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冷血动物率先享用暖气
· 中华门外发现疑似下码头遗址
· 半岁公鸡竟然长了4个鸡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1 月 2 日 星期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华门外发现疑似下码头遗址
 从中华门外的长干桥往西约一公里的下码头社区,散落着一些残缺的石磨、石臼等。附近的秦淮河南岸上,有一处由大块古老的条石砌成的石阶。南京业余考古研究者韦世林说,这里应该就是建于清代、专门用于运送粮食的下码头遗址所在。南京博物馆两位专家到现场考察后表示,下码头遗址可能就在这。

  昨天,记者和韦世林及南京博物馆两位专家来到下码头社区。在秦淮河南岸景观带,有一处石头砌成的陡峭斜坡,长近百米。斜坡中部有一段长近20米的台阶几乎垂直于水面。台阶由长近半米、厚约20厘米的条石砌成,条石间长满青苔,还嵌有三个锈迹斑斑的铁环。韦世林说,根据史料,此处应该就是清代的下码头遗址,铁环是用于拴货船的。

  在《故都印记》一书中,记者看到这样的记载:清代中后期,南京粮食需求数量巨大。各地船运粮食频繁,长干桥下形成上、下两个米船码头。上码头专供来自安徽、江西的米船停靠;下码头是秦淮河流域各县粮船停泊处。新米登场后,码头米船云集,因而米行也就应运而生。据记载,集合村粮库就在下码头附近。记者随后走进下码头社区,在几条小巷里发现了几个残缺的石磨、石臼、石碾等。专家认为,这些石件应该是当年米行加工稻米的工具。

  “原来这里是有个码头。”社区里几位老人说,解放后这个码头主要运木头。几年前,政府整治秦淮河时,码头被拆除了。韦世林认为,南京人知道这处遗址的不多,应该将这些散落的文物收集起来,并在码头遗址立碑说明并保护。

  南京博物馆两位专家进行了详细考察,认为这里很可能就是下码头遗址,并表示将向南京市文物局汇报,然后做进一步考察。快报记者 常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