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战争的缘故,她从小就不得不离开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因为受父亲的“牵连”,她被下放,被勒令思想改造,丈夫与她离了婚,女儿自杀;厄运扼住了她的喉咙,但她不向命运低头,她远赴青藏高原教书,她与恶势力抗争,她在工作之余搞起了创作,硕果累累。有人问她:你的作品为什么没有过多地描写生活中的苦难与创伤?她说:我品尝了太多的生活磨难,不愿让人们再沉浸在对痛苦的回忆之中。她就是将军作家———贺龙的女儿贺捷生。
别父离母
贺捷生是在刚朦胧记事的时候,才被从根据地的老乡家送到父亲身边的。当时抗战全面爆发,父亲贺龙出任八路军一二○师师长,战事繁忙。母亲蹇先任在军委总政治部当宣传干事,经常下部队。按规定,下部队不允许带孩子,父母只得将小捷生寄放在边区的老乡家里。
一天,贺龙回边区开会顺便来看孩子,只见女儿正孤单地呆在一个角落,浑身上下满是尘土。贺龙几步跨上前去抱起孩子,他自责地对女儿说:“娃啊,爸爸委屈你了!”不久,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等高级将领联名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将小捷生送到贺龙身边。接到这封联名信后,毛泽东委派廖汉生将母女俩送到一二○师所在地,贺捷生得以同父母团聚。
10个月后,蹇先任受组织委派去苏联学习,小捷生不得不再次离开父母。贺龙决定将女儿托付给南昌起义时的两位部下秦光远、瞿玉屏,送回湖南桑植老家抚养。
贺捷生随第一位养父秦光远在贵州铜仁只住了几个月,由于秦暴露了身份,又被转到第二位养父瞿玉屏家。瞿玉屏对捷生十分疼爱,呵护备至。为了履行对贺龙许下的诺言,瞿玉屏再没有生养自己的孩子,他已将捷生视为亲生女儿。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瞿玉屏秘赴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运送药品,归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受伤。伤势严重的瞿玉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遂将已经10岁的捷生叫到身边:“女儿,我不是你的亲生父亲。你的生父贺龙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人。你的妈妈也是军人……将来你一定要回到他们身边。”
普通一兵
当贺龙把女儿从湘西找回来,贺捷生已是一个患有严重关节炎、瘸着双腿的15岁少女了。小捷生对新生活充满憧憬,但不久她就得知贺龙已同蹇先任分手,并于1942年同薛明结婚。这个本来就不爱说话的女孩更加沉默寡言了。
建国初期,远在重庆担任西南军区司令员的贺龙盼望女儿能到自己身边。捷生在重庆的家生活了一段时间。不久,她就向父亲提出参军的要求。贺龙很高兴,送女儿到西南军区卫生部当了一名战士。1955年全军第一次授衔时,按规定女兵不参加授衔,捷生周围许多女兵议论:如果贺司令的女儿授衔,我们也要求参加。于是,贺龙决定让女儿离开部队到成都工农速成中学学习。不久蹇先任调北京工作,贺捷生便转到北京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1958年,19岁的贺捷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4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面对毕业后的去向,贺捷生毅然决然地作出大胆的选择—————去青藏高原。
高原授课
贺捷生客居他乡,成为青海民族学院一名历史教师。气候恶劣,条件异常艰苦:青海民族学院的围墙和学生的床,都是用泥巴砌起来的,一顶顶帐篷便是教室。教师每月只有15斤粮、半斤油,有时连盐都供应不上。对于来自北京的青年来说,首先要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贺捷生先天发育不良,高原反应自然比别人严重,加之营养跟不上,她常年浮肿,鼻子出血,周身不适。但她依然咬紧牙关与大家一起坚持劳动,常常背起粪筐,到处去捡粪。一天天,一年年,贺捷生品尝着生活的艰辛,直到累得吐血。她就像一头拓荒牛,尽责敬业,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小不了自己几岁的学生们。三尺讲台成为她的圣土,她用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道义吸引了众多学生。学生们既将她当作老师,又看成是朋友。在教学同时,贺捷生还积极参加了西北地区及青海省的地方志及民族史的编纂。
贺捷生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以致因过度疲劳而昏倒在讲台上。她不喜声张吹嘘,不以父辈的功勋为资本,在青海6 年,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她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热爱工作,赢得了一大批朋友和广大师生的信任与尊重。不久,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业务骨干,并与一位天津籍的青年教师组成了小家庭。随着3个女儿先后出生,贺捷生以平民的生活姿态在青海度过了苦乐相间的青春时光。6年转瞬即逝。虽然生活艰难一如童年的湘西,但贺捷生感到很充实。
厄运连连
“文革”的风暴席卷中国大地。贺龙被林彪、“四人帮”以“土匪”、“叛徒”、“二月兵变黑干将”等莫须有的罪名逐出中南海,并在“医疗要为专案服务”的口号下被迫害致死!身为贺龙长女的贺捷生自然在劫难逃。丈夫提出离婚,带着二女儿离开了她。
离婚后的贺捷生回到北京,被“下放”到石油工业部某研究院劳动“改造”。
当贺捷生身处厄境时,贺龙生前一位身边工作人员向她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但他在西安,贺捷生正在接受“改造”。她的两位大学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双双来到婚姻登记处冒名为他们办了结婚登记手续。谁料喜事变成丧事,这位夫婿因与贺龙的女儿结亲而被隔离批斗,当贺捷生带着两个女儿赶到西安时,因遭受残酷的折磨,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1970年,离开母亲的二女儿,又因不堪忍受失去母爱与备受社会歧视的双重痛苦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几年,所有的不幸劈头盖脸地砸向贺捷生这个无助的女子。直到林彪死后,贺捷生才暂时解脱,回到北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
1975年4月,贺捷生一被解放便上书毛主席,要求寻找父亲的遗骸,为贺龙平反昭雪,补行葬仪。不久,她得到通知,父亲的骨灰安葬仪式将秘密举行,施行“五不”,即不致悼词、不献花圈、不组织治丧委员会、不公开报道、不进行宣传。很明显,这是“四人帮”在设障!贺捷生怒从心头生,她再次上书毛主席,并请邓颖超妈妈转呈周总理。周恩来在医院亲自给毛主席写信,将贺捷生的信附在后面。两天后,事情有了着落,周总理打电话给贺捷生,表示自己将抱病参加贺龙的骨灰安葬仪式并致悼词。
笔耕不辍
“文革”期间,贺捷生以在青海磨炼出的钢筋铁骨,与文化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一起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顽强抗争。贺捷生拿起笔,记录下了人民心中正义的呐喊。她说:“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或许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1978年,邓颖超亲自为贺捷生主持婚礼。这位新郎叫李振军,当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是一名不但能征善战,而且能吟诗作对的儒将。
不久,她又穿上绿军装,在《基建工程兵报》当编辑。1982年,贺捷生被调到总政干部部军事百科研究室。凭着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包括在青藏高原多年的生活积累,她在工作之余搞起了创作,没多久便写出了报告文学《共青畅想曲》,在《昆仑》发表后胡乔木亲自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评介。贺捷生一发而不可收,不久又有《祝您一路平安》在《人民文学》上问世。访美归来,她又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散文《哦,五角大楼》,还有《通向世界的窗口》、《世纪同龄人何长工》等颇受欢迎的文学作品,在小说、影视剧、散文、理论等方面多有建树。
贺捷生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88年,她被授予大校军衔。1991年,贺捷生离开喧闹的文坛来到军事科学院,先后担任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部长,主持编撰煌煌巨著《中国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贺捷生参与和领导《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一干就是12年。1992年7月20日,贺捷生晋升为少将军衔,成为我国不多的女将军之一。
1997年,贺捷生退休了,但她担任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反而比以前更忙了。年近古稀的贺捷生除了必要的社会活动,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写作上。贺捷生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留下更多的作品。当有人问她:你的作品为什么没有过多地描写生活中的苦难与创伤?贺捷生说:我品尝了太多的生活磨难,不愿让人们再沉浸在对痛苦的回忆之中,我早已从个人圈子中跳了出来。
咏慷 文(摘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