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大家都想赚快钱的市场,当财富效应消退时,资金还会忠实于你吗?这是最近市场人士最关心的话题,而这一疑问目前更主要地集中在开放式基金的资金面上面。因为一旦持有市场三分之一以上流通市值的基金出现资金紧张而被迫通过出货来应对赎回,大牛市继续持续的希望可能面临中途夭折。截至上周五,45只基金净值跌破面值,除货币基金、保本基金和债券基金外277只基金过去3个月仅27只基金赚钱,基金净值跌破1元会摧毁人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对基金的信任吗?
净值大幅缩水
基金心态如何
基金赚钱能力下降
天平倾斜方向悄然改变
在申购放缓的同时,基金资金面平衡是否会被打破的关键在于赎回的数量,而引发大规模赎回的动力在哪里呢?记者调查的多位基金经理认为,最终引发基民大规模赎回的因素还是对基金的信任危机,而导火索可能是基金净值连续缩水后的短暂反弹。
今年“5·30”大跌告诉股民和基民,在股市波动加大时,基金是相对安全投资渠道,股民最终还是玩不过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基金经理。这一结果导致了开放式基金迎来了今年最大规模的申购高潮,相当比例股民转身成为了基金持有人,不少基金公司在这一阶段通过基金分拆和大比例分红以“一元基金”集中申购的形式实现了资产管理规模的翻倍,由于流入基金的资金被基金经理迅速转换成股票,基金重仓的股票再次成为市场的风向标。
但现在来看也许已经不少人为自己的冲动感到后悔。“买基金就等于赚钱”、“基金一定就抗跌”、“一元基金等同于原始股”等基金神话在市场近一个月的下跌中相继破灭。
记者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截至上周五的开放式基金净值数据统计发现,至11月23日,共有45只基金跌破1元净值(4只QDII基金净值按上周二公布的数据统计),其中四只基金净值跌破0.9元大关,而截至11月16日这一数据还只有28只。
据记者统计,过去3个月除了货币基金、保本基金和债券基金外统计范围内的277只基金中,仅有27只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为正数,其中以博时主题行业基金以7.12%的净值增长率为最高,而净值增长最低的基金为-14.68%。股票型、指数型、混合偏股、混合平衡、混合偏债、封闭式6类基金过去一个月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7.66%,三个月平均净值增长率为-3.80%。
“这至少说明,基金作为专业机构,其投资的成功率比散户高,但并不等于不会输。”银河证券基金高级分析师王群航认为,对基金的过分盲从者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在王群航看来,如果说“5·30”的调整是题材股泡沫的破灭,而这次调整则是蓝筹股泡沫的破灭。过于急进、仓位过快过重,不论在A股还是QDII上面,基金经理同样表现出了不理性的一面。对“本轮下跌是基金提前减仓的结果”的说法,王群航并不认同。据他观察,近期基金股票仓位的下降,主要因素是前期基金净申购流入资金导致的基金股票仓位稀释所引起的相对下降。
“我们并没发现明显的异常赎回,更没所谓的赎回潮迹象,非常平静。”快报记者上周五调查的多家不同规模的基金公司分管市场的副总以及基金经理都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但从上周开始,市场上和部分媒体已开始流传基金出现明显赎回的声音,这让担心基金资金面出现逆转的投资者更加显得忧心。同时,对基金近期投资业绩表现的统计数据也在提醒人们,虽然还没明显的迹象和正式数据说明基金申购赎回的天平已出现明显倾斜,但这种平静也许随着基金净值的继续缩水而被打破。记者采访的部分基金经理也认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如果本周继续下跌可能会引发部分基民的赎回冲动。
在基金赎回量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基金申购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10月26日华安创新基金拆分后,“一日售罄”便无再现。除了南方隆元上周出现了集中申购首日募集60亿份的业绩外,同期和后期多家进行集中申购的基金虽然使尽浑身解数但也成绩平平。不仅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的销售情况似乎也不甚乐观。万家增强收益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于11月1日至16日间进行了集中申购,最终有效申购金额为2.429亿元,有效申购户数为9508户。
“随着市场持续调整,投资人的观望心态严重,基民买涨不买跌。另一方面,银行销售渠道面对近期宽幅震荡的市况,也不愿做过多推介。”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一变化其实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以前基民疯狂抢购基金其实是一种不理智和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不可能成为常态的。”工银瑞信渠道营销总监秦红分析。目前工银瑞信正在进行集中申购的分拆基金——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基金,虽然具有较好的品牌和渠道优势,但首日申购量仅10亿出头。
目前可以确信的是,虽然近期管理层批准以分拆、转型等名义进行集中申购的基金数量增加,但资金流入基金的速度已明显放慢,投资者对基金的盲从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
上证指数跌破5000点大关,一月跌去1100点,总流通市值跌破8万亿,基金净值缩水,新基民纷纷被套,作为市场主力的基金公司人员心态如何呢?记者观察发现,作为市场主力的基金公司,从经营层到基金经理似乎并没出现人们预料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也给了市场其他类型投资者信心:只要基金公司坐得住,调整就不会失控。
王群航认为,前期流入基金的申购资金充足,基金仓位普遍维持在70%左右,在不出现严重的集中赎回的情况下,基金的流动性危机并不紧迫,小额赎回足以应付。不少基金经理也认为,前几次调整后市场都出现大涨并创出新高,这些经验使目前的基民相信市场会继续“退二进三”,因此不会茫然选择赎回。同时此前的投资者教育也坚定了基民“基金是长期投资工具”的概念,因此减小了波段操作的比例,同时基民的信心是建立在基金经理的信心之上,在基金经理看多的情况下,暂时还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赎回潮。
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基金公司在市场调整面前能够保持好的心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金公司的收入来自于管理费,而今年绝大部分基金公司抓住机遇,迅速扩张管理规模导致盈利均异常丰厚,基金净值损失对基金公司的影响不大,而基金经理也更在意相对业绩排名,因此压力并不明显。但备受争议的“一元基金申购”引发“基盲”大“投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多基金业内人士认识得并不充分。在目前拆分基金纷纷跌破面值的情况下,基金公司理应从“投资者利益优先”的角度认真反思。
在今年初第一波基金申购高潮来临时,经济学家王连洲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出,在基金公司利润大增的情况下,应考虑重新平衡基金持有人、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等各方利益。
事实上,今年以来在基金规模扩张方面,在是否大比例分红、是否分拆等问题上基金经理和基金持有人以及基金公司层面出现了明显的分歧;而重视规模扩张、轻视公司治理的现象也并非个案;基金经理频繁更换的背后也凸现基金公司内部凝聚力和利益协调机制的欠缺。同时,今年基金公司之间业绩出现更加明显的分化,单边牛市掩盖下的基金管理能力的差距在本轮调整中暴露无余。据记者统计,50多家基金公司中,最近三个月有三只开放式净值增长为正的公司仅有华夏基金一家,两只开放式基金净值增长为正的仅有博时基金一家,而一些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同时出现业绩快速下滑的现象突出,在市场调整面前部分基金公司的防御能力不容乐观。同时基金产品和基金投资同质化的现象也仍旧突出,这也加大了基金对市场波动的负面影响。
快报记者 王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