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与市政部门联手征集需要改造的背街小巷,热线开通后,广大读者热情参与,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打进来,迫切希望自己家门口的路尽早列入改造计划。“快来我们这儿看看吧,太糟糕了!”昨天,读者计先生打来电话说,他住在白衣庵32号,那条巷子一下雨就淹,关键问题是,楼上住着好几位盲人,简直是被困在家里了。他们反映了几年也没用,只好向快报求助。
盲人夫妇的烦恼
昨天下午,记者穿过一条一米多宽的弯曲巷子,赶到白衣庵32号。听说记者来了,站在巷口的老人陈广增和妻子高留英两位盲人高兴得不知说啥才好。他们住在这里20多年了,近几年来,附近马路改造后让他们苦不堪言,一下雨巷子就淹水。老夫妻俩都是从小就失明,好在住得久了,周围比较熟悉,邻居们经常看到老夫妻俩互相搀扶,一路摸索着去买菜。可最近几年来,一到下雨天,楼下的巷子就淹成了水塘。陈老先生比画着说,开始时淹到小腿,后来好心的邻居弄来水泥黄沙垫高小巷路面,才好些。但即便如此,一旦下雨还常常淹到脚踝。
记者了解到,除了陈广增夫妻,这幢老楼里还住着其他3位盲人。这条巷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市中心的“乡村小路”
这条紧靠着中山南路、仅1米多宽的巷子叫白衣庵。“白衣庵分成两段。”计先生指着南边说,那边有一条路与这条路基本平行,比较宽敞,以前也是破破烂烂,去年整治过就好多了,这里同样叫白衣庵,但路面破损严重,一直没人管。
顺着巷子往里走,路面高高低低不说,石板、青砖、水泥,甚至干脆是土路……一小段路竟有好几种材料“混搭”在一起,甚至还有塑料地垫。居民告诉记者,路面太破了,大家就各自在门口简单铺铺,有什么就用什么。在繁华的市中心,要找到这样的“乡村小路”实属不易。
最糟糕的是,一到下雨天,巷口那段二三十米的路面就成了水塘。计先生说,以前这里并不淹水,雨水顺着地势就流到外面中山南路的下水道了。可几年前中山南路人行道改造,一下子垫高了三十厘米,“巷子西边地势高,东边又流不出去,我们这儿就惨了。”
雨天困在家里没菜吃
计先生住的这幢楼很特殊,是南京邮电器材厂的宿舍楼,这个厂以前又叫盲人螺丝厂,有不少退休盲人职工就住在这里。
“到了下雨天,就困在家里,像坐牢一样。”陈广增和妻子的眼睛都看不见,孩子工作很忙,老夫妻俩平时都是自己买菜做饭。他们的邻居胡达山也是一样,70多岁的他双目失明,妻子虽然眼睛还行,腿脚却不太好,胳膊使不上劲,一点东西也不能拿。平时买菜,妻子就是他的眼睛,他是妻子的拐杖,还负责拎菜篮子。自从淹水之后,雨天就没办法出门了,跨一步就灌一鞋子泥水。
“一天两天还算好,要是连续阴雨,家里没菜了,就只能光吃干饭。要是米也没了,那只有饿着肚子等天晴。”胡达山说。
厂里还有不少盲人老朋友,以前没事常来陈广增和胡达山家里玩,现在也来得少了。大家都知道,这儿路不好走。
[市政表态]
这样的小巷最需改造
听说小巷住着这样一群盲人,路面又这么差,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处负责人坐不住了:“这样的巷子确实最需要改造,我们将尽快查看现场,力争列入明年的改造计划。”
据了解,由于这里居民居住的密度比较大,因此虽然早在10多年前就有过拆迁的打算,但考虑到拆迁成本太高,谁也不愿意接手。巷内居民表示,能够拆迁是最好,但不能拆迁的话路面也该修一修,也花不了太多的钱,只要让路好走一点就行了。
本周快报的背街小巷改造名单征集热线将继续开通,欢迎市民继续反映身边破旧不堪的背街小巷。所有反映到热线的背街小巷,市政部门都将逐一上门勘察,确定能否列入明年的改造名单。
快报记者 孙兰兰 鲍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