史上留下的照片并不多。”王卫星告诉记者,“即使有,也多为日机轰炸南京后的街景,而吴先斌此次收集到的这组历史照片其中有4幅直接反映了我同胞被日机炸死的惨景,是对现有日机轰炸南京历史照片史料的重大突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今年10月份,民间抗战史料陈列馆馆长吴先斌从一名姓钟的市民手中得来这本珍贵的相册。昨天下午,记者联系到钟先生,得知他也是从另外一名收藏爱好者手中得来,而那名收藏爱好者也无从记起这本相册的最初来源了。
快报记者 解璐 文
快报记者 唐伟超 翻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